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留守之花

呵护留守之花

“成为留守儿童,不是我愿意的,但却是我无法选择的”,在我支教期间一个女生在她的作文中这样写道,读来让我不觉有一种压抑的心酸和无奈。人最怕的不是无法改变,而是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可以选择改变的权力。

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留守儿童,其中缘由不外乎老生常谈的那几点。父母为了多挣点钱,给家庭一个更好的物质条件,不得不在外打工,几个月甚至几年也回不了家,这是生计所迫;儿子儿媳不在,本就年事已高的老人不得已担起照顾孙子孙女的重担,这是责任所负;可是,本该无忧无虑的孩子是无辜的,却别无选择的承受了这场“留守”所附带的最大的伤害,这是悲哀所在!

在爱和陪伴中长大的孩子是幸福的,也是极其幸运的,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爱和陪伴仿佛是一种奢侈品,遥不可及。与父母见面的次数少之又少,留守儿童与父母间严重缺乏有效的情感互动,在心灵关爱方面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孩子们大多表现为对父母的归来不再抱有期待和兴奋,反而冷漠待之。

就教育而言,农村学校受制于师资、经费等资源的匮乏,难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在学习上,留守儿童本身自控力比较差,而爷爷奶奶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的学习大多不闻不问,缺乏了自主学习意识和有效监督,我们又如何能期待留守儿童能在文化学习上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呢?事实也证明,留守儿童的文化知识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儿童,这样直接导致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在长大成人后重复着父辈走过的老路,从而使“留守儿童”陷入一个死循环。

近年,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热点议题经过网络媒体等的宣传倡导,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留守儿童并投身于支教事业,更有许多热心人士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和物质关怀,但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永远代替不了父母给予的精神和心理层面的关爱。因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还是应从源头上抓起即想法设法让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一方面,政府可以提供一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在本土创造经济来源,在有条件生活的同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另一方面,留守儿童无法跟随父母到城市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问题,因而城市作为农民工的接收者应保有更大的包容性,为农民工子女创造一个相对平等舒适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完善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一个可接受教育的平台,如此,农民工可以和子女一起在城市生活,子女也可以看到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总之,不管哪种方式,最终的归宿点都是寻求父母和子女的最大可相处时间,增加父母和子女间的情感交流。

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朵留守下来的小花朵都渴望着被关心、被呵护,让爱不再稀薄,我们期待的不仅仅是蹭蹭上涨的关注度,还有切合实际的行动力和执行力,唯有家庭、社会、政府三者合力出击,留守之花才能更好的被呵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