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不起眼”的小合作,正在“一帶一路”上發揮著大作用

11月10日,一場以“引進來”主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剛剛落下帷幕。11月15日至21日 ,一場“走出去”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外交活動即將開啟,習近平主席將出席巴布亞新幾內亞APEC峰會並對巴布亞新幾內亞(簡稱“巴新”)、文萊、菲律賓進行國事訪問。

“一帶一路”合作仍是此次出訪的一大主題詞,相比於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不起眼”的農業合作讓古老的海絲情誼與嶄新的絲路精神不斷融合,正在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民心相通起著“大作用”。

農業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亮點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和南太平洋國家的“一帶一路”合作不斷推進,在基礎設施建設、產能合作、農業合作等各方面合作不斷加速。

然而,西方國家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 “一帶一路”建設。今年以來,澳大利亞、美國等媒體不斷炒作中國在南太地區搞“債務外交”,美日澳設立三邊基礎設施基金,聲稱“要限制中國在南太投資”。

實際上,文萊和菲律賓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國家,巴新地處廣闊的南太平洋地區,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南線延伸帶,也是第一個與我政府簽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的南太國家。

民以食為天,無論哪個民族,無論哪種文化,吃飯穿衣終歸是頭等大事,農業合作自然成為“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內容。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多來,巴新、文萊和菲律賓都積極將國家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相對接,中國與三個國家在農業領域不斷加強合作,豐富了農業“走出去”、“引進來”形式。雖然國情各不相同,但農業合作直接對接當地“民生工程”,服務“基層百姓”,是回擊所謂的“債務陷阱論”最有效最有力的工具,已經成為中國與三個國家“一帶一路”合作亮點,有力推動了“一帶一路”民心相通。

這項“不起眼”的小合作,正在“一帶一路”上發揮著大作用

圖片來源中新網


農業“走出去”助力巴新脫貧路

巴新是世界上較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經濟主要依靠農業和能源。作為傳統農業國家,巴新800萬人口,卻有著850多種語言,800多個部落,城市化進程還處於初級階段,全國約僅有17%的人口生活在城鎮,大多居住在農村地區。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非常低,約65%的人口生活標準在每天3.1美元以下。

巴新氣候和土壤條件優越,但農業發展狀況較為落後,土地和資源都嚴重開發不足。數據顯示,農業產值佔巴布亞新幾內亞國內生產總值的27%,發展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早在1996年,巴新東高省省長慕名來到福建,邀請福建農林大學菌草專家林佔熺教授到巴新推廣菌草技術,該技術是由林佔熺教授原創的一項以草代木栽培食用和藥用菌的綜合性技術,不需要使用和破壞森林資源,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優良選擇。經過8年的不懈努力,菌草生產從示範基地擴展到巴新的3省10區,大大改善了當地農戶的生活,成為中巴農業合作和民心相通的典範。

習近平主席二十年一直親自關心菌草“走出去”。1998年,中巴政府換文確定將菌草技術列為中國援助巴新的合作項目。習近平任福建省省長期間,2000年5月福建省和東高地省結為友好省,並簽署“福建省援助東高地省發展菌草、旱稻生產技術項目協議書”。2000年,習近平支持在福建農林大學設立“福建省菌草科學試驗室”,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菌草實驗室。福建省5年內撥出100萬元作為該項目資金,派出以林佔熺教授為組長的農業專家組到巴新開展工作。

福建農林大學林佔熺教授專家組已先後13次到東高地省指導菌草和旱稻栽培技術,在東高地省建立了南太地區第一個菌草、旱稻生產示範培訓基地,培訓了143名菌草技術員,2000多人次種植旱稻農戶,成功發展了菌草栽培食用菌項目,並結束了該省沒有生產稻穀的歷史,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開闢了一條新路。專家組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他們見了中國專家就呼喊:“中國,菌草!”當地人形容林佔熺是巴新國鳥——象徵幸福與吉祥的“極樂鳥”,稱菌草為“林草”。時任東高地省省長十分感慨地說:“中國專家能夠適應令發達國家專家望而卻步的條件,令人驚歎。從這些專家身上,我們學到了許多十分有價值的東西,這些東西在我國今後的發展中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巴新前國防部部長卡拉尼激動地為女兒改名為“菌草”,並在報紙上公佈。

這項“不起眼”的小合作,正在“一帶一路”上發揮著大作用


巴新“菌草”項目受益農民認為,中國是在用自己的經濟發展經驗來實實在在地幫助當地民眾致富,是典型的授人予漁。

時任巴新國會議長納拉科比認為:“菌草技術使巴新人民受益無窮。如果你給我一些菇,我只能吃一、二天,但你教會我種菇,就可以解決我一輩子的生路。這項技術的價值是金錢無法衡量的。”

巴新總理奧尼爾認識到,過去10幾年,巴新經濟保持了6%到7%的年均增長率,但主要依靠能源,從長遠發展角度看,經濟多元化、農業等綠色產業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是有效避免債務問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農業“引進來”夯實文萊糧食安全基礎

文萊國土面積狹小,人口約為43萬,憑藉豐富的油氣資源,人均GDP位列全球前十位。文萊的石油和天然氣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6%,出口和財政收入的90%以上。為改變單一的經濟增長模式,實現以油氣經濟為依託的多元化經濟發展方略,文萊政府推出了“2035宏願”。

長期以來,文萊的糧食自給率極低,每年需要大米數量不少於3.5萬噸,但自產僅1850噸,自給率僅為5.3%。“加快發展農業,提高糧食自給率”是“2035宏願”中的重要一環。在文萊第十個國家發展計劃(2012-2017)中,提出要建立現代稻米生產工廠和設施,爭取在2035年將文萊的大米自給率提升至60%。

文萊農業部門認識到,畝產量過低是重是文萊食品產量無法自給的最主要原因。據統計,文萊的稻田每公頃產量僅為0.7噸,中國平均每公頃產量達到6.35噸左右。為此,文萊政府希通過與農業強國中國加強農業合作,提高農產品種植水平。為此,廣西農業企業積極參與了“中文合作研發水稻實驗示範項目”,試種的10個水稻品種平均每公頃產量為6.86噸,該數值大大高於其他國家在文萊種植水稻的產量。

文萊受限於國土面積小,大規模農業生產先天條件不足,提高當地畝產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糧食自給率,但要達到60%的糧食自給率還需開拓新的途徑。在中文兩國高層領導的親自關心下,“文萊—廣西經濟走廊”戰略規劃出臺。

2014年11月,習近平主席會見文萊蘇丹時提出,中方願意在文萊關注的經濟領域加強與其合作,打造大國和小國之間共贏的典範。

2015年,廣西自治區為推動“文萊—廣西經濟走廊”建設,在農業方面設立了“一港雙園三種養”的先期合作建議,加快農業“引進來”步伐,即推動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參與文摩拉港運營,建設南寧文萊農業產業園和玉林文萊中醫藥健康產業園,並在文萊進行漁業、生蠔養殖和水稻種植,雙方達成了多領域12個項目的合作意向。

這項“不起眼”的小合作,正在“一帶一路”上發揮著大作用

圖片來源:中新網 中新社記者 賀俊怡 攝


2015年9月,在第12屆東博會上,《文萊達魯薩蘭國政府、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合作意向書》簽署。目前,“中國-文萊農業產業園”已落戶南寧,園區規劃用地3萬畝,以清真食品園、農產品深加工園、科技研發園、農業觀光園、生態健康園等為主要建設內容,預計總投資70億美元。玉林中醫藥健康產業園規劃面積24.11平方公里,發展清真藥品生產項目,與文萊合作生產石斛產品、蠔油、蝦片、蜂蜜等健康食品,開發符合清真標準的羅漢果、百香果、黑芝麻等健康飲品。

農業“引來來”創新的“一港雙園三種養”模式,為文萊糧食自給戰略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鋪就當地人的幸福之路。

農業“走出去”“引進來”共築菲律賓社會穩定

菲律賓總面積為29.97萬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島嶼7000多個,人口1.03億。菲律賓社會貧富差距懸殊,仍然是一個農業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2/3以上,農業是菲律賓的主要經濟命脈。農產品的進出口是菲律賓對外貿易談判中最為敏感的問題之一,因為它不僅關係到菲律賓的糧食安全政策,而且也會對其社會產生很大影響。

菲律賓農業人口眾多,提高落後農村的農業技術水平,解決糧食自給自足水平是菲律賓政府的長期政策。實際上,中菲農業合作歷史源遠流長,早在400多年前,中國就曾從菲律賓引種番薯,緩解糧食短缺。現在,在菲律賓努力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過程中,中國的農業技術“走出去”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30多次“走出去”,到菲律賓來指導和研究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中國的雜交水稻在菲律賓種植達到單產每公頃10.8噸的高產水平,比當地品種高出30%以上。用中國技術培育出的雜交水稻品種已佔菲律賓雜交水稻播種面積的一半以上,使菲律賓農業經濟年增長率從2%提高到4%以上。在人口自然增長率達到2.2%的菲律賓,這項農業合作為維護菲律賓的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引進來”菲律賓大量的水果,一直是菲律賓香蕉和菠蘿的第一大進口國,是菲律賓果農不可或缺的出口國。菲律賓出口到中國的主要水果是香蕉、菠蘿、芒果和木瓜,每年出口總額約為3億美元。其中香蕉出口額總居首位,每年約2.5億美元,其次是菠蘿,每年出口額約4000萬美元。但曾經有一段時間,菲律賓政客置菲律賓民生於不顧,不斷挑起南海爭端,迫使中國暫緩了農業“引進來”的節奏,當時菲律賓政府的倒行逆施導致眾多果農利益受損,怨聲載道。

2016年10月,習近平主席和杜特爾特總統達成農業合作共識,促成中菲簽署《中菲農業合作行動計劃(2017—2019)》,雙方商定在能力建設、水產養殖、水稻玉米種植、農漁產品加工和農機合作等領域積極合作。

2017年,中菲雙邊貿易額首次突破500億美元大關,中國躍居菲律賓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四大出口市場,進口菲熱帶水果突破百萬噸。在剛剛結束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菲律賓將進博會作為增加農產品出口的重大機遇,組織了35家展商參加進口博覽會,意在加深農業食品等產品的經貿合作,滿足多元化的中國消費者市場,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

“引進來”措施有效促進了菲律賓農村社會穩定,近兩年來,菲經濟年增長率接近7%,在亞洲地區和全球名列前茅。

當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正在迎頭碰撞,投資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還在激烈交鋒,進博會上習近平主席向世界宣誓了中國開放的決心,“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腳步不會停滯!”。回顧歷史,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是海上絲綢之路得以生生不息的基因。“一帶一路”建設正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為東南亞和南太地區發展注入了新絲路活力。農業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深耕細作,為造福當地民眾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國之交在於民相親”,農業“小合作”必將推動民心“大相通”,讓歷史悠久的海上絲綢之路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芒。

(本文作者系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