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市場”到底妨礙了誰?

牛皮癬難治,馬路市場同樣難治。近日,不斷有市民向晚報反映,稱整治多次的市區慶春街的馬路市場“死灰復燃”,依然“頑固”地存在。記者暗訪,聽到一位買菜大娘說,“城管早就走了,他們也要下班吃飯的。”意思是,城管一走就又可以擺攤了。

像這位大娘一樣,許多攤販認為,馬路市場只是妨礙了城管,把城管當成自己唯一的對手,而對自己和顧客來說,就是好事,沒什麼妨礙。你看,起碼就給顧客帶來了購物的方便,給自己提供了謀生的平臺嘛。果真如此?

看看慶春街這個馬路市場。對攤販和居民來說好處一定有,但更多的是弊端。環衛工人就抱怨,殺雞、鴨、魚剩下的汙物,還有菜葉、水產,洗地車都衝不乾淨。這樣的環境,周邊居民有什麼感受?總不可能是賞心悅目吧!實際上,居民也感嘆,有了這個市場,吵,睡覺都睡不好,出行更加困難。至於攤販們,被這個埋怨那個埋怨,還得經常躲避城管,心裡頭估計也舒服不到哪裡去。如此馬路市場,真是折騰了攤販自己還折騰了人家。

馬路市場的存在,確實一定程度滿足了一定人群的需求,但必須看到,因為馬路市場所處地點是馬路,更妨礙了許多人,其中原本的受益者顧客和攤販恰恰也就是最大的被妨礙者。為什麼?因為首先它就會造成馬路擁堵,破壞環境衛生,給周邊居民帶來不便。這些居民的另一種身份就是顧客。對攤販來說,因為破壞了城市的環境秩序,妨礙了他人的生活,就很容易使自己成為他們的對立面,成為不受歡迎者,這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顯然,馬路市場也妨礙了攤販自己。

這樣的妨礙會因為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增長而變得不能容忍,衍生出更多矛盾。怎麼辦?只有讓馬路市場還路於民。

讓馬路市場還路於民不能是一個人在“戰鬥”。需要市場的供需雙方正確認識馬路市場的危害。有了正確認識,就有希望形成擺脫馬路市場的想法,從而外化於行。需要有關部門加強管理。要打一打游擊戰、持久戰、百團大戰。通過一系列戰役,形成壓力,逐步解散馬路市場,避免死灰復燃。也需要替代市場的抓緊出現。馬路市場的存在說到底還是因為需求的存在,攤販有賣的需求,居民有買的需求。需求當然要滿足,如何滿足?選擇合適的地方建替代市場,如此,馬路市場就會失去作用,最終退出馬路,這是治本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