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坐了80次火車,我給你講述關於火車的故事

作者觀察者黑白,為學吧寫作組成員。

一年坐了80次火车,我给你讲述关于火车的故事

在給大家講述火車上的故事之前,我先向大家分享一個我從火車上聽到的冷知識,一個關於在傳統社會里的女人小孩為啥不能上桌吃飯的習俗問題,這是我在一次旅途中聽幾個河南人聊天時所聽到的。

傳統社會,女人小孩之所以不能上桌吃飯不單單是禮儀束縛、男尊女卑、宗族主義、男權制度等因素那麼簡單,還要從經濟角度分析。在過去,資源匱乏,家裡來客人了,由男主人作陪,糧食短缺,又好客,怎麼辦。不讓小孩上桌,是因為小孩不懂禮儀,筷子亂飛,還挑食,會把好吃的東西都吃上一筷子,還會嘰嘰喳喳的像個麻雀一樣叫喊個不停,影響客人就餐和談話,並給客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且,客人來了,主人以酒款待,避免讓小孩學壞,避免從小養成喝酒的不好習慣。那麼,為啥不讓女人上桌吃飯呢,女人要哺育、照顧小孩,而且女人在養育孩子方面較男人更有優勢,再加上慈母嚴父的形象影響,小孩更容易與母親親近。小孩和女人啥時候吃飯呢,要等客人吃完了或者到廚房吃,客走後,留給他們的只剩下殘羹冷炙了,這都為的是不影響客人。

聽完這個習俗故事,私認為他們分析挺有道理的,以前也思考過類似問題,但忽視了經濟視角。在該習俗問題裡,我們可以看到女性在家庭關係中所承擔的重任,在這場社會行動中,女人從做飯到吃飯甚至到收拾碗筷,基本上是一個人操勞,默默的扮演著幕後英雄的角色,服務一家子。於此,由衷感到敬佩。

這樣來看,女人小孩不能上桌吃飯的習俗,存在男女因生理不同而產生的性別分工方面的原因,是性別不平等問題,但是,到了社會轉型時期,轉向了現代社會,社會生產基礎和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那麼,這種狀況理應也要發生改變。可惜可嘆的是,在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女性性別意識還沒有覺醒,性別不平等的狀況沒有發生大的改觀,依舊保留著過去那一套的做法,把女性約束在廚房,束縛在幕後。

一次乘坐火車的經歷讓我增長了見識,獲益不少,內心充滿了歡喜。我因工作的關係,常常在家與單位之間來回行走,經常接觸的交通工具少不了火車,從大學第一次乘坐火車的經歷算起到現在有八年之久了,而在近一年的時間,我乘坐的次數超過了80次,長時間的乘坐經歷,使我有意或無意對火車及相關事物產生了一些觀察興趣。

火車作為觀察社會的一個窗口,是一個奇妙的視角,在這裡,不同地方、不同方言,不同口音、不同習俗、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在此彙集,短時間段內集合了三教九流,魚龍混雜,各行各業,各路各道的各色人物,

由此可以集中式觀察到大部分階層的生活世界。同時,火車也是一個信息傳播中介物,不同的人群所呈現出來的信息、思想價值觀念在火車上快速地分享、聚合和分散,擴大了地域間的交流聯繫,轉變了社會成員的意識形態。概括而言,在火車上觀察、聽火車上的故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一年坐了80次火车,我给你讲述关于火车的故事

火車,書面的稱呼為列車,通俗意義上更傾向稱之為火車。在社會大眾的日常世界裡,不會對火車的動力裝置、功能、時速等類別進行詳細的分類,不會仔細區分普通列車、快速列車還是高速列車,也不會深究列車車次的K/Z/T/Y/C/D/G/L等字母的具體含義。於此,本從大眾日常視角出發,採用火車一語進行敘事,並且簡單把火車分為綠皮車和動車兩類。

上火車的,按照行為目的來分,可分為乘務員(包括列車長、列車員、安全員、餐車員、售貨員、保潔員、廣播員、炊事員、鐵路警察)和旅客兩類。實際上,火車是一個社會分層的載體,以經濟地位來劃分,綠皮車和動車把旅客分成低收入群體(家庭月收入低於五千的)和非低收入群體兩類,這是兩種不同的日常世界。

先說說乘務員方面,兩種不同類型的火車,列車員等人員配備與表現有很大的不同。在動車上,乘務員的年齡要比綠車皮的普遍年輕一點,乘務員與旅客之比高於綠皮車,在車廂檢票的概率要比綠皮車高,工作要認真負責一點,服務態度也比綠皮車的好,但餐車員、售貨員配備沒有綠皮車的多,而動車配備了保潔員,這是綠皮車上沒有的,這也是動車要比綠皮車乾淨衛生的原因之一,綠皮車上的衛生保潔工作被列車員承擔了。在綠皮車上,出現頻率最高的人員不是列車員,而是售貨員,他們一般用著誇張、搞笑的語言活躍車廂氣氛,吸引旅客的注意,引起大半個車廂的關注,旅客的情緒、情感相較於動車的更容易被售貨員調動、控制,沒有託,全靠自雷自誇自賣,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售貨員售賣的貨物主要有零食、玩具、日常耗品、養生品等一類,其中,個人認為最好玩的是,售貨員叫賣的一款“比牛皮還牛”的皮帶,通常把皮帶系在行李架上,喊著一二三的口號或吆喝的腔調使勁地拉啊拽、擰啊扯各種誇張的動作,讓人忍俊不禁。當然,對於售貨員售賣的各種物品,在這裡,我不作評價。

在旅客方面,兩種類型火車的旅客因收入的不同而表現出了不同的行為。乘坐綠皮車的主要是低收入群體,中長途旅行,中老年人是主力軍,他們通常攜帶的行李貨物比較多,行李架上、桌子上、座位底下都塞得滿滿的,多半結伴出行,捨不得買臥鋪票,買個硬座就湊合,主要有為生計奔波的縣鄉城鎮人口,低收入的手工業者,小生意人,從事建築、裝修、機械、化工、紡織等容易患職業疾病一類的農民工,看望在外生活工作子女的中老年人,窮學生,以及殘障人士等。而乘坐動車的,大多數是年輕人,衣著打扮看起來更加時尚、漂亮,使用化妝品的人要比綠皮車的多得多,他們多為中短途,攜帶的行李物品較少,獨自出行較多,旅客的主要目的是商旅。相對而言,乘坐動車時還能聞到旅客的香水味,在綠皮車上沒聞到泡麵味夾雜廁所味機油味等綜合氣味已經是萬幸了,動車要比綠皮車衛生、乾淨一些,舒適感、體驗感遠超綠皮車,旅客的整體文明程度也要高一點,車廂也顯得安靜。

上了火車,旅途難耐,找人說話聊天解悶是一件需要非常講究技巧的事,需要看看面相。對於年輕人群體,要尋找共同特徵,讓他們開口說話比較難,年輕人一般是一上車就玩手機,警惕性高,金口難開,不願意與陌生人說話,吃力不討好。找人搭話最好找四五十歲以上的人,這類年齡段人的特點是,子女因學習或工作遠離了他們,日常沒有子女的陪伴,他們生活比較寂寞,此時,有一個年齡與他們子女相仿的人陪他們說話,他們是非常樂意的打開話匣子的。若旅途時間長,需要上個廁所,請他們看個包,他們一般是不會拒絕的。另外,這些年齡段的人,經歷了早期的改革開放,走南闖北的,見識面廣,社會閱歷豐富,在旅途上傾聽他們的故事,哪怕聽著他們吹著牛,也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

一年坐了80次火车,我给你讲述关于火车的故事

對比動車,綠皮車更像是一個真實世界,可能因為車廂人員密度大、年齡、口音等差異的因素,上綠皮車的更容易開口說話,願意與人分享各自帶的零食、充電寶等物品,他們的情感、情緒表現得更加真實一點,喜怒哀樂溢於言表。當然,我在綠皮車上也看見過騙子、乞丐、傳銷者、非法傳教士、誤入邪教的人士、小偷等一類從事社會越軌行當的人員,概括來說,綠皮車的旅客人員情況要更加複雜。

除了觀察火車,火車站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江湖場所,火車站作為人、物的集散地,細細觀察,會發現一些奇特的事物。火車站是分等級的,火車站的人群因火車站的等級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講,火車站等級越高的,人群越是複雜,社會分層的狀況越多,特別是中轉站、始發站、終點站等一類的一級站,天南地北的、各式各樣的人群交匯在一起,同樣可以觀察到很多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家庭的,婚姻的,文化的,教育的,職業的,宗族的,宗教的,民族的,等等,不一而足。既有代表社會公正的法定力量維持秩序,也有代表需求市場的私人車輛開展運營;既有老中青三代人教育觀的分歧與差異的集中表現,又有各種小團體小組織的群與分的集中展現。制度的剛與柔,人情的冷與暖,人生百態,世間種種,各種喜怒哀樂,各種悲喜離合,各種故事交織在一起,每天都在這裡輪番上演著。

火車具有運輸量大、成本低、運費低、便捷等特點,選擇乘坐火車出行的人要比乘坐公路、航空、水運的更多,它可謂是保羅社會萬象,對我這樣的觀察者而言,可謂是一個優質的萬花筒,一葉知秋,管中窺豹,這就是我喜歡對火車及相關人群進行觀察的重要緣由,並通過分析人群的社會行為,詮釋他人的日常生活世界,這將有助於我們認識社會和理解社會。另外,我們也要意識到,旅客人群所表現出來的社會行為因可能自身對陌生環境而產生的緊張擔心害怕而與其原來的生活世界有所失真,我們看到的或許只是匆匆一瞥,看到的只是萬千面相當中的一相,在封閉環境裡、在短時間裡很難囊括全貌,看到的也只是看到的,是他人願意被觀察者所觀察而表現出來的社會行為,我們在火車上獲取的信息十分有限,只能初步粗略地對觀察對象完成一個素描,並不能做到對一個群體或個人有著全方位全面貌的認識與認知,難以準確分析其行為背後的邏輯鏈條。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判斷和分析仍是有效的、可行的、理性的,它依然有助於我們提高對他人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和辨別能力,有助於深化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水平,幫助我們理解當前社會轉型時期的種種社會問題,理解火車上的故事——火車上的社會流動與社會分層狀況。

搜索知網等數據庫發現,目前缺乏對火車人群關係方面的研究,亦無火車上的故事相關的文獻資料。不過,讓人頗為意外的是,一篇1993年發表的期刊《中國鐵路社會學初探》提出建構中國鐵路社會學學科設想,並對該學科建立的依據、研究對象及其墓本內容、理論方位和研究方法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該文的主要論調是為了加強鐵路部門的組織管理工作而服務的,自此以後,沒有再出現鐵路社會學的新調,該文作者也沒有付出進一步的努力,也就不了了之了。本文的意義不是要再唱鐵路社會學之歌,也不是再為鐵路社會學譜曲,而是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火車是觀察社會的一個十分優質窗口,通過火車幾乎能看到當前大部分的社會面貌和社會結構,可能火車及相關事物作為一個研究對象在調查方法的選取方面存在很多困難和不足,不適宜在短時間展開相關的定量調查活動,但火車承載了社會流動和社會分層等相關的價值命題,關乎民生大計,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假若有人深入研究火車上的故事,私認為這將是一個有趣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