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適合學數學?

餘榮志


幾乎每個人可以學習數學,而且可以學得不差

很多人覺得自己數學差就覺得自己不適合學習數學,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我們對於高中及高中以下的數學來說,其實幾乎每個人都是可以學習,並且適合學習,還可以學得很好的.那為什麼有的人學得不好,有的人學習很好呢!那這就與數學這門課的特徵有莫大的關係.首先,數學的連貫性,是其它科目無法比擬的,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一直學習數學,而且越來越難,通常小學作為初中的基礎,初中作為高中的基礎,大方向是這樣的;其實知識點之間也有這種關係,A知識學習完才可能學習B知識,進而C知識才得以引入.這樣的連貫性就決定了,很多人到了高中就沒有後勁了,這是因為基礎落下了,並不是不適合學習數學.只要把這些基礎提升,還是可以學得很好的.所以中學階段的數學,其實是可以通過勤奮達到的.


本科往上還要靠天賦了

數學家往往只是極少數,普通人大多並不需要成為數學家,也不可能成為數學家.本科再往上的話,就需要天賦了.本科階段,就算是數學專業的學生,要吃透本科所學的數學專業知識都有一定的難度,通常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的.不是勤奮不夠,而是天賦達不到.這時候,人的智商就顯現出來了,有的同學吃力的學習還掛科,有的很輕鬆還得第一,這就是天賦的差異了.所以天賦超群的人才能成為數學家.


學霸數學


數學的邏輯性很強,但是也是分方向的,想矩陣論,數理分析,複變函數之類的並沒有直觀的認知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到三維以上就需要你有超常的數學思維。而空間幾何學就需要你強大的空間思維。數學下分400多個小的分支統稱為數學。具體要說什麼樣的人適合學數學首先這個人要有耐心與毅力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數學並不美妙而是很枯燥,如果天才則另當別論。其次這個人對於數學要有一定的悟性,這個就有點天賦的意思了張雪峰老師有句話說的很對“數學,牛逼的人是真牛逼,不行的人是真不行”可能比較粗俗但事實就是這個理。最後這個人一定得有物質支持否則容易數學沒學好就餓死了,並不是無稽之談,數學太廣想要深研究必須要有大量的時間,而這期間是需要衣食住行的。

最後總結要有耐力與毅力去攻堅,要有一定的對於數學的悟性換言之是對於數字的敏感,最後要有物質的支持。 自己總結之言不慎精準望大家指正。


金小祝


先上答案:學數學適合每一個人。數學是有趣的,數學是美的,然而為什麼我們的很多學生無法體會這一點,值得反思。本人頭條號運營以來,專注於小學數學,精心做問答初衷也是讓粉絲更好地輔導孩子小學數學題型。這麼說吧,很多爺爺奶奶都跟著王老師學解題策略,為了讓他們明白,我儘量講的通俗易懂,所以增加了大量有趣配圖。小學階段,不管課內還是課外,從不要求記公式,意義不大,反而增加孩子負擔。不理解數學概念和算理,不去深入研究數量關係本質,不能體會到解題過程帶來的快樂,是學不好數學的。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數學?

① 家長的數學觀

很多小朋友從學前就開始大量練習計算題,父母的多多益善,過度的超前學習,極少家長會和孩子進行數學益智遊戲互動。家長都不喜歡數學,不去多形式引導孩子思考和推動好奇心,是比較難享受數學的。

② 輔導方法

在頭條中,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分享知識點,然後呢?重要的不是讓孩子記住知識點,而是理解了去運用,否則那就是躺在電腦裡的一個文件,所以王老師更喜歡分享解題策略,圖示方法等。多思路方能啟智!

學習更多好玩有趣的數學乾貨知識


一學堂王老師


人人都可以學習數學。

中小學教學改革,雙向選擇,想跟誰學就跟誰學。中小學教學必須改革開放,引進競爭機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中小學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蓄勢教育

改革開放四十年了,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驚人的變化和進步,唯獨中小學的教學模式似一潭死水,顯然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很多人抱怨中小學學生是“勞動模範”,超時工作 沒有節假日;睡眠不足,近視率居高不下;書沒讀多少,身體卻弱不禁風。授課老師認為一撥不如一撥,“你們是我教的最差的一屆。”學生苦水一肚子,“吃奶的力都用上了,怎麼還說我不努力呢?”家長心急如焚,求爺爺告奶奶,“為了你的學習,操碎了心。”學生累,老師累,家長累,這說明了什麼?

中小學能不能雙向選擇,學生自主選擇老師,願意跟誰學就跟誰學。老師雙向選擇可能性不大,因為有義務教育法。在中小學中引進競爭機制會怎樣呢?適度競爭會提高效率,各行各業如此,中小學教學亦如此。據統計,目前有數萬名中小學生選擇了體制外學習,他們不參加中高考,不參加中小學的考試,結果如何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法不一,總歸是一個選擇吧。曾經有人邀請我去體制外的“私塾”授課,被我拒絕,理由是不認可不參加中高考的觀點。我認為可以不必每天去學校上學,但考試必須參加,這是社會層面的競爭,結果被社會記錄並承認。

我傾向每位學生都參加中高考,這是難得的人生經歷,不可或缺。我的一位學生參加了高考(我要求他),在國內一流大學讀了兩年,帶著學分在美國的大學再讀兩年,畢業後立刻被美國LinkedIn公司(現為微軟)錄用,在硅谷。他比較成功,心想事成,為他驕傲。我的一個小學生,不是每天上學,最少的一學期上學天數是19天(老師的統計),別人上學時,他去了遊樂場、游泳池、圖書館……很“悠閒”,但期中期末考試都去,各科都在90分以上,數學幾乎都是滿分。今年上初中(北京一流的“附中”),分班考試成績很好,進了所謂的好班(科技班),數學提優“混進”了A班(年級前30名)。我在想:是他的小夥伴“讓著他”,還是我的教學新法效率高。段子:“豬八戒成佛是因為跟對了人。”

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和手法說是數百年前的模式不為過(可以考證),特別是所謂奧數的教法不倫不類,搞得小學生神魂顛倒,痛苦不堪,家長談“奧”色變,社會驚慌失措,大喊取消。一件簡單的事情人為複雜化了,是故弄玄虛“撈錢”,還是另有所圖,不得而知。奧數是數學的初級部分,初一初二數學提優課中隨處可見。授課老師試圖用“生活類語言”替代“數學語言”講解數學問題,如同用中文教英語,結果能好嗎?我們二十年的教學研究和實踐得出結論:授課“語言”的偏差導致學生思維混亂,學習效率低下,形成記憶學習的習慣(記題型)。記憶學習具有“封閉性”,後患無窮,想想中國人為什麼鮮有獲得諾貝爾獎?

我們主張小學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智慧學習”的習慣(先入為主,尤為重要)。智慧學習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和愉悅性,有利於今後的創新。偉人說“從娃娃抓起”,那中小學教學改革就從小學開始吧。承認“錯誤”,改正錯誤,俊傑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