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這個江南第一風水村,被一條小溪環抱,明清古建築點綴其中

郭洞位於距浙江武義縣城10公里的群山幽嶺之間,因山環如郭、幽邃如洞而得名。約5平方公里的景區內,層巒疊嶂,竹木蒼翠,靜雅宜人。

浙江這個江南第一風水村,被一條小溪環抱,明清古建築點綴其中

郭洞的地形確實獨特,三面山環如障,猶如福地。雙溪匯注,天賦靈性。難得北面留一平地,遠處又有左、右青山相擁,恰好應了"獅象把門"之說。雙溪匯合後沿西山環村而流,於是一座回龍橋跨溪而建,把這塊寶地的風水包裹得嚴嚴實實。

浙江這個江南第一風水村,被一條小溪環抱,明清古建築點綴其中

回龍橋原稱石虹,先人告誡,石虹不能垮,"其橋既壞,村中事變頻興,四民失業,比年災浸,生息不繁"。又有形象術者稱"橋為艮象,下急而上衝其勢,弛弓將西而東不利於宮","山為龍山,住則龍回,橋不可廢。堰水作橋,龍回氣聚……"

浙江這個江南第一風水村,被一條小溪環抱,明清古建築點綴其中

於是村民著眼於地利,緣根於卦象,選址建橋。此後,此橋毀了修,修了毀。乾隆年間,在拱橋頂上建石柱方亭,此增加了美觀。

浙江這個江南第一風水村,被一條小溪環抱,明清古建築點綴其中

十里外的石蒼嶺,北山上的塔和這座回龍橋幾成一條直線,可見古人看風水造形勢的一番苦心。

郭洞所以耐看,還因為她有著大片的明清古建築,雖然鮮見豪門深院,但村宅之完整,保存之完好,可以說是一部從明代到清代直至民國的建築編年史。古樸大度的明代廊柱,精雕細刻的清代牛腿,受到西洋氣影響的民國門窗,比比皆是。

浙江這個江南第一風水村,被一條小溪環抱,明清古建築點綴其中

讓人饒有興趣的是郭洞的整體佈局。郭洞由相連的郭上村和郭下村兩部分組成,道路縱橫有序,均以卵石鋪地,晴雨皆宜。6口水井,郭上、郭下各半。公用設施有一祠四廳,分佈在村子的上、中、下三個部分,村民的祭祀、紅白喜事等活動均可就近舉行,郭洞的始祖似乎當時就懂得"環保"和"規劃"了。

浙江這個江南第一風水村,被一條小溪環抱,明清古建築點綴其中

建築中最值得一提的當數何氏宗祠,它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規模宏偉,氣象肅穆,總面積達1060平方米,大梁下高4.64米,祠堂懸掛匾額30塊。祠中還建有36平方米古樸典雅的古戲臺,飛簷角,壁畫輝煌。每逢重要節日,臺下緊鑼密鼓,臺下人頭攢動,好不熱鬧……

400多年前,郭洞就由第8代祖荊山公創辦了私塾"嘯竹齋"。清康熙年間,擴大規模改為"鳳池書院"並作讀書歌一首"一代絕書香,十代無人續。書不讀,禮儀薄,縱有兒孫皆碌碌……"世代相傳。

浙江這個江南第一風水村,被一條小溪環抱,明清古建築點綴其中

可惜的是書院原址已毀,改建新校了。郭洞人不但學文,而且習武,村中建武館,明清時該村114名秀才,其中35名為武秀才,還出過一名武舉人。

浙江這個江南第一風水村,被一條小溪環抱,明清古建築點綴其中

大凡古村落均有"水口",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溪水匯聚之處,其實是拒外敵於村口的關卡。郭洞水口尤具特色。回龍橋東為400米高的陡峭龍山,山上是雲罩霧籠的百畝原始森林,一直和荊棘叢生、危巖密佈的西山相連。橋下溪水湍急,橋外有一道5米高的堅厚城垣,一條大路由此由穿過。

浙江這個江南第一風水村,被一條小溪環抱,明清古建築點綴其中

水口可說是郭洞的錄魂所在,外人至此。大多會深受感染,肅然起敬。郭洞人知書識禮習武,愛國之心甚篤,武義縣有記載,"順治五年二月,山寇城殺知縣劉家騏……"這是郭洞族人胸懷反清復明之志,不服滿清統治的義舉。此後朝廷震怒,調重兵欲圍剿郭洞。

時任金、衢、嚴道臺的周雷澤為保郭洞百姓,謊稱途中須經"千里石蒼嶺,百里洪馱,五里大石頭","人要側身,馬要拆骨",方能進村。清軍因此怯而退兵。後朝廷終明真相,將周道臺水銀灌頂剝了皮。

浙江這個江南第一風水村,被一條小溪環抱,明清古建築點綴其中

郭洞村民為紀念這位萬世恩公,在村外的下趙廟彩塑周雷澤像,在回龍橋東頭的文昌閣放上他的牌位,年年祭祀。在水口的清溪邊徜徉,在龍山參天的古木下獨步,喝一口百年不涸的寶泉,讀一讀海麟院、文昌閣的麗文,看松濤起伏、雨雲奔流,你的心也會隨之在歷史間沉降,浮想聯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