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張錦裳說吳官正(3)

(七)對工作人員要求嚴格

1986年秋,官正調到江西當省長後,我在武漢準備搬家。白天上班,晚上整理衣物。因為是回江西老家,熟人多,為了顧面子,用節約下來的錢添置了衣櫃、電冰箱和電視機,家裡才有了一些像樣的東西。

武漢到南昌路途遙遠,當時路況很差,趕到南昌的濱江賓館,天已經黑了。官正不讓在賓館就餐,叫我們回家自己做飯。家裡什麼都沒有,我只好又到商店去買鍋碗瓢盆。摸黑到車裡搬東西時,把縫紉機都壓壞了。

我隨調江西后被分到南昌市直屬機關工委工作,每天坐公共汽車去上班,到得比較早,打開水、掃地、擦桌子,與同事們相處融洽。

妻子張錦裳說吳官正(3)

在擔任工委領導期間,想方設法為幹部職工解決了一些實際困難,大家的積極性提高了,單位活力增強了。

他到江西后,連續三年在贛南過春節,要求贛南借鑑廣東、福建的經驗,進行改革開放試驗,並建議賦予省一級經濟管理權限。

贛州地委、行署開拓能力強,工作力度大,經濟開始活起來,群眾也得到了實惠。

他對家屬和身邊的工作人員要求很嚴,達到了苛刻的程度。平時不能在外面亂交朋友,不能在外面吃飯。每到地市檢查工作,都交代身邊的工作人員不能買便宜商品,不能收人家的東西,吃了飯要交錢。出差回家,沒帶過任何東西。返回省城之前,總要司機將車後備箱打開,看一看有沒有裝什麼東西,還問秘書交了飯錢沒有。

妻子張錦裳說吳官正(3)

在江西時,有一次司機告訴我,有人把一斤茶葉放進車裡,讓他們在路上喝,官正知道後,將司機訓了一頓,把茶葉退了回去。還有一次,到一家筷子廠視察,臨走時,廠裡拿了四紮筷子(一紮十雙)給秘書,秘書不敢收。那人說,又不是什麼值錢東西,怕什麼?秘書實在推辭不了,把筷子放進了包裡,官正在遠處看見了,快步走過去問秘書:“ 你拿了什麼東西?趕快送回去。” 秘書捱了一頓狠批。

官正有兩個中學時的同學,趁他到北京開會,找到省政府一位副秘書長,說自己是省長的同學,要求調到省政府工作。官正回來後知道了,對秘書長說:我的親戚、同學都不要到省政府辦公廳來工作,請做好他們的工作,務必今天退回,否則找你負責。

在江西的時候,正省級幹部家裡幾乎都裝了空調,但官正一直不准我們家裡裝。一天,一個省委領導帶了空調和工人來到家裡,說要裝空調,我說:“官正不讓裝。”那位領導說:“別管他,就說我說的,裝!”這才裝了空調。

因天氣熱,小兒子到我房間打地鋪,我們睡著了,官正就把空調關了,又把我們熱醒了。有一次我闌尾炎發作,官正叫警衛員把我送到醫院,先住八個人一間的病房。手術後按慣例搬進一個小觀察室。醫院的副院長是我的同學,第三天,他來到觀察室,告訴我說,省長打電話囑咐,不能因為誰是他的家屬,就給予特殊照顧。

他搞調查研究,不希望下邊事先有準備,擔心弄虛作假,往往事先不打招呼,走在路上,突然提出去看一個地方。有一次去一個地級市考察,在半路上提出去某菸廠看看,進去一看,廠裡亂七八糟,地上到處都是煙,浪費很嚴重。他叫來廠長,要求儘快拿出解決方案,限時整頓好,晚上要安排人員值班,有負責人帶班。他走後,菸廠以為沒事了,根本沒任何行動。誰知他半夜帶著秘書又回到菸廠檢查,一看值班人員在睡覺,沒有一點兒整改的跡象,就發脾氣把廠長叫來訓斥:“你到底能不能做事?不行就換人。” 把廠長急得直冒汗,這個廠長從此吸取教訓,工作有了起色。

(八)對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

他出身貧寒,對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走到哪裡都很重視信訪,強調能解決的問題一定要儘可能解決。他多次對接待人員說,群眾上訪是對我們的信任,是我們沒有把工作做好,你敢保證自己的後代今後不上訪?在山東時,我們住在南郊賓館職工宿舍,每天早晨散步,多次看到有人跑過來,遞上訪信喊冤,他總是讓警衛員收下材料,責成有關部門調查處理。

妻子張錦裳說吳官正(3)​​有一次,他在門口看到一個人提著一個包,以為是來上訪的,就主動問人家,是不是有什麼問題要反映,那人說沒有,把我們都逗樂了。

他是從小學讀到研究生畢業的一個窮學生,對困難學生非常同情、格外關心。一到江西上任,他就對教委的負責人講,一定要幫助困難學生渡過難關,決不允許一個貧困大學生因經濟原因輟學。

妻子張錦裳說吳官正(3)


他多次把自己的稿費寄給困難學生,2007年我們回江西,到永新縣時,有一對年輕夫婦來看望,其中一個就是他曾經資助過的學生。

1997年春,官正從北京開完“兩會”,剛回到江西三天,中組部就打來電話,說有事找他,讓他馬上去北京。他當時正在主持省委會議,當晚沒有火車、飛機,只好第二天一早趕到北京。回來後才知道中央要調他到山東任職。他請了五天假,帶著全家到烏泥、餘干、鄱陽去告別。他對親屬說:“對不起,沒為你們做任何事,請諒解。”要我給部分親屬送了些錢和禮物。三天後,就匆匆趕到山東上任去了。

他的工作擔子重,壓力大,家裡的事過問不多,孩子們的事也很少管。他離開江西時,對我們講了三句話:第一,我走了,你們好好過老百姓的生活;第二,不要去找人,更不要去找領導辦什麼事;第三,好好工作,遵紀守法。

他走後,我們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都儘可能自己克服。他一到山東就一邊工作一邊調研,吃飯還是過去的老習慣,坐下來就吃,有時還沒等熱菜端上桌,吃點涼菜就走人。陪同的領導有的還沒來得及吃飯,只能餓著肚子,以後他的這些習慣傳開了,吃飯時陪同的同志也就不彙報工作了。

2000年膠東干旱缺水,他到煙臺、威海調研,連續幾天捨不得洗澡、洗衣服。他在南郊賓館職工宿舍樓要了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水泥地板,採光較差,我們在那裡住了將近六年。

從江西到山東上任,他帶著鍋碗瓢盆,準備自己開伙做飯。剛開始他水土不服,對煙過敏,加上工作辛苦,頭髮掉了不少。後來我辭職到山東照顧他,家離菜市場較遠,我幾天買一次菜,提不動的時候就坐在路邊休息,下雨時一手提菜,一手打傘。極少有人到家裡來,過年過節也是如此。我做完家務,閒著沒事,就在家裡唱唱卡拉OK,有時候打打太極拳。

出現緊急情況,他總是深入一線,靠前指揮。記得有一次撫河漲大水時,他帶領幹部在堤上搶險,洪水離堤頂只有幾十公分,走在堤上都有晃動的感覺。有的同志勸他回去,擔心危險,他說:“我心裡有數,洪峰很快會過去,要死我先死。” 他一直從下游往上游走,走了十幾公里,水開始退了,大家很高興,總算挺過來了,不用分洪了。

有次鄱陽湖洪水氾濫,他還乘著汽艇,冒著風浪,靠前指揮。陪同的領導和工作人員都捏了一把汗。有一次江西有個地市發生火災,他當時正在養病,半夜聽到報告,立即趕去現場指揮滅火。還有一次,一個地方的幾個武警戰士,偷了步槍、衝鋒槍,逃到青島,躲在居民房裡。官正到公安廳指揮中心,瞭解情況,商量處理辦法,請他們的父母與他們通電話,做思想工作。他囑託有關部門,建議對帶頭作案的一定要依法懲治,其他幾個要依法從輕,因為他們都還是孩子。

妻子張錦裳說吳官正(3)

2002年年底,他到中紀委工作。他對我和孩子說:我當中紀委書記,是中央對我的信任,你們要一如既往嚴格要求自己。

有一年,中直機關號召節約用電,他要求家裡儘量少用電器,讓秘書到家裡把一個冰箱的電源都斷了。

他很愛惜衣服,十多年的衣服還穿在身上,孩子給他買衣服總被批評。我給他買衣服有時也先不告訴他,在箱子裡放一段時間再取出來。

他從來沒有與我去商場買過東西,除了每月理髮用幾塊錢之外,基本不用錢。有一次,他生病住院,急著要出院去出差,兒子請秘書向中紀委機關報告。中紀委有個領導聽說他住院了,來醫院探望。領導走了之後,他問是誰講出去的,然後把秘書批評了一頓。我說:“是我讓秘書給中紀委報告的,讓你休息是醫生的意見,你應該採納。”

(九)領導問他個人有什麼想法?

十六大召開前,有一天他告訴我,中央主要領導找他談話,問他個人有什麼想法?他說已很滿足,感謝中央多年來的培養、教育、信任和重用。領導要他談具體點,他說:“要麼留在山東再幹兩年書記,要麼到全國人大安排個副職。”領導又問:“就這麼多?”他回答:“就這麼多。”我說,要是我的話,就回答服從組織安排。他說,不能那麼講,會讓領導感覺有個人要求。

十七大召開前,有一天他對我說,要從領導崗位退下來。我聽後一愣,隨即問了一句,他以為我不理解,說自己是解放後參加工作的,已經快六十九歲了,現在不退什麼時候退?我們需要年輕的同志到重要崗位上鍛鍊接班,這麼大的國家,不能出問題。

他退下來之後,從未到原來的單位去過,也從未過問原單位的工作。

不少人問過我,老吳為什麼會有今天的成績。我說從大處講,是黨的培養、人民的哺育、同志的支持。說到個人原因,我認為,他很小的時候就立志走一條不同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人生道路。他小時候家裡太窮,生活太艱辛,受過壓迫和欺侮,一心想改變那種狀況,只能發奮讀書。這是他立志求學的最初動力。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和抱負,他不但要讀書,還要考取全國最好的大學。

妻子張錦裳說吳官正(3)


其實,他小學階段只讀了三年,十二歲直接上小學四年級,跳了那麼多級,還能一步一步趕上來,因成績優秀被保送鄱陽高中,是真盡了力、吃了苦的。他有好的天賦又能嚴格要求自己,有很強的毅力和恆心,常十分認真地對我說,窮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缺德,最可怕的是自己。我覺得,這是值得孩子們學習的地方。

他年輕的時候就被提拔到重要崗位,很珍惜組織的信任,對自己嚴格要求,近乎苛刻。長期在崗位上拼命工作,幹任何事都一絲不苟,刻苦勤奮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退下來後仍然每天很早起來看書、做筆記,有時也寫一些東西。最近他花了許多時間看馬克思傳和回憶馬克思的文章,感觸很深。他說,認認真真讀了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及回憶文章之後,感到在偉人面前自己十分渺小,對許多問題還只是一知半解。

他總是感念組織對他的關懷,常說是黨和政府救了他的命,教育了他,培養了他,共產黨是他的大恩人。可以看出,他對黨和人民赤膽忠心,對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對改革開放信念堅定。

我認為他是一個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人。我和老吳一起走過了五十多年,對他的學習和工作全力支持。我有時也在親情、友情和原則之間左右為難,最後總是按他的要求站到了原則一邊。我對他那麼嚴格要求也是理解的。

老吳常與我講,雖然我們吃了不少苦,但這也是一筆財富。我覺得,正是因為老吳年輕時吃了許多苦,他才有今天!我們的生活只是一個特殊發展階段的縮影,和我們一樣甚至比我們過得更難、更苦的也大有人在。

如今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豐衣足食,教育、醫療條件也有很大改善,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

我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改革開放的歷程也是一本大教科書。我在改革開放中受了教育,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

這麼多年來,無論是教書、下放勞動還是在機關工作,有無數的人關心過我、幫助過我、支持過我,沒有他們,也不會有我的今天。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回憶這些東西不是要留下什麼,而是希望後人瞭解我們過去曾經有過的那段艱難經歷,從而能夠關心和理解群眾的疾苦,更加珍惜現在,更好地向前看。希望他們在任何時候都忠於黨、忠於人民,絕不忘本,多做一些有益於國家、社會和人民的事。這是我的願望,也是老吳的願望。


(連載3 載完)

摘自 張錦裳《相伴五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