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殲20沒有下餃子是因為太貴,還是因為殲20的技術還不是很成熟?

被冰封的忢


最近兩年中國的殲20戰機在國內的熱度被炒得很高,這本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殲20之前,中國並沒有一款戰機能夠真正的與美國F35、F22這樣最頂尖的戰機相對抗,但是2016年在珠海航展上突然亮相的殲20給中國軍迷打了一針強心劑。

只不過隨著時間線的推移,我們發現雖然殲20的各項技術都日趨完善,憑藉中國的工業製造能力量產殲20也不是什麼難事,但是匪夷所思的是,直到現在都沒有爆出殲20大規模批量生產的消息。甚至國外的一些媒體已經開始質疑中國,是否有將殲20正式大規模裝備空軍的能力。

其實中國至今都沒有大規模批量製造殲二零的原因無外乎兩個,第一是資金不夠,第二便是包括產能在內的一些技術還不夠完善。這兩個因素雖然不會影響殲20的作戰性能,但是確實是讓殲20至今都沒有大規模出現在中國空軍的裝備序列當中的原因。

首先來談一談資金不足的問題,與其說是資金不足不如說是不值得花這麼大的代價,突然大規模的製造最先進的飛機。殲20確實性能強勁不錯,但是站在國防的角度上武器裝備其實是夠用就好。作為最先進的第五代戰機,殲20的造價已經達到了每架一點七億美元左右,如此高昂的價格也確實使得中國空軍沒有辦法一口氣批量生產出幾百架新的飛機。

再談談技術的因素,這既包括飛機本身的技術和生產線的製造能力。這兩天本身的研發已經沒有太多的問題了,但是我們需要樹立一個觀點,那就是中國並不需要將所有的戰機都換成殲20,作為最強勁的五代機,殲20的任務是打垮敵軍的空軍主力。

但是在其他方面,比如近距離支援,巡邏和一些保衛本土的戰鬥很多造價不到一個億的其他飛機也完全可以勝任,俗話說術業有專攻,沒有最好的飛機,只有最合適的飛機。至於殲二零生產線的問題,這是因為前面的因素,中國不僅沒有進一步擴大殲20的產能,反而每年都在限制殲20的生產。因為我們需要全力發展艦載機、直升機等空缺嚴重的機型,讓國防預算中的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也正是大家的共同目標。


利刃巨透社


誰說殲-20沒有下餃子?

很多軍迷口中下餃子的052B/C/D,從2002年到2018年,十六年間總共建造了22艘,這就是下餃子嗎,誰家吃個餃子十六年才下22個?

驅逐艦十六年造22艘就算下餃子,殲-20呢,從2015年定型到現在,三年時間已累計生產了幾十架,放眼全世界,生產速度僅次於萬國機F-35,甚至與俄羅斯的三代半戰鬥機蘇-35產能持平,這還不算下餃子?

比不過F-35的產能有什麼好奇怪的,F-35滿世界賣、殲-20是自己用,自己家吃餃子,非要和餃子店比誰下的多,真是閒的。

別看殲-20的個頭比052B/C/D小得多,價格呢,一艘052系列驅逐艦的造價不到三十億人民幣,一架殲-20的造價則接近十億人民幣,成本是同一個數量級的!

驅逐艦平攤下來一年一兩艘就是下餃子,殲-20平攤下來一年十幾架就嫌少,真是拿豆包不當乾糧。

殲-20的產能,相當於每年下水八艘052D,還不算下餃子?

負責殲-20生產的成飛,現在已有三條脈動生產線、還有一條正在擴建中,四條線如果火力全開,年產量可以達到48架!

說嫌少的朋友,是不是把戰鬥機當小轎車了,朗逸每月賣4萬多輛是不錯,他價格才十幾萬,成飛火力全開,每年生產的殲-20價值近五百億人民幣,相當於40萬輛低配朗逸,相當於美國空軍F-22機隊規模的四分之一,四年就能打造一支相當於美軍目前規模的隱身戰鬥機部隊!

還嫌少?

每年4800架才夠嗎,要去打外星人?

每年上哪找4800名飛行員去,還嫌少的,你老孃喊你回家吃飯了!

現在的鬥爭形勢,殲-20已經是快馬加鞭的在下餃子,產能爬坡、不斷擴充,根本沒有什麼原因能阻礙殲-20暴產能,什麼價格貴技術不成熟都是瞎扯,還嫌少的,根本就是對戰鬥機的數量沒概念,以為是二戰年代呢?

行了不說了,有點小激動!

筆者只希望朋友們別被誤導,說的都是肺腑之言,覺得有用就點贊吧,謝謝。


炎黃軍武


老規矩,先說結論吧:二者皆有。

殲-20型戰鬥機是我國研製的第一型隱身戰鬥機,也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三種投入現役的第四代隱形戰鬥機之一。無論從設計水平,還是製造技術,無論從航電系統,還是武器配備上,都是我軍的頂尖水平,按照楊總的說法,“基本上就是不計成本”。我們完全可以自豪地宣稱:殲-20的大多數子系統都是世界先進乃至領先水平——無它,作為我國工業文明最美麗的花朵,殲-20承擔著在未來面對強敵之時奪取戰區制空權、掃蕩對方空中戰役機群的艱鉅任務。

殲-20戰鬥機本身技術特點帶來的第一個事實,就是成本極高。根據筆者從事航空工業朋友的說法,殲-20目前的“飛離價格”已經高達“好幾億人民幣”“是殲-10C戰機的幾倍”,極高的製造成本已經決定了它至少在最近幾年時間裡很難大批量採購;帶來的第二個事實,就是製造極為困難。雖然132廠已經針對殲-20戰機開闢了數條脈動生產線,拉開了大批量製造的架勢,但是熟練的技術工人培訓需要時間、大量的配套設備提供乃至擴產需要時間(更不用說殲-20目前使用的部分機載設備還木有定型量產,你說它技術並不成熟倒也沒錯)——如此看來,殲-20戰鬥機從16年底到17年底,僅僅向作戰部隊交付了16架左右就不難解釋了。

當然,隨著技術成熟度的不斷上升,殲-20戰機的產能肯定是要擴增的,至於能不能擴到F-35那種一年100架的逆天產能,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但願能擴這麼多吧)。


以上,歡迎評論區大神指正!


軍武次位面


殲20現在還沒有大批量裝備部隊的原因即不是太貴,也不是技術不成熟。殲20的確不便宜,雖然現在還沒有可靠的價格信息,但大體估計怎麼也得一億美元左右一架。但這個價格雖然比三代的殲10貴不少,但在四代機裡面並不是最貴的!而且是國防需要,再貴也要造!況且如今的PLA並不缺錢。



第二個也不是技術不成熟,技術不成熟就不會定型量產正式列裝了!現在還沒大批量列裝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現代化的戰鬥機並不像一戰二戰的戰鬥機那樣結構簡單,容易進行大規模製造!就算是美國製造F35,也達不到年產數百架的能力!第二是現在服役的型號,並不是真正要大批量生產的那個型號。這是我軍的傳統,拿殲10來說,基本型殲10也並沒有大量列裝,而是先小批量列裝空軍,在空軍全面掌握其技術特點並且明確了升級改造的方面後,新型的殲10A才開始大批量列傳部隊。

而現在的殲20同樣是這個道理!一架結構複雜的四代機列裝部隊,不可能上來就造造造,肯定是先小批量裝備部隊,檢驗其可靠性和可以改造的地方,但這並不代表其技術不成熟!估計很快就會出來殲20A,並且20A會大規模建造的!


迷彩新觀察


J-20是世界上唯三的重型五代機,性能非常先進。但是起設計時間較晚,服役時間也在2015年之後,目前來說仍然處於測試期,技術上並不是很成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發動機。J-20擬定未來換裝的WS-15遲遲不能交付,目前只能用AL-31與WS-10系列的14噸級發動機應付。以WS-10的涵道比和推重比,是不可能支持J-20超巡的並且之前央視採訪J-20飛行員時,還提到過:J-20在起飛滑跑時要對操縱桿進行控制。這說明什麼?這說明目前J-20的飛控還處於早期版本。

理想狀態下,戰鬥機的飛控應該是這樣:只要飛行員不變更飛機的姿態,那麼無論加速減速,都不用對操縱駕駛杆進行任何的配平。J-10就是這樣,無論加速減速,飛控計算機都會自動配平,飛行員無需對姿態進行修改。當然了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不過都是非常正常的。

未來的J-20很可能是使用能夠大幅度減阻,增升的二元矢量噴管和WS-15發動機,改裝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二元矢量噴口可以有效減少外阻,並且提高升力不過有一點讓人欣慰:從原型機首飛開始到今天,我們至少沒有聽見說有一架J-20原型機墜毀的消息。

一款戰機裝備後也需要一段時間來解決各種小問題,以及部隊熟悉掌握其正確的使用方式。“從最初裝備F-15,到學會像使用F-15那樣使用F-15而不是把F-15當作F-4使用,我們用了整整10年。”-美軍TOP Gun教官

不排除J-20在部隊測試之後還會對某些細節進行修改的可能性。所以現階段大規模生產只會徒增後期改裝的費用。

另外開闢一條戰鬥機的生產線是要花很多錢的,通常的做法是:評估最終產量,預估完成所有生產工作的最後期限,計算需要的生產線數量(生產線應儘可能的少,並且能在時限要求之前完成生產工作)。


利刃軍事


圖為中國的殲-20戰鬥機

首先,中國的殲-20戰機和最終產量接近2400架的F-35閃電戰鬥機不同,殲-20戰機目前走的是高性能空優戰鬥機的“精品路線”,這也就意味著殲-20不會像F-35習得了初始作戰能力就掛著真正五代機的稱號進入軍中服役,而是將所有該解決的問題全部解決,該擁有的性能全部擁有之後才會投入已經燒的滾燙的鍋中進行批量下餃子,而目前殲-20的核心發動機仍然還需要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投入運用,所以殲-20距離批量餃子來說還有很長的路需要去涉行。

圖為美國F-22戰機的生產線

而精品路線的殲-20戰機的飛離價格起碼在6.2億人民幣左右,這使得殲-20在未來要麼選擇千架級的生產規模來平衡研發價格,要麼和曾經的F-22戰機達到夠用的規模後就關閉殲-20戰機的生產線,從目前的國防支出和未來兩年的國防支出來看還是後者更適合中國空軍。所以殲-20即使在兩年後以完整體的身份現世,中國也會考慮到研發價格的相對平衡而放棄下殲-20戰機的餃子。

圖為中國空軍的殲-7戰鬥機

目前,相比正在更換三代機升級四代機的美國來說,中國空軍目前仍面臨著老殲-7服役的尷尬現實,所以中國未來幾年的空軍預算支出仍然在殲-11,殲-16這樣的三代機和四代機身上,殲-20戰機雖然有兩年內爆出三百架的能力,但是在未來由於更換二代機的重任仍然要由三代機和四代機執行,所以殲-20戰機不僅不會爆數量,相反的還要將生產線的生產速度控制在較低的生產規模,以求未來在二代機更換完畢之後再進行大批量的高速生產,所以也可以說殲-20因為發動機進度被拖延,也可以說因為價格高平衡成本的原因殲-20放棄了下餃子,但究其原因還是殲-20出現的太早,二代機更換的太慢以及精品路線導致了殲-20在未來的生產速度將十分捉急。


兵器次元


戰鬥機不應該叫下餃子(那是船),應該叫做(放鴿子)。

其實真是不成熟。

殲-20作為我們的第一型五代機,真正的意義在於探索五代機的戰術和技術。我們作出了這一型五代機並不代表我們要大量裝備這一型飛機。

說下殲-20的缺憾吧:

由於我們的發動機技術落後即便是裝備了WS-15,其整體發動機水平還是會落後世界領先的發動機20-30年的時間。

相差的這些發動機指標智能依靠加長機身的長度進行彌補。

原因就是在流體中運動的物體長徑比越大受到的阻力就越小。

殲-20特地的加長了機身就是為了在有限的發動機推力下獲得相對較大的速度。

而加長機身的不利因素在於,飛機並不是一個質點,那麼在作出各種機動的時候機身結構需要受到更大的結構應力。這就直接導致了殲-20的飛行包線實際上並不大。

咱們對比一下殲-20和F-22的起飛動作就可以明顯看出這種差別:

目前類似於F-22成直角的起飛路徑,我們的殲-20還是做不到的,主要不在發動機推力而在於機身結構。


同時雖然說航電、飛控我們都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是在於技術成熟度上還是有各種欠缺。因此殲-20本身並不是一架十分成熟的戰鬥機。


如果僅僅作為驗證使用那麼製造幾十架就足夠了。在2025年前我們的計劃是製造300架左右。這其中包括初版設計的殲-20,還會包括一些各種改進版的殲-20。在最近幾年內會迎來各種各樣的殲-20家族的改型。等到這一波改型完全穩定了的話,也就是出下一型戰鬥機的時候那麼會有極大的量產指標。


但現在的殲-20嘛,飛飛、玩玩、試試就夠了。沒有太大必要像F-35那樣規模的量產。


軍武數據庫


原因只有1個,發動機不行!殲20原設計指標需要兩臺推力16噸左右的發動機,渦扇15雖然06年就研製成功,而且最大推力號稱18噸,但是,呵呵。。。我們剛剛買了24架蘇35,然後浩浩蕩蕩開去南海,在殲20“已經服役”的情況下,買別人武器保衛核心利益,本來是很丟臉的事情,為什麼大肆宣傳?我覺得吧,這24架蘇35性能應該在殲20之下(暫且按照我國軍迷的說法,殲20毀天滅地),我們買蘇35可能是為了它身上的發動機!我估計最遲年底,我們至少會有12架殲20正式入列,裝在上面的當然是“國產”發動機


黑山老妖37625003


這倒還真不是錢的事,殲-20沒有下餃子自然是因為還要進行很多改進,所以我國空軍目前並不急著大量裝備這款新型戰機。就目前來說殲-20是先解決了我國空軍隱形戰機的一個有無問題。

殲-20的短板想必很多人都知道,目前制約這款戰機的最大因素就是它的發動機,殲-20戰機目前使用的還是俄羅斯的AL-31FM1型發動機,其專用的WS-15發動機目前還尚在測試階段,不過,前陣子網上有消息爆出說已經裝機試用,但想來距離真正大規模投產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調試。投產也就是時間問題。




而既然要換裝新發動機的話,那就要對飛機的尾部進行修改,目前殲-20的尾部並不適合安裝矢量噴管,而修改的話那肯定是大動作,包括氣動佈局等方面都要進行略微的調整,所以說這款戰機目前並不著急大規模量產,等其專屬的發動機測試完畢能真正投入使用後,那殲-20才會正式大規模生產。

不過考慮到殲-20的價格,題主所說的下餃子是不太可能的啊,殲-20雖然比F-22是要便宜,但也便宜不了多少的,用咱們造軍艦那個造法去生產殲-20,那世界上可沒人能造的起,所謂的大規模量產,只是以正常速度進行生產罷了!


鷹眼戰情室


奸20太大了,比F22還要大上兩圈。本來中國發動機就是弱點,造的那麼大缺點就暴露無疑。雖說奸20有強大的雷達系統,理論上說沒等對方發現奸20,奸20就能提前將其擊落。但遇到F22或F35這樣有實戰經驗的戰機器,奸20將被無情是碾壓。總體來說奸20太大,是設計缺陷,發動機更是短版,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