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專欄|華領集團孫祺:知行合一經世用 此心光明萬物生

一生勞碌,盡在詩外,一世願景,多在詩中。

每個時代都是思想者引領社會發展,每一個問題上升起來都是哲學。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投資哲學,只是很多人的投資哲學還不能上升到哲學範疇的高度,還只停留在某些碎片化的思路、經驗的彙集和總結程度,並有可能參雜著很多尚不成熟、相互矛盾的觀念。

心學是一門追求自身內心的哲學,強調天地萬物法則皆存於心。它雖然不能對我們在投資中所遇到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但是關於這些問題本身的思考可以豐富我們心靈的想象力,降低教條式的盲目自信。

我感嘆陽明先生在他的時代就能創造出如此強大精妙的思想體系,更慶幸於它對於我們今天的實踐仍然充滿著實際意義。

盡精微而知真切 極高明則行明覺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知與行的關係這個中國哲學中長久以來的議題直到王陽明先生才第一次系統的提出並論證了“知行合一”的概念。知者行之始,我們要對投資價值有清晰的認知,並以此為指引構建與之相對應的投研體系,這樣才能將“知”的作用最大化;行者知之成,行是對知的反饋,通過在實際操作中不斷總結經驗,完善體系的同時加深對價值投資的理解。

物格而知至,只有明白了市場的結構格局才會有正確的投資邏輯認知,這是知行合一的基礎。當下很多行業市場價值是未知的,但未來的高度是註定的——16年下半年以來推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今年以來,我國的宏觀經濟環境已經悄然發生改變,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以及行業競爭結構的優化,加速了經濟出清的速度,加快了市場中的優勝劣汰,帶來了盈利新週期。

價值投資是對市場、對行業、對公司高屋建瓴的判斷,是日積月累的體系工程,是強大信念的綜合體現,也是哲學思維在金融領域的體現。在產業層面上,我關注的是行業生命力和標的企業的競爭力,享受的是和優秀上市公司共同成長的機會,併發揮自身在價值挖掘、資源配置方面的優勢,最終促進產業和企業往更高階的方向升級。

險夷不滯胸 良知是參同

弘治年間,目睹了明朝朝野信仰空白、國情每況愈下,陽明先生歸結出“人心陷溺已久”的結論,提倡致良知、自我變革。先生跌宕多難的一生,就是踐履“致良知”和“自我變革”的一生:雖年少有為才華橫溢,卻為人讒陷,險些死於奸臣之手,以至於貶謫貴州龍場。在他貶謫龍場前後,思想學術各經多次演變,最終“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這些自我變革,每一次都是超越自己、昇華自己,且他對追求真理的執著沒有一絲一毫自利的影子。

已經第十個年頭的中國財富管理行業,在收穫巨量利潤之後迎來了經濟形勢和調控政策變化之下的轉型之痛。在新舊轉換期內,中國還有5千萬的中小微企業和5億左右有融資需求的個人消費者。這兩大信用等級較低的群體屬於舊經濟體中的苟延殘喘者,由於經濟環境和政策的清出效應,當企業經營陷入困境或者股票質押引發爆倉危機時,風險就會傳導至財富平臺導致違約。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個行業在歷經野蠻生長、風險頻發、監管收緊的變局之時,也意味著轉型機遇的出現。財富行業本質上不應該是營銷機構,而是一家高端服務型公司,財富機構的核心價值觀應該是為客戶提供財富管理服務,是集專業性、獨立性、綜合性為一體的全方位財富管理。所以,我一直以正知正念正信要求自己及團隊:正知,端正認識,明白企業繁榮非一日之功;正念,端正心術,不為短期利益犧牲未來可能,;正信,誠實守信,實踐行業正道。未來,華領集團升級的是服務,但不變的是初心:受人之託,迴歸本源。

知行合一經世用 此心光明萬物生

陽明先生與世長辭時留下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八個字,可以說是王陽明一生的概括,也是他對世人最後的教誨:心靈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內心光明的人,能夠燭照世界,他的世界一片光明,一片生機。

財富自由只是正確投資的自然結果,不應該去影響你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如果僅僅因為想暴富而去被迫進行投資,就很難在這個過程中收穫精神上的滿足。雖然在漲潮的時候,投資的竹籃整個沒在水裡,你可能體會到賬面收益急速增加的喜悅,但是退潮的時候你才會發現財富如水,來去如空。

一生勞碌,盡在詩外,一世願景,多在詩中。我心目中理想的狀態是能把對投資的研修與熱愛自然的融入到自己的事業中去,也能把對這項技能的執著追求與生活本身輕鬆的區別開來。隨著時間的沉積,我們的內心會變得篤虛靜遠,恆足自樂。生命中除了你執著追求的東西還有很多寶貴的事物不應該錯過——豐富多彩的興趣愛好,鬼斧神工的自然萬物,悉心陪伴的父母愛人,甚至是一杯好茶、一壺好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