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錢為什麼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而不是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一德格天1


貨幣原本僅是一種交換媒介,經濟學上稱之為一般等價物。然而除了用於流通和收藏之外,人們又賦予了它們另一種神奇的功能:驅邪。大家常聽到的“五帝錢”,便是如此。

所謂五帝錢,有兩種說法,題主所講的是“小五帝錢”,即順治通寶、康熙通寶、雍正通寶、乾隆通寶和嘉慶通寶,也就是清入關後前五帝時期發行的銅錢。

銅錢原本是最不起眼的貨幣,但卻代表著特定時代和社會背景。在古代,原本還有另一種特殊的非流通性錢幣——壓勝錢。壓勝錢比流通貨幣要大,屬於專門用於驅邪的幣種。當然,雖然稱其為錢,但實際上卻並非當做錢來使用。

五帝錢之說的產生,顯然可能與壓勝錢有關。由於清前期的幾位帝王是盛世的奠基者和創造者,因而也被賦予了神奇的能力,故而也神化了他們頒佈的銅錢。當然,嘉慶帝時清朝已經走下坡路,但為了湊齊“五”這一數字,故而也就將其算作一帝了。

問題顯然易見,“小五帝錢”之所以不取道光、咸豐、統治、光緒、宣統,主要是因為清後期國運衰敗,這五帝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也大打折扣,更談不上靠他們來驅邪消災了。

以上所講的是流行較廣的“小五帝錢”,因為清代離我們的時代較近,容易集齊,因而也深受人們歡迎。除此之外,民間還有一種“大五帝錢”的說法,即秦代的半兩錢、漢代的五銖錢、唐朝的開元通寶、宋朝的宋元通寶和明朝的永樂通寶。

大五帝錢的選取標準道理一樣,取的是五個強大王朝鼎盛時期的錢幣,也是具有消災驅邪功效。不過,秦半兩相對較難入手,漢五銖一般人都很難辯別具體年代,使得大五帝錢的流傳程度並不廣泛。

按照民間流傳的說法,稱將五帝錢串成一串,可以辟邪祈福,給人帶來好運。近年來隨著收藏的日益火爆,五帝錢成為了一些商販們的炒作對象。正所謂,亂世黃金,盛世收藏,若不是生活好了,誰會有精力關注這些呢?

無論是大五帝錢還是小五帝錢,都是人們信仰的一種體現,如果大家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如今某些地方蓋房時還會有懸掛乾隆通寶的做法,為的也就是圖個吉利。


夕陽下的晚楓


這個是傳統下來的民間文化,實則並無律法的規定,在明代曹昭《格古要論》中對古物辟邪的功能有所論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就清代五帝錢而言,為啥是前五帝而不是後五帝,約定俗成,本來沒什麼可說的,大致可以推測下人們的心態:清代前中期國際昌盛,貨幣也是硬通貨,足值,錢幣做的又大又厚,招人喜歡,所以用盛世的錢來辟邪,到了清中晚期,不僅僅貨幣貶值的厲害,錢做的又小又薄,國家動盪,內憂外患,民間更上咄咄怪事,人們肯定會想念那個盛世吧。也就是個心裡作用。

五帝錢: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前三帝沒得說的,其實到了乾嘉時期已經不行了,這不是硬湊出來一個五帝嗎,少了又不行。

五帝錢的歷史起源,始於清末,一為民間驅邪避煞的心裡,一是懷念太平的盛世,算算也不過一二百年的樣子,這能算做傳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