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扶貧工作中,如何發揮“村集體”的作用?

视点|扶贫工作中,如何发挥“村集体”的作用?

江國平是廣東省粵北山區某鄉鎮黨委書記,最近他碰到一件挺苦惱的事:一方面,他想幫當地55戶還處於貧困線下的群眾入股一家農業公司,希望以此為他們增加一塊穩定的收入;另一方面,這家公司面對著他好不容易籌措來的30多萬元股金,卻絲毫不以為意。為什麼這55戶群眾沒能實現“入股增收”呢?

因為處於“生態功能核心區”,江國平所在的地區搞農業產業化,只能走無汙染髮展的路子,做好現代生態農業的文章便成了首選。生態農業的投資成本可不低,而且企業會有一些基本的投資條件,比如土地需要連片成塊,耕作的環境最好是引水渠、機耕路等設施一應俱全,僱用來的農業工人需要技術熟練、身強力壯等等。而江國平好不容易湊起來的30多萬元股金,與涉農公司一出手就是好幾百萬元的投資相比,更多的只有“象徵意義”。

视点|扶贫工作中,如何发挥“村集体”的作用?
视点|扶贫工作中,如何发挥“村集体”的作用?

引導發展與吸引投資,實現政府設想與滿足資本獲益,想實現雙贏顯然是需要精打細算、深思熟慮的。在股本太低這個問題上,“村集體”作為增收主體能發揮多少作用,就十分關鍵了。

同樣是面對農民所承包土地分散零碎、低質低效、難以規模經營的問題,有的地方以村集體作為主體,整合集納不同部門涉農資金,與農業企業進行股份合作。據一些企業負責人介紹,村集體進入之後可以大大提升土地“雙整”、土地流轉的效率,帶來的經營之便、發展之利,也會隨之源源不斷,“相當於帶來了更多投資”。從“多對一”到“一對一”,加大了股本總量、擴大了收益規模,為脫貧攻堅增加了更多保障。

改革,常常是在矛盾問題上尋找和發現突破口。近年來在精準扶貧政策疊加下,農業綜合改革已經有了很大進展,像江國平所在的粵北地區,就有不少地方依託惠農資金、財政補貼,以每畝1000—1500元的直接投入推進土地整合。有了這一優質資源在手,對於鄉鎮而言就擁有了引入市場力量紓解貧困問題的可靠保障。農民群眾在村集體帶領下,到涉農企業裡“入股增收”,如今在當地已經成為比較普遍的一種方式。

推動鄉村振興,帶領農民致富,村集體這個因素不可忽視。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些地方的改革重心一直是增加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以至於有的地方村集體經濟逐漸萎縮,甚至欠下一屁股債。殊不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村級組織就有了有效發揮職能作用的平臺和資源,農民增收致富就有了穩定可靠的來源,基層黨組織也就有了增進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的重要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治方向,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性質,發展新型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

無論完成脫貧任務還是實現鄉村振興,

各級黨委和黨組織必須加強領導和指導,

讓村集體發揮更為積極的主體作用。

村集體這個“大家庭”充滿活力了,

才能以集體強促進個體強,

用集體富帶動個體富,

匯聚起廣大農民實現全面小康的強大力量。

來 源 | 人民日報

圖 片 | 網 絡

編 輯 | 劉 瓊

中共中央組織部委託創辦

视点|扶贫工作中,如何发挥“村集体”的作用?

網站投稿:[email protected]

報紙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