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是物質的虛無性即“萬物有靈”!以物理學、宇宙學、哲學論證

科學的視野從太陽系擴展,又從更廣闊的銀河系擴展,又從銀河系之外擴展,銀河系之外還有數以億計的天體系統……宇宙在人類的無限意識中無限的擴展開去。

一方面,從宏觀的宇宙來看,宇宙是無限的大,這是人類意識達到的無限。但另一方面,從微觀的物質結構來看,宇宙也是無限的小,這也是人類意識達到的無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因為人的意識是無限的,無即的意識發現了宇宙無限的大和無限的小。

意識是物質的虛無性即“萬物有靈”!以物理學、宇宙學、哲學論證

一、首先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

物質已知的最小微粒隨著科學的進步還可以再分,並接近無限的小,無限的小至無形也即虛無。根據量子力學波粒二象性的描述,物質同時具有實體的粒子與無形的波,粒子是實體,波是虛無。因此,物質具有實體和虛無的兩種特性。

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再細分下去,目前所知還有輕子、光子和組成強子的夸克,還有這些基本粒子的反粒子。輕子、光子、夸克具有靜止的質量和自旋量、電量。輕子還包括電子、中微子、渺子等,輕子具有微小的靜止質量與自旋量,有的還帶有電量,有的則呈中性。

分子與原子都帶有電量,因為原子中的電子有自旋量、質量與電量,而光子沒有質量也沒有電量。按照科學對物質的定義是具有質量,並且是一種靜止的質量。那麼光子和夸克就不能算是物質,而是一種虛無的物質特性。

粒子具有的自旋、電量、能量、質量等的性質,就是物質的兩面性,自旋與電量是物質的虛無特性,質量與能量是物質的實體特性。

只有物質的實體性才能測量,而物質的虛無性卻沒法用科學的方法來測量,雖然目前還不知道夸克、中微子等這些屬於虛無性的粒子來自於哪裡!但最大的可能性是,它們本質是虛無的,是物質的虛無性,只能用意識思維來感知或形象的描述。

也就是說,這些物質所具有的特性,雖然科學還不能測量得到,而它們都是實質存在的,而且人的意識能夠感知得到的,而為什麼人的意識能夠感知這些物質的特性,最大的可能就是,這些不能科學測量卻能意識感知的物質的虛無性可能是物質的一種意識。

而且我們認為科學總是有限的,因為科學是人無限意識的有限產物,那麼站在科學的角度,就不能用有限的科學去否定無限的意識。

而奇怪的是,科學之所以一直成為科學,是拒絕意識參與物質特性的研究科學,可以毫不客氣的說,這就象兒子拒絕承認母親一樣荒謬。而這個是恰恰自認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直到量子糾纏,人們發現了物質最後竟然繞不開意識……

意識是物質的虛無性即“萬物有靈”!以物理學、宇宙學、哲學論證

二、從宇宙學的角度來看

目前科學家的共識是,宇宙中我們能看到的、能測量到的實體性物質只佔了4%。而屬於虛無性的物質佔了96%,如萬有引力佔了23%,暗物質與暗能量佔了73%。也就是說人類所知的十分渺小,而無知卻是巨大的。如此那些以科學自居、以有限科學來否定無限意識的人還請自重!

目前科學家發現了新的重力理論,人們開始認識到星球與銀河系有開始、進化和終結的一系列循環過程,宇宙總是這樣週而復始的循環,即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大爆炸產生了宇宙,宇宙又會發生大爆炸……如此反覆循環。宇宙有起源、發展和毀滅、、又重新的起源。生命也是如此,這也是宇宙學與生命科學的基礎理論。

科學家在真空容器中做了這樣的試驗,兩個電子在真空中爆炸後,電子消失了又只剩下了真空,而真空後來又發生了電子爆炸……而且總是這樣連續不斷的循環。

因此科學家認識到物質是不可能永遠而獨立地存在的,亦即我們所知道的物質實體並不是恆定不變的,一切物質的本質和表象、實體和虛無,亦即一切事物,都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物質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週而復始,不斷循環。因此“虛無”或“空”是物質的一種特性,當然這種“虛無”並不等同於容器內的真空,或場和黑洞等的概念。物質的虛無與實體是相互影響、相互關聯並同時存在而且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就是物質的兩面性。也由此證實了實體是暫時性的相對靜止的表象,虛無是永恆性的絕對運動的實質。假如意識就是虛無,生命只是它暫時的表象,那麼人的意識不會毀滅而永遠運動變化並存在宇宙中。

意識是物質的虛無性即“萬物有靈”!以物理學、宇宙學、哲學論證

三、從哲學的角度來看

我們都知道世上沒有獨立存在的事物,即獨立是虛無的,當然這個虛無並不是說一無所有,而是指宇宙的所有事物都是相對的、暫時的、有條件的存在。世界上所有的物質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存在的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任何一個處於產生、存在、演化或滅亡過程中的事物都不是獨立的。既然不能獨立,那麼又是什麼東西讓它們能連繫在一起呢?要連繫就必須有共同點也即共通性,共通才能聯繫。這就象互聯網的協議,網得以互聯是因為共同點,就是共同的協議,協議就是互聯網的共通性。

對於一個物質來說,物質的獨立是虛無而非實在的,即物質不存在獨立性,物質具有實體性與虛無性。對於所有的物質來說,它們都有著共同點就是它們的虛無性,而要連接它們就是它們的共同點,共同點就是虛無性,虛無性就是共通性,萬物的共通就是一種交流、一種聯繫、一種影響,那麼就是一種意識。

虛無性是說明一切事物的不定性、變化性、可塑性、靈動性……一切現象都是虛無與實體的組合,沒有一事一物是可以永遠存在的,沒有一種事物是獨自存在的。就象大爆炸宇宙論,萬物都是奇點爆炸而來,萬物都出自一處,萬物的表現形式離不開一個共同點,而這個共同點是肉眼看不見的,科學儀器測量不了的,是虛無的但卻是真實存在的,而這除了意識,不能想象還有其它。

意識是物質的虛無性即“萬物有靈”!以物理學、宇宙學、哲學論證

人們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的是實體的物質,物質的實體讓人感覺到真實和美好,但人們不知道這只是物質的表面現象,亦即實體是暫時的現象、是一種假象。

世間萬千事物,林林總總、千差萬別,因為這只是實體的不同。即物質的實體、形態和作用的不同就是物質的不同性,而所有物質具有的共同點就是虛無性,虛無性是所有物質具有的特性。

物質的大或小、高或低、紅或藍都是虛無的。虛無性並不真正的虛無,也不是存在的實體。實體只是物質所產生的暫時現象而已,實體的形態和作用都是暫時的,汽車有汽車的作用,筷子有筷子的作用……形態不同也作用不同,可以千差萬別,但這些都是暫時的,最終會回到虛無。即它們都有一個共通性,這共通性就是虛無性。實體只是感覺而已,一切皆由虛無而來,感覺皆由意識而來。沒有虛無便無實體之存在,沒有意識便無實體之存在。

宇宙萬物都是在一定的條件和依據亦即規律下產生並存在的,並相互影響、相互聯繫,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而這種相互聯繫和影響就是虛無性,虛無是一種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信息,虛無就是意識。

意識是物質的虛無性即“萬物有靈”!以物理學、宇宙學、哲學論證

四、最後總結物理學、宇宙學、哲學的觀點

意識是哲學的基礎,意識揭示了宇宙和生命的真諦,一切實體皆是虛無,一切實體皆由意識而起,而意識就是虛無的,虛無就是意識。虛無並不是真的什麼也沒有,意識也不是真的什麼沒有,而是物質的一種形態,一種意識形態。

意識是一切物質所具有的兩面性之一,是一切事物的共通性。是聯繫一切事物的特性,宇宙之萬物得以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結合形成統一的整體,正是萬物都具有意識。意識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切事物都具有意識亦即必須有意識的參與,意識是宇宙萬物的共通性、共同性、虛無性。也就是萬物都具有意識——萬物有靈。

意識是物質的虛無性即“萬物有靈”!以物理學、宇宙學、哲學論證

這不但是一種生命智慧和處世態度。更是一切哲學與科學。掌握了這種哲學和科學,你不但能靈活地運用於生活和工作,你更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你才能洞悉一切事物的發展規律,你才能真正的瞭解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