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能夠養三十萬騎兵嗎?有哪些依據?

艾華戀萌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其實是非常專業的問題。

自從秦漢以來,騎兵取代戰車成為最昂貴的陸地兵種。

一般認為,裝備1個騎兵相當於裝備10幾個步兵。

這10幾個步兵還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職業兵,不是那種揭竿而起的二桿子兵。

首先,戰馬很貴。

大家別以為戰馬就是農村耕地的馬,這是兩回事。

因為作戰的需要,騎兵對於戰馬的品種要求是非常高的。

普通農村的馬,即便力量再大、速度再快,也不能當做戰馬。

所有的戰馬,必須由國家專門培養,選擇優秀馬種。

即便新中國建國後,騎兵已經幾乎退出歷史舞臺,我國也建設了很多大型馬場。

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馬場,總面積高達329 .54萬畝,其中草原184.98萬畝。

當年國家為了山丹馬場,每年投入巨資,就是為了培育優秀戰馬品種。

戰馬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多是閹割過的,也就是說不能繁殖後代,只能使用幾十年而已。

古代計算,優秀戰馬的購買價格相對於糧食400石,很差的也要200石,漢代職業步兵一個月口糧是3石多而已。也就是說,一匹優秀馬相當於10幾個步兵一年的口糧。

拋去以上都不談,養馬本身也是較大的開銷。

馬匹吃的多,又挑飼料,隨便餵養就很容易生病。

古代養活一匹馬粗略算每年糧食和草料大約300石,大概相當於10個步兵的口糧。

另外,戰馬還需要反覆的訓練,這也是一筆較大的人工開銷。

還有,古代作戰絕非騎兵騎一匹馬就可以作戰了。比較精銳的騎兵部隊至少是1人2馬,還需要其他的馬匹運輸其他裝備和物資。

其次,騎兵很貴。

拋去裝備不談,騎兵的工資就很高。

騎兵和步兵不同。騎術的訓練,需要很長的時間,騎射更是極為難以掌握的技術。

一般來說,漢族騎兵都是職業軍人。騎兵這種東西,絕非業餘玩票學一年半載就能作戰的,除非你不想活了。

因為騎兵是稀少和珍貴的,自然工資不低。

漢代一個步兵月薪是100錢左右,大家猜猜騎兵一個月多少錢?

2000錢,是步兵的20倍!

就這樣,騎兵還很難招募到呢。

再次,各種裝備很貴

戰馬需要有各種專業裝備,一套馬鞍價格就不菲。

騎兵自己還有衣甲、武器,價格更是不菲。

漢代騎兵為例,除了長矛或者長戟以外,一副上等的複合弓或者手張弩是必不可少的,這就相當貴重了。

另外,還有近距離格鬥的漢刀,製造精良,同樣是高價。

這是武器,還有更誇張的鎧甲和盾牌。

盾牌不提,一套玄甲要多少錢?也是天價。

況且,以上的武器還要隨時保養,有的還要專業工匠保養,這也是很大的開銷。

北宋時期,僅僅戰馬就要50貫,馬甲就要60貫,士兵盔甲50貫,加上武器,重騎兵至少2匹戰馬,一個騎兵大約250貫。南宋時期失去了戰馬產地,價格更是長到400貫,也就是400兩銀子。而宋代的店小二,日薪只有33文錢,幹足1個月還賺不到1貫錢,也就是1兩銀子。

其實,騎兵編組的費用還有很多,絕對是價格不菲的。

所以,漢代為了擊敗宿敵匈奴,傾全國之力編組騎兵,漢武帝時期國家財政幾乎破產。

即便如此,對付匈奴的決戰,漢騎兵數量仍然不是很多。

比如大將衛青的第一次戰役,四路漢軍騎兵每路不過1萬人而已。

即便對付匈奴的最終大決戰,漢武帝派出的騎兵也不過5萬騎兵,這已經是全國的軍事力量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代遊牧民族那麼牛逼呢?

因為他們是天生的騎兵。

遊牧民族主要就是放牧,養馬是他們的生活,所以馬匹和馬匹的訓練不成問題。

而遊牧民族哪裡有什麼工資,都是靠搶掠戰利品為生,契丹人叫做打草谷,所以軍費開銷也不大。

另外,遊牧民族的裝備較為簡陋,主要武器也就是日常用的弓箭,長矛、馬刀而已,一些人有自制的皮甲,有的則根本沒有衣甲。

所以,遊牧民族騎兵的編組是比較容易的,才會出現匈奴30萬騎兵的大場面。


薩沙


我以漢、唐兩朝為例,以漢、唐之強,要養三十萬騎兵,是非常困難的事。

1、漢代的馬匹與騎兵

漢文帝時,為了應對匈奴的進攻,在西部與北部設36處馬苑,大量養殖馬匹。在文景時代,馬匹數量多達30萬多匹,為後來漢武帝反擊匈奴打下基實的基礎。30萬匹馬能否養30萬騎兵呢?這個不可能的,因為不是所有的馬匹都適合作戰,也不可能全部拉到戰場。馬匹畢竟是動物,不是像坦克從工廠生產出來,馬匹的繁殖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譬如在最大規模的漠北之戰中,漢軍出動三十萬兵力,其中騎兵是十萬。當時不少士兵把自己的馬匹也帶上,總共湊了四萬匹,故而漠北之戰漢軍的馬匹數量為十四萬匹。戰後,得以返回塞內的馬匹僅剩下三萬匹,可見戰爭對馬匹消耗之大。

到了漢武帝后期,與匈奴的戰爭多次失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馬匹不夠。比如李陵自告奮勇率荊楚兵團入匈奴作戰時,漢武帝就曾警告,無法撥出騎兵援助他。

2、唐代的馬匹與騎兵

自唐太宗即位後,就非常重視馬匹的牧養,他下令在西北隴右地區設立牧監,掌管蓄馬之政。所蓄之馬,以優良的胡種馬或混種馬為主,這些馬匹的得來,一部分是戰爭期間從敵軍手中俘獲的戰馬,一部分是向胡人購買的,還有一部分是遊牧國家作為貢品呈獻給帝國的。牧馬的事業,關係到帝國未來軍事力量的強大與否,李世民傾注了不少心血,對於善於養馬的專家,不僅賞賜極多,甚至加官進爵。

從唐太宗貞觀年間到唐高宗麟德年間,牧養的馬匹多達七十萬匹,為大唐組建強大的騎兵提供了物質基礎。按照此時的馬匹數量,組建三十萬騎兵是可能的。這也是大唐歷史上軍力最強盛的時期,南征北戰、東征西討,開疆拓地,如日中天。

高宗後期,武則天掌權後,大唐的軍事開始急速下降。在吐蕃與後突厥的雙重打擊,戰馬死亡極多,僅在突厥戰爭前兩年便損失達十八萬匹。進入武則天時代後,軍事上的連連失利,使得戰馬的數量迅速銳減一半以上。唐玄宗上臺時,全國牧馬數量僅有二十四萬匹,之後開始回升,到開元十三年(725年),戰馬數量恢復到了四十三萬匹,這也從一方面顯示玄宗時代大唐在軍事實力上的回升。然而,在整個玄宗時代,戰馬的數量始終未能重返高宗時的水平,因而玄宗時代的戰爭,缺乏初唐時期大縱深的包抄圍殲,多相持戰與陣地戰,打得不夠漂亮。


君山話史


馬的價格是牛的40倍。中國古代除了漢朝有大量騎兵。其他朝代騎兵都很少。現在人不理解馬為什麼那麼貴?拿08年奧運會來說。奧運會中有一項比賽叫馬術比賽。北京都不具備申請馬術比賽的場地。奧運會馬術是在香港舉辦的。一箇中國商人捐了3000萬,買了三匹馬。結果連預賽都沒進入。馬術前幾名的馬,價值都是好幾億


達o芬奇密碼


這倒讓我想起來一個特別有趣的問題,就是有人曾經懷疑過,說在馬鐙出現之前!中國是否有裝備騎兵的能力?

為什麼在騎兵出現以前戰車一直成為當時使用戰馬的一個主要方式呢?原因很簡單,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人馬一體的,很多人在參軍之前連馬匹都沒摸過!這就好像你參加空軍或者是參加坦克兵你在加入之前肯定是沒有摸過坦克和空軍戰機的,你使用這些東西,你當然就是不會開了。

在古代遊牧民族,他們整天要進行遊獵活動,所以從小到大跟馬匹之間的感情培育的是最好,也懂得如何去騎馬,所以即便是沒有馬登,他們仍然可以組建騎兵隊伍,而且是大規模的組建,並且跟當時的中原地區的文明為題。

我們去看當時趙武靈王組建他的騎射部隊的時候,也是選擇胡地,也就是胡人的地盤兒然後組建的騎兵,馬鐙自然而然減少了騎兵在使用戰馬的時候那種難度,讓大規模組建騎兵成為可能性。

所以說組建30萬騎兵必須要有30萬可以會騎馬的人,可是問題是,對於很多中原王朝的人來說,他們小時候哪有接觸過這麼高等的戰馬!一匹戰馬要把它養活,那是需要很多的資源的。在美國,動物保護協會有一個很經典的名言嗎?馬是一種奢侈的動物,你想保護一筆賬,把你的付出大量的資金。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時候,人都吃不飽,更何況家裡面去養一匹戰馬呢,很多人他的手裡面更多的是一匹蒙古馬,也就是咱們經常在市面上看到那種矮小的馬,真正的那種優秀的戰馬需要從當時的西域或者是當時北方遊牧民族那裡去購買,比如說三國時期的孫權,他為了購買戰馬,甚至不惜開闢海上通道去像北方的公孫越去購買戰馬。

這些馬匹買回來以後肯定不能夠像普通的那些碼一樣,只為一些雜草或者是一些糧食作物,他得為一些有營養的東西,比如說人吃的小米,漢武帝北伐王庭他所使用的十幾萬匹戰馬就是從小到大吃的就是小米,粟馬!這需要多少錢?當時這十幾萬匹馬是整個漢武帝所有的家當,也就是說整個漢朝傾盡國力也只能養十幾萬匹戰馬。

除此以外,騎兵他需要配備馬登和馬掌,如果沒有這兩樣東西,你中原地區大規模組建騎兵根本不可能,但是馬鐙和馬掌,這是需要消耗鐵資源或者是青銅資源,也就是金屬這個東西把它打造出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以前有專門的釘馬掌的師傅,你可以去問這些師傅的手藝能不能立刻就學會。

30萬騎兵,這需要60萬匹戰馬,因為當時的騎兵不可能一直使用一匹戰馬,需要一個用來騎,一個用來備用,在成吉思汗時期,蒙古騎兵每個騎兵配屬三匹戰馬,一匹馬用來作戰,一匹馬用來馱物資,剩下的一匹戰馬在關鍵時刻沒有糧食的時候割開嗎?脖子直接喝一口鮮血算是充飢了!60萬匹戰馬馬的食量是人的三至五倍,這需要消耗多少錢?當時整個中國才多少人?

除此以外,騎兵所需要的裝備也不是小兒科,比如說騎兵使用的騎弓要求尺寸要小,但是威力要大,成吉思汗手裡的蒙古騎兵所使用的奇兵專用的弓弩,他是要草原之上特定的材料才能造的出來,除此以外,騎兵所使用的長槍或者是碼數,這些特定的作戰裝備也需要額外的進行打造出來,否則按照騎兵衝鋒的時候,那種衝擊力,普通的武器很有可能在第一波衝鋒裡面就已經摺斷,另外,騎兵的鎧甲也必須要做到儘可能的減少馬匹所需要的負重。有一點需要糾正,大家的觀念,騎兵並不是渾身上下都裝滿開假的,這樣的騎兵很少,為什麼太重了?馬匹承受不了這樣的戰馬是很少能夠找到的,女貞人組建的鐵浮屠指組建了3000人,以後帶著之後被岳飛團滅了,就沒有再組建過,原因就是裡面好的錢,還有人力物力,財力,都是一個天文數字,所以說騎兵一般是以輕騎兵為主,至於說重騎兵也只不過是在身體的重要部位,裝備鎧甲,即便是隻有這麼一點兒鎧甲也是比平常的步兵所消耗的錢要多得多。

所以我們看到漢武帝巔峰時期,為了滿足對北方的作戰需求,舉全國之力也就組建起了大約5萬多的騎兵,而當時其他的朝代根本就沒有這麼大的用冰需求,他們更多的是圍困在農業地區進行作戰活動,除了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以外,很少有能夠把騎兵提升至10萬以上的!至於說組建30萬騎兵那除了元朝還真的沒有幾個朝代能夠做到!敢這麼幹的人已經早就把家底兒給敗光了。


漩渦鳴人yy


其實中國古代能夠養百萬騎兵的,但是2個原因導致了中國騎兵不行,第一中國人喜歡雜交,所以馬匹質量肯定是越來越不行,中國古代人不懂純交的道理,所以你看中國其他物種的品種也很少,例如狗,根本沒有辦法和歐洲比,中國人在培育生物新品種方面實在太差!第二就是馬政管理不行,由於各種原因馬政很快處於荒廢,成為一種撈有水部門 ,或者效率極低,相比英國你就明白了,英國彈丸之地,而且氣候溼潤,都可以蓄養50萬匹戰馬,為什麼中國如此地大物博不行呢!


用戶493989798548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騎兵高峰時漢武帝時代。

之前,漢景帝在秦邊郡牧馬苑的基礎上,“益造苑馬以廣用”。他主持擴大邊境遊牧地區軍馬牧場的規模,在隴右建立有三十六“牧師苑”——每一個都是規模巨大的養馬場。他同時鼓勵民間養馬,“令民有車騎馬者,復卒三人”。這些措施都極大的提高了漢帝國軍隊的軍馬數量。

漢武帝則繼續強化前任的政策,並且傾注了更多的心血。在他的時代,漢帝國的養馬數量達到空前的40萬匹。能發動十萬級別的千里騎兵遠征。

第二個騎兵高峰時隋唐時代。

《隋書》中隋煬帝率領龐大的軍隊征討北方的高句麗政權的時候可見一般。當時隋帝國騎兵共有二十四軍,每軍擁有“騎兵四十隊。隊百人置一纛。十隊為團,團有偏將一人。第一團,皆青絲連明光甲、鐵具裝、青纓拂,建狻猊旗。第二團,絳絲連朱犀甲、獸文具裝、赤纓拂,建貔貅旗。第三團,白絲連明光甲、鐵具裝、素纓拂,建辟邪旗。第四團,烏絲連玄犀甲、獸文具裝、建纓拂,建六駁旗……”

也就是說一支騎兵“軍”擁有4000名具裝騎兵,而整個遠征軍的具裝騎兵達到了96000人的驚人數字。

前面提過“虎紋具裝”即為皮甲馬鎧具裝,因為唐人寫隋書的時候要避諱“虎”字,因此,這裡“獸紋具裝”等同於“虎紋具裝”即也為皮甲具裝。根據以上記載,這些隋朝騎兵,有一半是“鐵具裝”另一半是“獸紋具裝”。也就是說,鐵質馬鎧與皮質馬鎧的數量基本相當。且每一單獨建制的團隊,騎兵所披的鎧甲、戰馬裝備的具裝鎧的質料相同,而且色彩統一。也就是說,這支龐大數量出徵的重騎兵幾乎達到了“全部具裝的狀態”。文物學家往往感嘆記載中光輝奪目達到具裝頂峰的寫照。從數量上說,可怕的96000名具裝騎兵,即使同時代以具裝騎兵聞名的拜占庭帝國或波斯薩珊帝國,也沒有達到同樣的高度。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後,在此基礎上更是大興馬政。他挑選賢能,破格重用精通養馬的劉武周降將張萬歲,讓其擔任太僕少卿之職,專掌監牧養馬24年之久。至唐高宗時代的664年左右,監牧馬匹增至706000匹,這個數量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中原中原王朝養馬數量之最,甚至都超過了漢武帝時代的軍馬數量40萬匹,這還不算軍鎮、驛站、閒廄的馬匹。

這些成果,充分保證了唐軍騎兵的馬匹供應。大量的馬匹不僅保證了騎兵的供應,而且使得大量唐軍步兵也能騎乘軍馬,提高了機動性,與唐軍騎兵一起組成遠征軍長途奔襲,使得唐帝國的“長臂”威力在多次對西域的征服中有所體現。

第三個高峰是遼金時代。

根據《金史》,“二十八年,蕃息之久,馬至四十七萬。”與之前唐玄宗時期“開元盛世”時期持平。且金軍騎兵一樣擁有較為充足的備用馬匹,“五十騎為一隊,相去百步而行。居長以兩騎自隨,戰騎則閒牽之,待敵而後用”。

金國最精銳,也是最著名的超重裝騎兵“鐵浮圖”,無論其訓練、裝備、及戰術素養,基本反映了公元12世紀遠東最高的具裝騎兵水準。即使從整個世界上當時的具裝騎兵而談,也是極其優良的。“鐵浮圖”披掛非常厚重的札甲,“被兩重鐵兜鍪”,將整個頭部與臉部包裹起來,只露出雙眼。“兜鍪極堅,止露兩目,所以槍箭不能入”。

接下來,就是元代了。這就不細說了。


關鍵在古代對於農耕文明,十萬級別的騎兵軍團已經很嚇人了好伐?當騎兵是韭菜嗎?三十萬騎兵?農耕文明的戰馬是要吃糧食的!養馬是個巨大的成本壓力。

幾十萬級別的騎兵只有粗放性的遊牧帝國才能擁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