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巴彥淖爾市(簡稱巴市)是內蒙古中西部的一個地級市,面積6.4萬平方公里,人口200多萬。巴彥淖爾市最顯著的標誌就是黃河的河套平原,這裡是富饒的農業灌溉區。巴彥淖爾以生產雪花粉為代表的糧食和葵花子、瓜果著稱,被稱為“塞上江南、黃河明珠、北方新城、西部熱土”。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巴彥淖爾市和呼和浩特、包頭的地形基本一樣,陰山東西走,草原在山北,平原在山南。

陰山山脈的西段叫做狼山(90%在巴市境內),狼山東西橫亙,山北是烏拉特中旗和後旗,屬於烏蘭察布大草原。狼山山南是杭錦後旗、磴口縣、五原縣和臨河區,屬於黃河河套平原,黃河改道以及人工開挖形成了眾多的河流和灌溉渠,大小湖泊星羅棋佈。

狼山和東面陰山中段的烏拉山(包頭北部)之間,是山脈、草原、平原結合的烏拉特前旗。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現在的巴彥淖爾市,在設市之前,也就是90年代以前,叫巴彥淖爾盟。(上圖,巴市臨河區)

在內蒙古,盟市的行政級別一樣,但是側重不同,以牧業為主的地區叫盟,以工業農業為主的地區,叫市。內蒙古原來有8盟4市,現在只剩三個盟(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盟、興安盟),其餘都改市了。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巴彥淖爾盟(至今內蒙人習慣簡稱巴盟)的歷史也不長,20世紀50年代才成立。由原來的烏蘭察布盟西邊的烏拉特三公旗,加上河套地區在民國時期從伊克昭盟劃出成立的五原和臨河兩縣,又把陝壩地區從伊克昭盟的杭錦旗正式劃出,成立了杭錦後旗,把磴口縣從阿拉善旗劃出。這樣,三縣四旗組成了巴彥淖爾盟。(臨河縣現在是巴彥淖爾市政府所在地,改為臨河區,上圖)(早期的巴盟還包括阿拉善額濟那呢,只是很短,就不特別說了)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巴彥淖爾的歷史。

大秦帝國之前,這裡都是遊牧民的牧場,當然,主要是匈奴,匈奴發源(或最早主要活動)於河套地區,這是現在比較一致的說法。

大秦帝國擊敗匈奴,在河套地區設九原郡,同時在陰山修築長城(漢代延長並加固)。

漢武帝的時候,公元前127年,大漢帝國在河套地區,陰山南麓設置了五原和朔方兩郡,一共下轄20多個縣,30萬左右的人口。(其中有一個縣的名字就叫:臨河縣,還有兩個縣叫固陽和九原)

當然,漢朝的臨河、五原的位置和現在的臨河、五原的位置差距很大(仔細看上圖,黑體字是漢朝的,淺褐色字是現在的),屬於一個河套地區,但完全不在一個地方。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東漢時期,朔方和五原兩郡依然是大漢帝國的領土,屬於幷州刺史管轄。後來,南匈奴依附大漢帝國,回到河套平原遊牧。漢人逐漸遷回中原地區,農耕和郡縣逐步廢棄,到三國時期,兩個郡徹底廢棄,河套繼續成為草原遊牧民族羌胡和拓跋鮮卑的牧場。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三國到明清之間的歷史,和周邊地區差不多,被歷代各個王朝和國家佔據。設置了各種州、道、府、路、軍、鎮等等,軍事和行政管理為主,兼顧部分商業性質,人口很少,沒有大量農耕,整個地區還是草原生態。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大明帝國初期,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數度出兵塞外,追擊大元蒙古勢力,一度佔據河套,但很快就制訂了閉關鎖國的政策,退回長城之內。河套地區成為東蒙古韃靼的牧場。

達延汗統一東蒙古後,巴彥淖爾地區屬於土默特萬戶和鄂爾多斯萬戶的領地,直到大清國前期,實行了扎薩克蒙古盟旗制度。陰山北面的草原包括河套東面是烏蘭察布盟烏拉特三公旗的屬地(三旗無界限,僅設一個常駐地在黃河北岸,上圖紅線的烏喇特旗),河套之內是伊克昭盟杭錦旗(當時叫鄂爾多斯右翼後旗)和達拉特旗(當時叫鄂爾多斯左翼後旗)的屬地(上圖綠色範圍),黃河西面的磴口縣當時是阿拉善厄魯特旗的屬地。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清末,因為移民農墾,光緒年間1903年設置了五原廳,也就是現在的巴市五原縣。大家注意,這裡設置廳的時間,比呼和浩特地區和烏蘭察布集寧及南部豐鎮等地區晚了很多。這很明顯的是從清朝中後期開始的走西口到內蒙經商種地的過程,是從山西北部開始擴散的。

山西北部周邊的可耕種土地滿了,才逐步往西部遷移。要知道,從太原到臨河區,足足有八百公里,1600多華里呢,而五原縣,是河套地區最東面的、距離山西最近的地帶。至今,五原都是人口密集的農業大縣,內蒙古的歷史文化名村裡,五原就有兩個。

民國時期,農業範圍繼續向西擴大,於是臨河和磴口兩個農業縣也設置了。再後來,在現在的杭錦後旗陝壩鎮周邊又設置了安北、狼山、米倉等縣。

注意,清末和民國時期,內蒙古很多地方是旗縣並存的行政格局,就是一個地方,即叫某某旗,也叫某某縣。該地的蒙古人,歸蒙古旗管;該地的漢人,歸中央政府的縣管。土地產權,大部分屬於蒙古人,漢人是租地性質。但也有部分被政府收購,類似現在的收儲。這是大清和民國政府一方面延續蒙古盟旗制度,保證蒙古王公和蒙民利益,一方面被中國北方的貧困現實所迫,不得不去蒙地開荒種田移民的結果。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到了解放後,五原縣、臨河縣、磴口縣保留,其他幾個小縣因為是在杭錦旗的後面,所以就成立了杭錦後旗,簡稱杭後。經過50年代、文革前後的幾次變遷,巴彥淖爾市最終形成了現在的行政區劃。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巴市大部分漢人的祖籍還是山西,屬於山西為主的晉商、走西口文化。巴市的方言和鄂爾多斯幾乎一樣,屬於山西話的晉語方言。(上圖,巴市著名的早點,肉焙子和砂鍋麵,焙子,就是餅,內蒙古中西部都是這個叫法)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巴市商業非常發達,當地人經商意識很強,上圖是烏拉特中旗街上的意大利冰淇凌店。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巴彥淖爾最早聞名於世的就是河套平原豐富的物產:雪花粉、華萊士瓜、西瓜、葵花籽等農業經濟作物。至今,巴彥淖爾也是內蒙古的產糧大市。

河套地區的水資源也非常豐富,黃河、烏加河、烏梁素海等河流湖泊的漁業資源也是一大特色。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巴彥淖爾的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陰山及陰山北麓的草原上,金屬礦儲量豐富,21世紀以來,很多金屬礦得到了開採,成為巴彥淖爾支柱產業。

對了,當然還有著名白酒——河套王。說到白酒,在內蒙古各個地方都有生產,甚至是每一個旗縣都有白酒廠。東北的大興安嶺還盛產水果酒(藍莓、紅豆),西部的烏海阿拉善還盛產葡萄酒。內蒙古最著名的白酒品牌就是河套王、蒙古王(通遼)、鄂爾多斯(鄂爾多斯)、草原王(錫林郭勒)、寧城老窖(赤峰)等。

(上圖,巴市特產土煙,圐lvan補隆,很多人不明白這個意思,我猜應該是蒙語,前兩個是庫倫的意思,就是圓形的圈,補隆是泉水的意思,有的地方翻譯成補力格,布拉格,不知道對不對)那個字找不到,拿字母代替。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巴彥淖爾是內蒙古商業消費領域、服務業特別繁榮的地區,尤其是以臨河區為主的磴口、五原等地,自古就有經商的傳統。城市的服務業、金融業、商業貿易都非常發達。

總體來說,巴彥淖爾是內蒙古較早富起來的地區(80、90年代依靠農業)。21世紀的這十幾年,依靠礦業、商業、牧業和傳統農業等產業,巴彥淖爾和鄂爾多斯一樣,實現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巴盟的美食太多了,數也數不過來,找個農家院給大家上幾個菜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醃酸菜的大缸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米釀皮?吃完就忘了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這個炸螞蚱味道還真不錯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要發動全國人民吃炸螞蚱(蝗蟲),草原蟲災肯定發生不了。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尊貴的客人、好兄弟來了,歡歡的給上個牛頭哇。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巴盟最好吃的菜——酸菜排骨蒸餅。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豆腐燉魚,黃河就富了這一個套,物產豐富啊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簡單說了說巴市概括,我們開始去各個旗縣看看,先看河套地區的農區,第一個是五原。

五原縣面積不大,2500平方公里,人口30萬,是內蒙古非常稠密的農業灌溉區。五原的歷史非常悠久,但不是指現在的五原縣,而是指河套地區。從趙武靈王設立雲中郡開始,河套地區在漢匈之間反覆爭奪,一直到南北朝的時候才逐漸廢棄。這期間,出現最多的就是九原和五原兩個地名,但是都不是現在的五原縣,而是包頭靠近烏拉特前旗一帶。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以五原為代表的河套地區,到清末才開始有漢人移民進入。(清朝時期,整個河套地區都是伊克昭盟達拉特旗和杭錦旗的屬地)1903年五原廳設立,1912年民國改為五原縣,統領整個後套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河套地區(五原、杭錦後旗、臨河區、磴口縣)。臨河這些縣都是從五原劃出來的。

也就是說,河套地區的農業開發是從五原開始的,五原在民國時期是河套地區的中心地帶。

解放前,中國的大上海市區,街、路的規劃名稱均按全國較有名聲的市、縣和地區方位選定,因五原是塞外河套地區著名的糧倉,故在上海市區的西北角設有五原路。所以說,五原是河套近代農業灌溉歷史發展的起點和核心,是巴彥淖爾市農耕文化、漢族風俗的代表地區。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說到五原,不得不提王同春(上圖)。

王同春,1852-1925,河北邢臺人,五歲一目失明,俗名瞎進財。此人的故事頗具爭議,從他小時候就有爭議。有人說是少年時混混一個,流氓黑社會,得罪了老大跑路到西北。也有人說是自幼讀書,後隨父去西北經商謀生。我們客觀的判斷,這些因素都有。一個是當時的河北確實比較貧困,出外謀生的可能性必須存在。二是此人如果沒有混社會的背景,日後很難在河套地區立足。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王同春開始在寧夏、磴口一帶謀生,後來,看到河套內部土地眾多,就去找當地的蒙古喇嘛(因為清末河套屬於蒙旗,旗裡大量土地歸寺廟所有)租地種田。此人不知道是得到高人指點,還是天生悟性高,特別會開渠引水灌溉。多年下來,開渠若干,開墾良田無數,最後終於在一個叫的隆興長的地方蓋房定居,這裡逐漸發展成為了日後的五原縣城。

王同春一生勤奮,終日勞作,積累了大量財富,清末時期曾經捐贈了大量糧食賑濟山西陝西河北的災民。1903年,清政府搞"移民實邊",迫令王同春將所屬之農田、灌渠交給清朝政府收儲。迫於無奈,他將數十年所鑿之渠道和所置之田產一併交官,而官方僅給賞銀1.5萬兩。

(上圖,以王同春為原型的電視劇)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民國時期,王同春受到北洋政府農商部長張謇及地理學家張相文等人的重視,到安徽、河北等多地指導水利建設,還幫助馮玉祥、石友三等民國梟雄在甘肅內蒙開荒挖渠。1925年病逝後,當地人尊為河神。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上圖,河套地區的黃河,背後是陰山山脈)

王同春的兒子王英,在民國時期的內蒙古中西部,那是大名鼎鼎。我們不用細說王英的事蹟,就看看他一生擔任的職務,就知道頻繁跳槽的王英,簡直就是歷史活地圖啊。這些歷史,也非常全面的反映了民國時期,內蒙古地區的混亂局面:外蒙古勢力、蒙古自治力量、國民革命軍、北洋軍、地方武裝、蒙古王公、土匪流寇、回族馬氏、日本鬼子、共產黨、晉綏軍、西北軍等等,真是十足的亂世啊。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王英,18歳,他從北京匯文中學畢業。

1920年,在綏遠都統馬福祥手下,任都統署參議及騎兵營營長。另外他還是綏西哥老會首。

1925年,他任馮玉祥部五原、臨河騎兵團團長。同年秋,他任包寧護路司令兼綏遠省革命協會會長,被當選為國民代表,此後又歷任包寧護路司令、綏西護路司令。

1926年,他轉投奉系,任萬福麟部東北第31軍軍長。後來他轉投閻錫山,任山西騎兵第4師師長、山西騎兵副司令。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他投蔣介石,任中央騎兵第3師師長,並幫助張學良取得了北京天津和張家口等地。由於蔣介石扣發糧餉,王英拋棄第三師番號。此後馮玉祥鼓動王英發動蘭州政變,許諾成功后王英任職寧夏省主席,然而政變馮玉祥失敗,王英沒有得到好處,於是王英決定東出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王英被任命為西北義勇軍司令。

1933年,馮玉祥在張家口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王英被任命為察北遊擊司令,開始投機倒把、販賣煙土。後來混不下去的王英跑到蘭州,被任命為甘肅省政府參議。

宋哲元冀察政權建立後,王英為29軍參謀,與張自忠同吃同住

1935年,日本特務機關得知王英想重回綏西,於是從經濟上和軍事上籠絡支持王英,日軍梅津美治郎司令也親自接見王英,王英為了重回綏西,集合劉汝明29軍殘部和地方民團,成立大漢義軍(上圖),自任司令。

1937年,他任綏西自治委員會委員長。1939年任綏西自治聯軍總司令。日本珍珠港事件後,王英所在的地區成為日軍和中國駐地的緩衝地帶,王英一邊製造毒品用飛機運往北京去賣,一邊替傅作義的部隊輸入戰略物資,抗戰勝利後,王英部隊被蔣介石編入傅作義部,綏西自治聯軍改編為第十二戰區騎兵第一集團軍,王英為總司令。王英的部隊衣冠不整、槍支不齊、五花八門,常被嘲笑為土匪。

1945年冬天後,王英迴天津北平過了一段公寓生活。1946年任國民政府北平行營高級參謀。此後,他被蔣介石任命平蒲路剿共軍總司令,最終在1950年的肅反運動中被抓,在北京市被槍決。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五原值得一提的歷史還有馮玉祥北伐、傅作義抗戰大捷。

1926年馮玉祥偕同蘇聯顧問 烏斯馬諾夫和中共黨員 劉伯堅從莫斯科出發,一路跋山涉水,晝夜兼程,返回祖國。在途中,又遇到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于右任,兩人聯袂一道,出烏不浪口,到達內蒙古 五原縣。

1926年9月17日, 馮玉祥舉行了中外聞名的 誓師大會出兵協助國民軍北伐。會場設在縣政府西側的廣場上,參加誓師典禮的官兵有一萬多人,在 五原的國民軍將領都參加了大會, 綏遠省民政廳長鄧鑑山等也出席了大會。 五原縣縣長 劉必達、臨河設治局長 蕭振瀛,地方紳士 王英(就是上面那個富二代)參加大會。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1940年3月20日晚,傅作義將軍親率主力奇襲五原。至3月22日徹底消滅日偽軍,五原大捷全殲日偽軍3000餘人;擊斃日軍總指揮官水川伊夫等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及來華勘礦技術官員1100餘人;生俘日軍指揮官、警務指揮官和偽軍師長等50餘人;俘獲偽蒙軍和偽軍1800餘人;繳獲各種炮30餘門、汽車50餘輛、輕重機槍50餘挺、步槍3000餘支、毒氣筒1000餘個、電臺1部、戰刀兩把及部分手槍、橡皮船及大量軍用物資;焚燬擊損敵武器裝備不計其數。我軍陣亡將士679名。

五原大捷肅清了日偽軍在河套的勢力,鞏固了西北屏障,是綏遠各族人民全力支持抗戰的又一貢獻,使日寇進窺我大西北的野心破滅。專家們評價:“五原戰役的勝利,開全國抗戰最後勝利之先路。在全面抗戰的意義上,發生了決定性的偉大作用。”由於五原戰役給日寇以毀滅性打擊,因此到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五年多的時間裡,令日寇不敢再西向侵犯我國土一寸。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五原的經濟是農業為主。五原是中國的葵花籽之鄉,佔全國產量的十分之一。大家不要以為葵花籽只是零食,它也是植物油的主要原料。

全國唯一的葵花主題廣場和葵花主題雕塑在五原落成(上圖)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五原到處都是河流和湖泊,當然,也可以說是灌溉渠和水塘。所以五原的旅遊都是以湖泊為主:天籟湖、塔爾湖、隆興湖、鴻雁溼地公園。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河套地區因為水資源豐富,所以城市周邊的湖泊、農家樂、垂釣園、生態果蔬採摘園非常多。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上圖,臨河區城邊的小湖,冬天是滑雪場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我們順帶介紹兩個臨河地區的景區:

鏡湖景區是臨河地區集旅遊、度假、娛樂為一體的綜合型生態旅遊區,位於臨河區北郊,距市區9公里。總佔地面積4500畝,800畝水面鑲嵌其中,四周綠樹掩映,芳草連天,魚躍鳥翔,葦草叢生,生態環境保持完好,堪與寧夏“沙湖”媲美。

鏡湖無疑是巴彥淖爾地區最大最好的景區,值得一去。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青清湖景區,位於臨河區西南5公里處,佔地600畝,水域400畝,葦草200畝,是天然淡水湖,平均深度1-2.5米。湖中生長著草魚、墨魚、鯉魚、白鰱等多種魚類,湖東北、西北部為自然沙丘,南部為廣闊的田園,鄰近有現代化奶牛場。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河套地區傳統的藏傳佛教寺廟不多,這個慈雲寺,始建於民國1938年,為藏傳佛教寺廟,現有僧人52人,寺院佔地面積22000平米,年觀光遊人12萬人次主。

慈雲寺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新華鎮,寺院距巴彥淖爾市首府所在地臨河區僅49公里。寺院創建於1938年,時僅為一位姓張的大善人變盡家財建起的兩間土房。張善人曾預言,寺院在過後將得逢大德高僧,在該寺廣傳聖教,紹隆佛祖家業。2001年應廣大漢地信眾虔誠祈請,具德金剛上師玖美俄薩活佛,遠從藏地來坐床慈雲寺。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2001年應廣大漢地信眾虔誠祈請,具德金剛上師玖美俄薩活佛,遠從藏地來坐床慈雲寺。

玖美俄薩活佛是我國藏傳佛教界廣有影響的江貢老活佛和貢唐仁波切等大德龍象的弟子,秉承寧瑪巴、格魯巴傳承。玖美俄薩活佛因修持嚴謹,道風高尚,慈悲愍懷,法脈嚴純,在藏地就久負盛名,近年來更是得到了漢地弟子的敬仰。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下面我們跨過臨河區,來看看杭錦後旗。杭錦後旗,面積1700平方公里,人口30萬,是人口稠密的農業縣,著名的河套酒業和雪花粉就是這個旗的。

杭錦後旗過去是伊克昭盟的鄂爾多斯右翼後旗的領地。這個旗在民國時候改名為杭錦旗,採取了古代部落名字命名。杭錦旗黃河以北的部分,在民國時期就已經設縣。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傅作義在河套地區實行新縣制後,劃出五原縣和臨河縣的部分地區,新建狼山縣、米倉縣。這一時期,綏遠省政府在河套地區實行“蒙漢分治,旗縣並存”的政策。比如在米倉縣地區的居民,蒙族隸屬杭錦旗領導,漢族隸屬米倉縣領導。即使在一個自然村裡雜居的群眾,也各有權屬,各歸自己的旗政府或縣政府領導。

解放以後,經過多次行政調整,最終設立了杭錦後旗。杭錦後旗的旗政府所在地陝壩鎮,曾是國民黨綏遠省臨時省會和第十二戰區副司令長官部所在地,愛國將領傅作義將軍在此率部屯墾戍邊,抗擊日寇,致力水利事業,並創辦了馳名國內的奮鬥學校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抗戰時期,日寇侵佔今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1939年春,傅作義將軍(上圖)率其所部退守綏西。雖然是戰亂時期,但傅作義將軍在國家危難之時、戎馬倥傯之際、治軍綰政之餘,仍不忘“為國家育人才,代幹部教弟子”,於是有了創辦一所“私立奮鬥小學”的想法。尤其是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部與綏遠省政府設在陝壩之後,他更加感受到“綏西文化之落後,及抗屬子弟亟待就學”,以為“中學成立之勢不可緩”,便於1942年農曆五月五籌辦“私立奮鬥中學”。學校設校董會,其成員由傅作義、董其武等第八戰區和綏遠省軍政官員以及教育界人士15人組成。傅作義為董事長兼校長,後來,董其武將軍曾任董事長。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抗日戰爭勝利後,省政府東遷,學校遂於1946年秋遷至今呼和浩特市,更名為“歸綏奮中”(呼和浩特二中前身)。因戰局變化,1947年建立張垣奮中,高中部東遷張家口。1948年,張垣奮中東遷北平,建立北平奮中;歸綏奮中初中部復歸於陝壩。

  1949年,傅作義將軍率部在北平起義,此後又促成綏遠“九·一九”起義,奮中教職工也在起義人員之列。“北平奮中”更名為“北京奮中”。同年年末,綏遠軍政委員會成立,傅作義以水利部部長身份兼任主席與軍區司令員。為支援綏遠教育事業,傅作義決定北京奮中遷回歸綏,於是1950年2月歸綏奮中復立與舊址。為辦好歸綏奮中、陝壩奮中與奮小,傅作義重組校董會並出任董事長。1951年,校董會遵照傅作義指示,將全部資產31.7億元(舊幣)交給國家。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繼續西行,我們到了黃河西邊的磴口縣。

“磴口”名稱源於舊磴口(今阿拉善盟阿左旗巴音木仁蘇木駐地),清朝初年到1926年屬於套西阿拉善厄魯特旗。“磴”,石之階。黃河流至磴口處為南北向,磴口在黃河西岸,由於該岸河槽基層堅硬,河水不易衝淘,而上層覆蓋著鬆散的沙壤土,易衝淘,這樣水漲水落,久而久之便留下一級級臺階。磴口又是黃河東西交通之重要渡口,故而得名。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1926年以前,阿拉善王爺在此設磴口署(相當於區)。1926年馮玉祥將軍五原誓師後,響應北伐,經過磴口時發現此處物產豐富,漢民居多,又屬交通要道,先設立兵站,後上報國民政府批准建立磴口縣。

從1926年設縣治到1931年,磴口地區雖有縣治之名沒有縣治之實,地方控制權仍在阿拉善王爺手中。磴口縣國民黨縣政府只有幾個人,另設一個稅局,人員不多,政府通過收一部分商貿稅維持幾十個人的薪俸。1932年以後,即馬鴻逵入主寧夏,為加強其統治,以利搜刮民脂民膏,才正式任命了縣長,設置了村鄉保甲機構。

1949年10月23日繼綏遠9.19起義後,寧夏宣佈和平解放。國民黨磴口縣政府一班官吏覺大勢已去,紛紛逃亡,有一些試圖隱蔽得以東山再起,有的解甲歸田,只留下幾個人看門護院,結果土匪乘機劫掠,洗劫後放火燒燬縣政府,所有財產檔案化為灰燼,無一倖免。解放後,縣政府搬到三盛公,名稱不變。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磴口的地理就比較複雜了,除了黃河西邊的平原灌區外,北面有陰山的西段狼山,西面有烏蘭布和沙漠(上圖),是農牧業結合的地區。正因為地形複雜,旅遊資源也非常豐富。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三盛公樞紐(上圖)位於磴口縣巴彥高勒鎮東南2公里處,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上唯一的以灌溉為主的一首制大型平原閘壩工程,堪稱“萬里黃河第一閘”。同時兼有發電、交通、旅遊等多項功能。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磴口縣最出名的就是河套華萊士瓜,相傳是美國人華萊士引進的種籽,只有在磴口才能種植出來純種的瓜。特別好吃,可惜就是季節太短暫,外地人吃不到。

如今的磴口經濟,也是能源唱大戲了。磴口經濟開發區下轄蒙牛食品工業園、金牛煤電工業園、沙金重化工業園。重點發展電力工業、煤化工業、高載能工業、發酵工業、林紙工業和以採礦、精選、金屬冶煉、煤化工、硅化工、PVC、水泥、甲醇為主的重化工業。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磴口縣有幾個漢代古城遺址,大家可以參照中國歷史地圖集,裡面都有這些古城的名稱和位置。

窳渾古城,蒙語為保爾浩特,漢語也稱土城子,位於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西南約三公里處,建於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

三封古城遺址,亦稱陶升井古城,位於磴口縣原哈騰套海蘇木約5公里處,建於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遺址範圍內有武帝和王莽時期的五株、大泉錢幣等文物。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臨戎古城遺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磴口縣補隆淖辦事處河柺子村西。建於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是漢武帝建立的朔方郡郡址所在。

漢武帝時國力轉盛,開始收復秦代邊地。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侵入漁陽、上谷,殺千餘人。武帝令車騎將軍衛青“出雲中以西,至高闕,遂略河南地,至於隴西”。主父偃進言朔方土地肥饒,宜屯田駐守,“內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武帝從其言,遂“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西漢時,朔方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內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後套一帶(鄂爾多斯西部及巴彥淖爾西南部),即秦代九原郡的西半部,時稱“新秦中”,郡治在朔方縣。其東為五原郡,西、北與匈奴為鄰。郡西有雞鹿塞(今巴彥淖爾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太陽廟山哈隆格乃山口),北有高闕塞(今巴彥淖爾烏拉特後旗呼和溫都爾鎮狼山大巴圖溝口),是陰山一帶漢與匈奴來往的重要通道。昭君出塞的故事就發生於此。漢成帝竟寧元年(前33年),王昭君出雞鹿塞北入匈奴。

漢武帝曾多次徙民移居朔方、五原諸郡,並穿鑿河渠,屯田戍守,修築長城、要塞。元朔二年,遷十萬人於朔方。三年(前126年)秋,蘇建修復秦代蒙恬所築要塞,築朔方城。五年,築臨戎城。元狩二年(前121年),徙數十萬貧民居朔方以南“新秦中”一帶。三年,又築沃野城、三封城。元鼎六年(前111年),“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巡遊北邊,親至朔方。四年,“遣拔胡將軍郭昌屯朔方”。大規模的移民屯田導致河套地區的漢民人口迅速增加。

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朔方郡有34338戶,136628人。

此後,三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各個政權、小國紛爭,朔方郡反覆恢復、更名,對後世影響不大,我們忽略不講。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磴口縣的西邊,有一個阿貴廟。位於狼山西端深處,過了山就是阿拉善的戈壁沙伯。這裡山體險峻,令人心生敬畏之心。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阿貴廟屬“紅教”,即寧瑪教派,尊蓮花生為師祖,公元774年蓮花生就在此開始了傳教活動。廟宇始建於公元1798年,佔地100多公頃,海拔1500米,定藏名為“拉西布仁·嘎定林阿貴”,阿貴即山洞,因此處奇洞攀巖,仙境妙筆,故得名阿貴廟。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清康熙36年,閏三月初十,康熙親征葛爾丹返回途中,由寧夏橫城經磴口,在阿貴廟稍作休息,因感於廟宇之壯觀,提筆賜阿貴廟為“宗乘寺”,後用滿、蒙、藏、漢四種文字製作成匾,從此,聲名大振,鼎盛時期有僧眾400餘人,它轄有兒駝廟、溝心廟、麻尼圖廟、蘇木日格廟等。被列為自治區十二個重點寺廟之一,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紅教”廟宇。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前面我們說過,經過土默特部阿拉坦汗和達賴喇嘛結盟,蒙古地區稱為黃教的範圍,這個僅有的紅教寺廟實屬難得。其實,藏傳佛教的有識之士早在100多年前就開始倡導利美運動,也就是不分派別的學習佛學的模式,我們就是應該包容一切思想和行為,不排斥,互相尊重。(上圖,此建築為何?請教一下)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納林湖地處烏蘭布和沙漠腹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納林套海農場境內,納林湖面積約600公頃,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鳥類遷徙和繁殖地,同時也是西北重要的溼地。在這裡繁育生長的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有白天鵝、黑天鵝、灰鶴等種群。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納林湖沙雕,這也是磴口地區的特色,農田、湖泊、沙漠結合。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冬青湖景區地處烏蘭布和沙漠腹地,距磴口縣城55公里。湖水面積5000畝,由主湖、東湖和南湖組成。豐水時水深5米,枯水時水深3米,湖水清澈見底。湖中有草魚、鯉魚等魚類,有蘆葦、水草等植物。春暖花開湖面飛來成群的野鴨,天鵝等各種鳥類。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烏蘭布和沙漠是我國八大沙漠之一,烏蘭布和蒙語為"紅色公牛",總面積近1萬平方公里,東北部伸入巴彥淖爾市境內3370多平方公里,由巴彥高勒鎮西行數里便可觀賞到浩瀚的烏蘭布和沙漠,它在磴口縣境內面積達2846平方公里。

烏蘭布和沙漠主要生長有甘草、花棒、麻黃、肉蓯蓉、鎖陽、沙棘、梭梭等多種名貴藥材和稀有植物,並有大小湖泊200多處。

上圖,沙漠裡新興的生態種植業

蒙古行思錄第13集 巴彥淖爾

磴口縣的哈騰套海保護區總面積185.4萬畝,其中天然林面積52.25萬畝.保護區內現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2種。進入保護區的大天鵝由1996年的數百隻上升到現在的近萬隻,停歇時間由原來的10多天延長到3個多月。儘管很多地方都說這裡的自然保護很好,但我經過了幾次都沒法進去,到處都在修路。(上圖,磴口縣的兵團舊址)

本集結束,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