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感謝大家喜歡小編的文章,喜歡的朋友可以轉發,也可以點擊上方關注一下,往後的日子,讓我們一起學習心理學,探索更多關於人類心理的奧秘)

前面小編介紹過弗洛伊德、榮格這兩位心理學家,現在小編和大家介紹一下與他們兩位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人之一的阿德勒以及他的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阿德勒,全名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於1870年2月7日,逝於1937年5月28日),和弗洛伊德一樣是奧地利人,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阿德勒可以說是一個很勵志的人了,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不停地超越自卑,追求優越的,走向成功的一生。

阿德勒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也是猶太人富商,然而他並不開心。家裡有六個孩子,他排第三,因為他患佝僂病,身形矮小而且行動不便,對此他有著深深的自卑;幼年時弟弟的去世以及他本人有兩次被車撞的經歷,他很害怕死亡,五歲那年,他差點因為疾病逝去,後來終於痊癒了,就是從這起,他決心當個醫生。然而他的成績卻不理想,老師覺得他不具備工作的能力,甚至父母也勸他去做鞋匠,但是,堅強的阿德勒沒有放棄,靠著頑強的意志和異常的努力,他終於成為了優秀的學生。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1888年阿德勒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後來也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後來與弗洛伊德結識,在1900年,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出版後,他讀到了此書,並對其深有好感。於是他在維也納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為弗洛伊德的觀點做辯護。或許正是這一緣故,當1902年弗洛伊德著手建立小組織——“星期三心理學會”後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請加入,成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1910年,在弗洛伊德的推薦下,他成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第一任主席。後來發現與弗洛伊德的學說理念不和,1911 年,公開反對弗洛伊德的泛性論而兩人關係破裂,於是阿德勒創立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攜他的追隨者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會。1912 年改稱個體心理學會,後來成為一個頗有影響的學派。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更多側重的人性本原的慾望和惡念,其主要理論是關於潛意識和性本能及攻擊本能;而阿德勒則覺得意識才是人格的中心,他覺得人性格和成長是受遺傳,環境和創造能力決定的,人有能力改變情況改變自己,追求優越的生活目標;弗洛伊德看到的總是陷於與社會或各個人相互衝突之中的個體,而阿德勒看到的卻是尋找友好、和諧的個體。相對來說,阿德勒的學說是積極的,這與他本人的性格和經歷也是分不開的。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學說範圍是家庭和個人層面的,涉及到我們童年,幼年時期及兒童的教育方式層面的。他的個體心理學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某個方面的自卑,那我們的自卑是來源哪裡,為什麼我們會產生自卑的感覺呢?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阿德勒幼年深受自卑情結影響,因此他的理論也很多關於自卑方面,自卑與補償也是其個體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阿德勒認為,自卑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人在嬰幼兒時期,在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都處於劣勢,必須要依賴成年人才能生存,他們由此必然產生自卑,但是自卑背後也有著補償。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在他看來人生本來就不是完美無缺的,有缺陷(包含身體缺陷)就會產生自卑;然而自卑感也不是無用的,他認為自卑感是人的行為的原始的決定力量或向上意志的基本動力,因為自卑的背後也有著補償,這也是出於追求優越的目標。自卑可以使人墮落,逃避;也可以使人更加堅定信念,使人發奮圖強,改變命運。

自卑的表現有哪些呢?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1.自大,自負。這種人內心對自己是沒有自信的,自大是為了武裝自己,不想承認自己無能,於是包裝自己,給自己一種自己認為的優越感。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2.喜歡對比,妒忌他人。因為自己沒有足夠的優秀,內心見別人優秀總是充滿妒忌,總是看見別人的都是好的,看見自己的都是缺點,因此,這種人內心也是自卑的,生活也很壓抑。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3.喜歡逃避他人,躲在自己的世界。這是很明顯的自卑的表現,對自己非常缺乏認可,缺乏自信,害怕他人的直視的目光,躲避社交,不喜歡接觸他人,喜歡獨來獨往。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4.炫耀自己所有的。生活裡,社交平臺中,我們總可以看見很多炫耀自己的奢侈品,炫耀自己的財富,炫耀自己另一半等等的人,這類人喜歡把自己的生活曝光給他人,帶著一種虛榮心理,渴望得到他人羨慕的讚許,太過在意外界的看法,其實這也是一種自卑的體現,是自卑情結的過度補償。

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有消極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只是我們如何,從哪個角度去看待而已。阿德勒無疑是積極的,勵志的,他也一直關乎,鼓舞人們,他始終認為,“人格是在戰勝自卑和追求優越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

自卑情結背後有著補償,補償是為了實現個體追求優越的總體目標。追求優越是個體心理學的核心,也是支配個體行為的總體目標。人人都渴望做個完美,沒有缺陷的人,都希望可以贏過別人,征服別人,甚至也會羨慕別人,這都是源自我們追求優越的人格體現。

要追求優越就要有行動,要通過各種行為來實現,因此生活風格這個概念也是由此而來;是指一個人在早期社會生活道路上已經定型化的行為模式,他認為人的生活風格在四五歲時以往的家庭環境裡形成後幾乎一生不變;人們所說的三歲看一生大意也是源自於此,因此大人往往也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

生活風格有4種,分為健康和變態的,區別是超越自卑,尋求補償時是不是兼顧社會利益的。

1.統治-支配型

這類人傾向支配他人,很少有社會興趣,表現主動,但大部分行為是利己的。

2.索取型

這類人喜歡依賴別人,喜歡向別人索取,在社會活動中比較被動

3.迴避型

這類人喜歡躲避社會,外界,他們害怕失敗,他們被動,因此也往往無所作為。

4.社會利益型

一種健康的生活風格。他們能夠積極面對問題,力求解決問題,處事主動。

阿德勒提出的生活風格的研究途徑有3種:出生順序、早期記憶、夢的分析。

(不同出生順序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徵,個體對自己的早期生活的回憶可以幫助人們瞭解其個性,夢代表一定的潛意識,意識和潛意識可以幫助全面瞭解一個人,夢顯示一個人的生活風格)

生活風格側重的是潛意識層面的被動的影響,而後阿德勒還提出了創造性自我的概念,屬於積極的,主動的影響,是人格直接參與自己的命運並且通過自己的行為改變自己和外界的聯繫,是按照自己的獨特的人格來構建屬於直接的生活風格。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來說,是相對簡單易懂的,範圍也較小,更多是在家庭和兒童教育方面的,他畢生都在研究人格在幼年時期的形成,也提出了關於兒童的許多觀點,因此他的心理學說對個人和現代家庭教育有著很大的意義。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最後,小編髮現,很多心理學巨人的幼年時期都是挫折,磨練比較多的,他們剛開始往往都是不完美的,不成功的,卻由於堅定的毅力和刻苦的努力改變自己的一生,對世界做出偉大的貢獻,因此,小編希望,我們不管在什麼時候,遇到什麼挫折,都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努力,目標總有實現的一天。

最後謝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的可以關注下,讓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知識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