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打破中國式粉絲水軍的“流量幻象”?

誰來打破中國式粉絲水軍的“流量幻象”?

國內人氣流量歌手吳亦凡的新專輯上線iTunes,不到5小時便登上了iTunes銷售榜首位

——本文系紅網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近日,國內人氣流量歌手吳亦凡的新專輯上線iTunes,不到5小時便登上了iTunes銷售榜首位;美國一線女歌手“A妹”Ariana Granda的新單曲在發佈當天只位列榜單第五,前四名均為吳亦凡的新歌,而當天iTunes榜單前十里Kris Wu便佔了6首。根據digitalsalesdate的統計數據顯示,發佈僅24小時內,Kris Wu的三首歌排名前三,每首歌分別都賣出了一萬五千次以上,A妹賣出一萬三千多次,而Lady Gaga的單曲僅賣出六千多次。

而與驚人的iTunes銷量榜成績形成反差的是,國外公眾似乎不買這個帳,Twitter上充滿了對這個銷量數據的疑問:“誰是Kris Wu?”隨著A妹經紀人疑似質疑吳亦凡團隊及粉絲刷榜的截圖流出,事件迅速發酵成歐美與中國粉絲圈的衝突鬧劇,Twitter上搜索“Chinese”出現的第一個便是“Chinese Bots”,質疑中國歌手團隊及粉絲依靠水軍機器或程序偽造數據、虛假刷榜。

在國內偶像飯圈文化中,“中國式粉絲水軍”作為粉絲經濟的一種畸形衍生品,可謂是無處不在、司空見慣。粉絲經濟架構在被關注者(如偶像)與被其“暈輪效應”黏合起來的粉絲群體的關係之上,將粉絲需求、黏度與忠誠度轉化為消費,實現商業盈利。隨著新媒體網絡及電子商務的發展,粉絲經濟迅速成為了互聯網經濟的一個新的風口。而粉絲經濟中的水軍則指通過控制程序機器人或僱傭招募真實人員等手段進行數據造假、口碑造假、流量造假,賦予大眾及偶像本身虛假的“流量幻象”或“人氣假象”,主要表現為刷榜單、刷微博轉發量與評論、刷比賽票數等。

從本質上看,粉絲水軍是粉絲群體自我賦予的“權力幻象”,是對流量、銷量等機械數據的盲目崇拜、對實力、專業性等評判標準的無視與漠視,是對公平正義的規則機制的顛覆與踐踏,是中國“流量至上”的娛樂圈生態孕育的畸形“潛”規則。何為潛規則,表現為它的隱蔽性與秘而不宣性,比起殭屍用戶、垃圾信息,如今的水軍儼然已更加人性化、智能化,不僅有正常的頭像與ID,刷的評論更是五花八門、千百條不重樣;但它所謂的“潛”仍要打一個問號,因為這不僅是粉絲群體、公關團隊、經濟公司慣用的伎倆手段,也是大眾心知肚明的事實:只要隨意點開某個流量小鮮肉的微博,轉發量連連過百萬,下面的水軍評論更是清一色地“尬”出屏幕。值得注意的是,水軍不僅在微博等社交平臺上大行其道,打造出偶像“高人氣、高流量”的錯覺,為其攘獲更多廣告代言與商業機會;還在各大比賽評獎中大規模“注水”、刷票,為流量明星斬得一個個名不副實的獎盃,擾亂公平的規則秩序與和正常的評價標準。在中國式粉絲水軍的不懈努力與虛假作業下,流量成為了被偶像、粉絲、媒體、企業競相追逐的至上邏輯,成為利益的敲門磚。

粉絲群體的盲目狂熱、經濟公司的推波助瀾、偶像藝人的放任自由、大眾媒體的熟視無睹、政策法律的監管缺失,均是粉絲水軍大行其道的原因。但究其根本,正是中國畸態的娛樂圈土壤造就了水軍的放肆生長。在流量崇拜的商業法則和偽造流量的虛假幻象下,流量黑幕與造假醜聞頻發,娛樂圈已慢慢偏離了為社會大眾提供文化審美與娛樂消遣的初衷,駛向了流量即利益、造假即正義的深淵,成為了無底線無責任無規則的“三無”行業。在這樣的行業風氣螺旋化發展的過程中,一切真實的、可貴的、專業的、正義的、高雅的東西都被這場“流量狂歡”邊緣化,遭到冷遇;而虛假被捧在了世界的中心,萬眾追捧。

“Chinese bots”能夠橫行中國數十年而鮮少質疑,但當其漂洋過海去“屠榜”,卻引發了歐美粉絲圈的強烈反彈與抵制。或許剝離顯性的利益糾紛與國籍差異,放在更普適的文化角度上看,“Chinese bots”的指責或許能給麻木的中國粉絲圈與娛樂圈當頭一棒,打破中國式粉絲水軍盲目的“流量幻象”。或許,我們可以更加冷靜地跳出惡性造假的流量泥潭,還好作品、好藝人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的淨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