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14年,我發現那些努力但沒有成就的人,都有這1個共同點

作者 | 孫瑞希

職場14年,我發現那些努力但沒有成就的人,都有這1個共同點

寫在前面:

小米創始人雷軍曾經說過:“不要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商業領域,也同樣適用於職場。

從我經手的生涯諮詢案例來看,很多時候,那些看上去勤奮努力的人,卻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份成功。為什麼呢?

他們學了很多方法和工具,卻沒有真正用在一個方向和目標上。通俗點來說就是,你的勤奮根本沒用到點上。

真正成功的人,都有靠譜的方向和目標,然後在對的方向上持續發力,在職場上做得風生水起,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

今天這篇文章,我用 14 年的職場經驗告訴你,選擇正確的職業發展方向有多麼重要。

01

你以為換個工作就順心了?

對於很多人而言,職業佔據了我們人生黃金年代三分之一的精力,我們在工作中收穫了體面的生活、發揮了天賦與特長,我們也在工作中找尋自我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

可是對於工作四年的趙黎(化名)來說,這一路走來更像是一部“試錯史”。

我的來訪者趙黎,四年前畢業於一所二本院校的會計專業。高考填報志願時,父母認為女孩子學會計專業將來好就業。

另外,面對眾多的專業選擇,趙黎本身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她覺得父母畢竟有這麼多年的社會經驗,聽他們的總不會錯。

讀了大學後,趙黎發現自己對這個專業一點都提不起興趣。她是文科生,數學不好,學起專業課非常吃力。她花了些功夫學習,發現成績還是平平,後來就乾脆放棄了。

考試臨陣突擊,保證及格不抓補考。60分萬歲,多一分都浪費,這就是她給自己定的學習目標。業餘時間,她不是逛街就是沉浸在網絡小說裡。

好不容易混到了畢業,找工作的時候,她發現自己什麼優勢都沒有。專業課成績太差,社會實踐經驗也沒有,選擇面兒特別窄。

最後,一家食品生產企業給了她offer。這家企業的生產基地在一個鎮子上,趙黎的職位是基地的出納員。

沒得選,她只好去了。

鎮子很小,從東到西二里地。這二里地之外,就是大片的農田。每天的生活很單調,業餘活動就是圍著鎮子轉悠。

廠裡的工人,之前都是本地的農民,辦公室的很多職員也都是本地人。他們沾親帶故,趙黎感覺很難融入那個圈子,這讓她感到特別孤獨。

熬了一年,她感覺實在不適應那裡的工作和生活,就辭職去了北京,在一家英語培訓機構做起了課程顧問。

課程顧問是個純粹的銷售崗位,主要是向潛在客戶推薦英語課程。雖然這份工作有保底的工資,但是要想在北京生存下來,保底工資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拿到銷售提成。

趙黎每天睜開眼想的就是銷售任務,這讓她倍感壓力。不到一年,她就辭職了。

考慮到銷售類的工作要揹著業績指標,她就換了一份行政助理的工作。一邊工作一邊準備考研。

她讀大學時專業課很差,門門都在及格線徘徊,現在離開學校兩年了,學起來就更吃力了。

連續考研兩年都沒考上,而且成績差距有點大,她感覺自己考研沒戲,而行政助理又沒有太多技術含量,就開始準備重新找一份工作。

這次找工作,她才發現,外面的世界和以前不一樣了。

這些年,她不停地轉行,更換了三次職業,最後發現自己在哪個領域都沒有形成優勢,做過的事情猶如“雜工”。

如果說剛畢業求職時,她迷茫,那麼現在她不但迷茫而且還焦慮。

02

努力和勤奮都很廉價,找準方向才是正經事兒

事實上,像趙黎一樣的職場人士不在少數,他們每一次切換職業領域,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和目標。身處一個行業,如果混得不好,就瞄準另外一個行業,但是進入新行業之後,又開始重蹈在先前行業上的覆轍。

一隻沒有方向的小船,無論哪邊吹過來的風,都是逆風。

人的一生,真正留給你的黃金時間非常有限。所以,想要有好的職業發展,一定要儘早確定職業方向。

常見的職業發展方向大概有這麼三種:橫向職業路徑、縱向職業路徑、π型職業路徑。

職場14年,我發現那些努力但沒有成就的人,都有這1個共同點

1、橫向職業路徑

橫向職業路徑是指專業技能的廣度發展。通過崗位輪換或轉崗成為一個“一專多能”的多面手。這種專業技能上的左右延伸,通常會為走向更高的管理崗位做鋪墊。同時,對於初入職場的新人來說,崗位輪換也為他們提供了“試錯”的機會,更有利於職業定位。

2、縱向職業路徑

縱向職業路徑是指專業技能的深度發展。適合那些不想走管理晉升通道,而想專門鑽研本崗位業務的人。

通常情況下,他們可以從初學者一步步成長為有經驗者、專家、高級專家、資深專家等。很多崗位都可以走縱向職業路徑,因為企業裡的管理崗位畢竟是有限的,但我們可以在專業領域修煉自己的技能,擁有一技之長,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專家型人才。

3、π型職業路徑

π型職業路徑是指專業技能的深度+廣度發展,同時發展管理技能。通常情況下,走這類職業路徑的人,他們的職業目標是分階段實現的,比如李開復。

1988年,李開復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做助理教授,這是在專業領域的深度發展。

1990年-1996年,李開復在美國蘋果電腦公司先後擔任語音組經理、多媒體實驗室主任、互動多媒體部全球副總裁。

這期間,他的專業技能開始向廣度發展,同時發展管理技能。

後來李開復先後擔任美國硅谷圖形公司SGI電腦公司互聯網部門副總裁兼總經理、微軟服務部門副總裁、微軟全球副總裁、Google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以及成立創新工場,這些都是在走π型職業路徑。

大多數人的職業發展,無非就是這三種路徑。所以,當我們在考慮自己職業方向的時候,要分析清楚,你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適合走哪條職業路徑?

方向所在,要麼是你感興趣的,要麼是你擅長的,要麼是你既感興趣又擅長的。找準了之後,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決心,努力耕耘。

03

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是職場成功的一半

職場14年,我發現那些努力工作但沒有什麼職業成就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沒有找對職業方向,總是在不同的領域裡試錯。

回到本文的案例中,趙黎告訴我,畢業四年多來,不少同學開始嶄露頭角。他們選擇了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向,這些年持續在這個方向上精耕細作。

同一寢室的莉莉畢業後進入一家民企。剛工作那年先後在不同的崗位上輪崗。一年後進入公司審計部,現在已經是審計部的副經理了。

班長上學時就是個學霸,本科畢業後他考取一所重點院校的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後進入北京一家很不錯的外企。

性格外向張揚的同學金寧在一家公司從基層的出納一路做到了財務部副經理。正職經理崗位空缺,實際上他是副職代行正職的權力。目前金寧正籌備創業,準備開一家財務公司。

只有趙黎,職場晃盪了4年多,既沒有學到技能,也沒有收穫人脈。當然,對於她來說,想要改變還為時未晚,通過職業規劃做系統的定位,未來仍然有無限可能。

只是,如果能夠在一開始就確立職業方向這件事,有些彎路是可以避免的。那麼,我們需要如何去做呢?三個關鍵點!

1、職業傾向,性格、興趣、價值觀。你是什麼樣的性格,你的性格適合什麼樣的工作?你對什麼樣的工作感興趣?如果一份工作讓你感到滿意,那是因為它滿足了你的哪些需求?

2、資源實力,知識、技能、資源。你掌握哪些知識?你擁有什麼技能?你有哪些人脈/社會資源?

3、現實可能性,社會需求、組織需求。你想要去的方向,宏觀的產業政策是什麼樣的?微觀的企業需求是什麼樣的?你實現它的可能性有多少?

很多人都說:“我擁有勤奮的品質,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成功?”其實,你只是缺少一個方向而已。

不要讓你的勤奮變得很廉價!選對方向再努力,你才會走得更遠。

愛默生說:“上帝為每個靈魂提供了選擇的機會,或是擁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寧。你可以任選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控制你的慾望,當你感興趣的方向太多,超過了你的能力和時間,請你找出那些與你未來發展方向最相關的部分,聚焦一處。

即便你將來切換了行業或者崗位,你也會感謝聚焦的過程。因為當你持續聚焦一處形成核心競爭力時,你才更容易遷移到別的領域。你會發現,任何領域的通用能力到最後,其實都差不多。

相信專注的力量,相信時間的複利。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選對方向,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時間就會給你想要的回報。

作者簡介: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十餘年HR從業經驗,經歷了從一線員工到高管的職業發展歷程。熱衷並努力踐行“向上生長,正向影響年輕人”的理念,如果你正處在職場困境中,請為自己找一個靠譜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