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的“生存法則”

有段時間網上一副對聯火了,上聯道:郭德綱過得剛好。郭德綱曾自嘲:自己 “江湖氣太重”,而他口中的“江湖氣”乃是江河湖海。其實促成了郭德綱過得剛好的是忠孝禮義。

郭德綱的“生存法則”

再來瞧一瞧下聯:趙本山照本煽情!可謂絕妙!

郭德綱的“生存法則”

今天不說趙本山的“劇本”,姑且回到主題,聊一聊郭德綱的“生存法則”。其實近期上架的《郭論》和前幾年《過得剛好》兩本書將郭德綱處世之道詮釋的非常詳盡。

郭德綱的“生存法則”

當年七歲的郭德綱最先師從高祥凱開始學評書,三年後才開始正式學習相聲,隨後又師從以常寶豐等知名藝人學習相聲,接著又師從楊志剛,就這樣到處拜師學藝,直到1995年,二十歲出頭的郭德綱開始“北漂”。目的只有一個——吃飯。在我國優良文化傳統中,“吃”算是一等大事,因為它關乎的是生存問題!讓自己吃的更飽更好,可能是一切“幸福”的基礎。

郭德綱的“生存法則”

剛到北京時郭德綱的生活條件可想而知,住處偏遠簡陋不說,屋裡的設施更是能省則省,一人,一床,一椅,一馬紮而已。然而埋頭創作的他並沒有改變囊中羞澀的窘境,此後又輾轉多處。期間被上門收租的房東逼在屋裡不敢出聲也不是沒有過。儘管如此,要是再沒點想象力,你都不知道如何填飽肚子,一捆大蔥幾包掛麵,麵糊就大蔥蘸點醬就是“美味”,您瞧這除了少點蛋白質,人家碳水,維生素,油脂該有的還真沒少,標準的“營養餐”。悲催的事還沒完,據說當年郭德綱去北京南城蒲黃榆附近小評劇團演出,開始說好每月給個一千塊,完事兒郭德綱唱了倆月,人家愣是一分也沒給……

郭德綱的“生存法則”

天降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因為不被人看好,所以進不了相聲體制內,於是他便自建“體制”。一次偶熱的機會,郭德綱經過一茶館時瞅見裡面又兩小孩在說相聲,頓時他似乎被電擊了一樣,既然相聲起源於茶館,那何不回到茶館裡去呢?隨後“北京相聲大會”慢慢從茶樓到茶館戲樓間發展著……

郭德綱的“生存法則”

直到2003年“北京相聲大會”才更名為“德雲社”不過據說當時的演出都是送票,大不了也是工會、單位出錢買,而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德雲社,演員不是相聲大師,當然也不算不上相聲藝術家,關鍵問題是,它還要讓觀眾自掏腰包,話說就算是免費的票,大夥兒也都懶得去,更別說“郭德綱”這三字當時又不是很好“認”……

郭德綱的“生存法則”

如今的郭德綱早已名聲大噪,德雲社演出的門票亦是一票難求。

郭德綱的“生存法則”

據說,不喜應酬的郭德綱有一小“癖好”,無論飯桌上的山珍海味還是八珍玉食都得有兩小盤鹹菜“壓陣”,他自個兒沒事兒時居然也會買點菜回來醃製。毛澤東曾將《菜根譚》總結道:安貧者能成事,嚼得菜根者,百事可成。這個道理,想必摸爬滾打多年的郭德綱自然心中有數。

郭德綱的“生存法則”

郭德綱曾自嘲說有些人認為他是土匪,但其實自己是個讀書人,文化人。平時閒下來除了醃製鹹菜他最熱衷於古典文學,基本上能說的上他都有涉獵。他讀書,是為了豐富自己的大腦,是為提高認知,這樣才能有更多輸出。

郭德綱的“生存法則”

也許在郭德綱心目中,相聲就是他的命。

郭德綱的“生存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