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交替,皮膚專家為“寶寶溼疹”劃重點

01

寶寶皮膚病的幾種常見的病因

季節交替,皮膚專家為“寶寶溼疹”劃重點


(1)理化因素:壓力與摩擦、局部溫度變化過快、放射、光照、熱輻射、化學試劑等因素均可引起皮膚病發生。

(2)生物因素:昆蟲叮咬、接觸某些植物、寄生蟲與微生物感染均為常見致病因素.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種病毒性皮膚病。

(3)食物與其他疾病:有些食物如蝦等易致過敏性疾病發生。內臟病變、局部感染、血液與淋巴循環障礙等可引起相關皮膚病,如糖尿病患者易患瘙癢症,局部感染引起傳染性溼疹樣皮炎,循環障礙可致紫紺、象皮腫等。

(4)遺傳:有些疾病有明顯的家族史,如魚鱗病、白化病等。

(5)神經精神因素:神經損傷可引起營養性潰瘍,壓力與緊張和斑禿、慢性單純性苔蘚等發病密切相關。

(6)代謝與內分泌因素:代謝障礙可引起皮膚澱粉樣變、黃色瘤等,Cushing's綜合徵則易發生痤瘡、多毛等。

季節交替,皮膚專家為“寶寶溼疹”劃重點


02

寶寶皮膚護理常見誤區


護理錯誤1:保持皮膚乾燥好得快

千萬不要被“溼疹”的名字給忽悠了,以為溼疹是由於皮膚過於溼造成的,正好相反的是溼疹皮膚很怕幹,才經常保持滋潤才行。這個低級錯誤不應該犯哈!

So,保溼是溼疹皮膚護理的基礎,做好保溼可以事半功倍。我們在為孩子選擇潤膚產品時,應該選擇霜或乳液這樣包含油分的產品,而不要選擇像甘油這樣只有水溶性成分的產品,因為塗在皮膚上後,水分會蒸發,不能保持皮膚溼潤。

對於輕度溼疹,使用低敏的護膚霜保持皮膚溼潤就可以控制症狀;對中重度的溼疹來說,在保溼的同時還需要配合使用弱效的外用激素,如果皮膚有破口合併細菌或是真菌感染的話,還要聯合使用抗細菌或者抗真菌感染的藥膏。

護理錯誤2:儘量少洗澡

跟第一個誤區類似的是,有些家長不給溼疹寶寶洗澡,或者洗得比較少。 正確的是,溼疹的寶寶應該多洗澡,每天洗澡。但要注意的是,洗澡水溫不要太高,一般不要超過36℃,每次洗澡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在急性發作的時候,時間可以稍微長一點,在溫水浴中浸泡10-20分鐘,這樣可以把皮膚上的痂皮泡軟,再用激素類軟膏,作用會更好。

護理錯誤3:母乳必須停

食物過敏的確是比較普遍的問題,但除非寶寶是真的對母乳不耐受(這樣的病例很罕見),否則別輕易給寶寶斷奶,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長溼疹不一定影響寶寶的生長髮育,可缺乏營養卻一定會影響寶寶的生長髮育。

尤其對於新生兒來說,母乳是最重要的口糧,即使寶寶患了溼疹也要儘可能母乳餵養。雖然還沒有證據表明母乳餵養可以阻止孩子的溼疹發展,但對剛出生幾個月內的嬰兒,母乳餵養有保護作用能降低溼疹的嚴重程度,因此要鼓勵母乳餵養。

護理錯誤4:溼疹用母乳洗

季節交替,皮膚專家為“寶寶溼疹”劃重點

民間有用奶水洗奶癬的說法,但這個方法是不科學的,用奶水後容易滋生細菌,加重或誘發溼疹。 這點一定要弄清楚!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溼疹是吃了什麼食物造成的,但常規飲食忌口通常是無效的。

護理錯誤5:牛奶要踢出寶寶食譜

牛奶、蛋白質的確容易引起溼疹,但絕大多數嬰兒溼疹,特別是新生兒溼疹和食物是沒有關聯的。除非通過查過敏原都證實這是食物過敏,那就把它停掉。因為過度忌食會引起營養不良,營養不良會進一步的加重溼疹。人工餵養的新生兒食用的牛奶不要輕易停掉!

護理錯誤6:激素副作用大,千萬不要用

最大的誤區,就是激素使用問題了。網絡宣傳上說起激素就覺得副作用太大,千萬不要用。其實,激素藥膏的副作用是被誇大了。家長所擔心的激素藥物會抵制幼兒生長的情況,只有在長期大劑量口服激素藥物時才會出現。而治療溼疹所使用的是外用激素類藥膏,這類藥物長期使用的不良反應是侷限於皮膚的,表現為皮膚變薄或色素沉著。激素只要合理使用,即使長期使用也是安全的,可以交替間斷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