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的“揚州十日”,清軍給揚州造成了多大的損失?

莫寧_Morning


揚州十日又稱揚州大屠殺,是清軍早年為了攻克揚州征服具有強烈反抗精神漢人的一次軍事行動。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十日屠殺,並且對這段歷史進行了長達了二百多年的封鎖隱藏,後來在辛亥革命爆發前夕,革命黨為了輿論造勢才將此事報道了出來。



說到揚州十日為啥要發生在揚州呢,與一個人和兩件事分不開。這一個人叫史可法,估計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一位偉大的南明愛國將領,就是他死守在揚州當釘子戶,前有清軍鐵桶般的包圍,後無南明的援軍相救,卻始終想著死戰到底,要和揚州城共存亡,有史可法守在揚州就讓清軍很頭疼和皮疼。

這第一件事就是清政權剃髮易服的政策,換衣服倒還好辦,剃頭就有些難施行了。當時有句話叫“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滿族人強制要求漢人必須剃頭,並把這件事當做是屈服的一種表現,當時的揚州人堅決不接受剃髮政策。漢族人長久以來受儒家思想的薰陶,認為身體髮膚受於父母,如果損害就是大不孝,所以堅決不願意剃成滿人那種小辮子髮型。可是清政權並不買賬,如果不想剃也行,給你三個選項第一被殺,第二遁入空門帶髮修行,第三就是流亡海外別在大清的地盤上出現,你自己看著辦。

這第二件事是揚州有著深厚的抵抗傳統。自李庭芝、姜才抗清以來,揚州出了很多的反清名人,並多次在揚州據守重創清軍,揚州城的光輝反抗事蹟聞名於世,所以堅定了揚州百姓的反抗意志。

據書中記載,揚州十日讓繁華富庶的揚州城頃刻之間就變得了人間地獄,屍橫遍野相互枕藉,損失難以統計。後世一些史學家認為揚州十日遇難八十萬人只是後人的推測之數,連揚州十日這件事的真偽都有待商榷,所以該事件疑點重重,並未定論。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軒若,歡迎關注互動。


納蘭談史


這應該是則非常經典的歷史謠言了。

我就是揚州人,從小在家鄉倒是聽過一些關於“揚州十日”的傳說,比如揚州有句俗語叫“賈家馬家”,就是說清兵把揚州人殺到只剩兩家人,以供收屍用。

後來上中學後知道,原來這則傳說是有根據的。根據著名的《揚州十日記》,揚州十日被殺的揚州人高達八十萬人,“查焚屍簿載其數,前後約計八十萬餘,其落井投河,閉戶自焚,及深入自縊者不與焉”。甚至還有說法是“140萬人”。

有書有各種歷史回憶,所以“揚州十日”就是真的了?未必!

我應該是在上大學以後開始懷疑這件事的。邏輯很簡單,我2000年左右上大學時,揚州市區的人口都沒有八十萬人,而在明末清初那個更小的揚州城裡,怎麼可能容得下八十萬人啊!

但當時只是在邏輯上懷疑,並無更確實的歷史根據。

後來看了金滿樓兄的一篇文章“《揚州十日記》的真相與虛偽”後才知道,《揚州十日記》這本書雖然未必是偽書,但肯定是本相當不靠譜的書。事實上,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有心人士將此書從日本印了帶回中國,故此書真偽長期以來有所爭議。

《揚州十日記》與《嘉定屠城記》這些與其說是歷史書,還不如是晚清革命黨的反滿宣傳品。甚至有種離奇的說法,《揚州十日記》是日本為了挑動中國內亂而造出來的偽書,交由留日革命黨傳播回國。

但就是這樣作者存疑、歷史事實漏洞百出的“宣傳品”,卻達到了很多嚴肅著作所無法望其項背的反清革命鼓動效果。無論是顧炎武的“地方自治理論,還是黃宗羲所謂的民權思想,甚至王夫之已屬極端範疇的偏狹民族主義,在挑動反清情緒上,又怎能如《揚州十日記》中屠城80萬人,“滿地皆嬰兒,或襯馬蹄,或藉人足,肝腦塗地”此類慘烈的描寫相比呢?

在革命黨自述如何被“啟蒙”上革命道路的各種回憶中,《揚州十日記》與《嘉定屠城記》幾乎成為了“標配”,如鄒容、熊成基、朱峙三、何遂等人,動輒便是“伏案慟哭”、“拔髮大叫”、“泣下數行”,普通一兵馮玉祥的讀後感更是“不由我咬牙切齒,誓志要報仇雪恨,恢復種族的自由”。

我個人認為,比較客觀的說法是。“揚州十日”或許是存在的,但現在流傳的各種細節特別是“八十萬”的數字都大為誇大了。


張明揚不說話




史可法帶領一萬多軍人殊死防守揚州孤城,揚州城幾乎全民皆兵,跟鐵壁合圍的十萬清軍進行了城防戰、巷戰,戰爭異常慘烈,給清軍造成了極大的傷亡。清軍傷亡情況可以從掃垢山的屍體叢葬中看出,墓葬中有三個將領、一個貝勒的屍骨,可見戰爭給清軍造成的嚴重損失。


守軍將士幾乎全部血戰到底、壯烈犧牲,這場抵抗也激起了清軍的仇恨和野性,清軍佔領揚州後,縱兵屠戮進行報復,震懾明軍漢民,十日封刀,史稱“揚州十日”。據說,實際上殺了六天,揚州城便幾乎屠戮一盡,提前封刀了。

之後清朝封鎖消息,禁止討論,這個重大的歷史悲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將《揚州十日記》從海外帶回中國,揚州十日才廣為世人所知。據《揚州十日記》記載,揚州十日屠城死亡八十萬人,還不算前期抵抗期間死亡之軍民,照這個數估計,傷亡最少也是八九十萬人了。



我個人淺見,揚州屠城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以遊牧民族的兇悍,應該是歷史事實,但是數量上不太可能,在當時人口達到百萬的城市,我大致查了一下,中國古代總共也才六個,都是曾經的帝都或者數省中樞。揚州當時不算大城市,明史記載: 揚州府元揚州路,屬淮東道宣慰司。 丁酉年十月曰淮海府。辛丑年十二月曰維揚府。丙午年正月曰揚州府。領州三,縣七。西距南京二百二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一十二萬三千九十七,口七十三萬六千一百六十五。弘治四年,戶一十萬四千一百四,口六十五萬六千五百四十七。萬曆六年,戶一十四萬七千二百一十六,口八十一萬七千八百五十六。



如此看來,揚州所轄(包括農村)總人口超過八十萬,但是揚州城在戰亂時期,人口必然大量避禍流失,城內軍人一萬多人,加上平民或許八萬人是合理的,難道是把實際屠戮數據誇大了十倍?而且《揚州十日記》是辛亥革命前來自於海外,當時日本一直對中華虎視眈眈、圖謀不軌,離間滿漢關係,否定清政府代表中華,這個《揚州十日記》真實性確實存疑。


當然也有可能清軍殺紅了眼屠戮了整個揚州轄區,那樣子揚州十日的數據就比較合理。這種可能也不排除。


謝金澎


揚州十日是清軍入主中原後的一次屠城慘案。清順治二年(1645)四月十二日,“鐵帽子王”多鐸率領十萬大軍,將明將史可法及其兩萬軍隊圍困在揚州城內。州城內。面對多鐸的多次勸降,史可法都毅然拒絕。揚州城內的軍民齊心協力,頑強抵抗,多次擊退清軍的進攻。

直到四月二十四日。清軍運來紅夷大炮,猛轟城西北隅,揚州城才被攻破。城破後,史可法壯烈就義。總兵劉肇基率餘部400多人,繼續與清軍展開巷戰,最後全部戰死:至此,揚州城內已無反抗力量,只剩下一群手無寸鐵的老百姓。

清軍以絕對的優勢兵力圍攻揚州,卻以損失慘重的結局而告終。這是清兵自入關以來從未遇到過的頑強抵抗,也是多鐸無法接受的戰果。多鐸在盛怒之下,下令屠域十日。清兵在揚州城內燒殺搶掠,無所不為在家中躲藏的老百姓也被驅趕到街上。分堆用繩子捆綁,然後被清兵的長矛捅殺。

十天之內,揚州城中一片哀號,屍體在池塘中堆積成山,鮮血將城外的河水染或紅色。昔目的煙花古城一朝變為血腥瀰漫的屠宰場,百年歌舞之地頓時淪為慘絕人寰的人間地獄。


歷史有妖氣


類似的問題我看過無數遍。

有關明末清初揚州的破事,歷來都是言之灼灼的清軍在揚州屠城八十萬人,那好吧,我這個人就是不怕麻煩,我在百度地圖上圈出了明揚州城城牆範圍,差不多8平方公里的面積。那麼現在問題來了,不到8平方公里的面積,再沒有高層建築的年代,如何裝得下80萬人?

即便是曾經人口密度最大的九龍城寨,被拆除時有人口約5萬人,面積2.7公頃,人口密度差不多是每平方公里190萬人,這也是有高達15層樓的住宅的條件。而明末揚州城要真有80萬人的話,我很想知道在沒有高層住宅的時代就一個8平方公里的地方如何裝80萬人,要真是這樣的話城牆裡的街道、橋樑、屋頂上就都站滿了人,那樣的話清軍除非是飛進揚州的。
還有,焚燒80萬具屍體需要幾千萬斤柴草,僅僅憑藉幾十個幾百個僧人負責搬運柴草、屍體的話那得搬到猴年馬月。而且揚州境內河流縱橫,上哪獲得如此大量的柴草?

而且翻閱歷史記錄,我們可以找到關於揚州府的人口記錄。明朝揚州府包括三州七縣,治所在江都縣。明朝揚州府總人口最多的時候是81萬多人,江都縣人口最多時候是9萬多人,不到10萬人口。而清軍由於人數較少,只能通過佔領城市或者重要交通節點後再向周邊滲透,施加影響力,所以戰場也就在江都縣,所以,清軍即便是屠城,也不可能超過10萬人,而且事實上即便是屠城,也不會全部殺光。
再者,清軍攻打揚州,不存在屠城的條件。歷來屠城,無非是抵抗激烈以及降而復叛兩條,以達到殺人立威、激勵士氣的目的。而清軍數量根據高傑戰報,“

清兵號稱二十萬,實則七八千”,所以清軍包圍揚州後並沒有立即攻城,而是等到紅衣大炮運到後轟塌城牆才發起攻擊,戰鬥實則並不激烈,所以清軍不存在屠城的條件。而且包括清朝在內,歷朝歷代一般並不避諱屠殺這檔子破事,因為目的是要立威,就是要震懾抵抗者和降而復叛者。而且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到一個問題,不管是各種版本的揚州十日,都對清軍屠城行為描寫的非常生動,跟看小說一樣,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所謂揚州十日並不真實,不屬於信史。

而且,揚州城是一座純消費型城市,消費型城市繁榮與否的重要標準就是人口的多寡。揚州在戰後就迅速恢復繁榮,因此不可能發生大規模殺戮市民的行為。再者,攻打揚州的清軍,作為中央軍的八旗和南明降軍加一塊,滿打滿算才兩萬多人,要殺八十多萬人,平均每人要殺40人。參考29軍的大刀隊,基本上砍死不到10個日軍刀片就得捲刃,那麼清軍得每人至少準備四口刀才能才能做到。如果都捲刃了,那麼五月初二持何物進南京?燒火棍?

而且《揚州十日記》本身就有不少矛盾之處,比如滿洲兵將可以和揚州市民流利的交流;王氏可以聽懂滿語;清軍將領一邊殺人一邊救人;甚至還有清軍允許土匪、盜賊隨意進出揚州城,想想都覺得不可能。更有意思的是清軍在封刀後開倉放糧,數千石糧食快速放空,明清一石約等於70公斤,一千石就是70噸,70噸糧食是什麼概念?一個人一天的口糧也是八兩糧食,相當於半斤,能吃的大多也不會超過兩斤。所以70噸糧食足夠20多萬人吃一天,而清軍不可能每個人放八兩糧食,這樣的話還不如不發放糧食,而且糧食也不止70噸。所以這一切都說明了,揚州府江都縣人口損失並不嚴重,也就是沒有發生大規模屠殺市民的行為。

所以,明末清初揚州的人口損失,很有可能是擊中處決反抗者以及部分軍士私掠造成的市民死亡,而非大規模屠城。


北洋海軍炮手


這是一場屠殺,更是一次慘無人道的暴行,有史料形容揚州十日:“殺人則積屍盈野、汙淫則辱及幼女。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遍地皆屍身。”

屠殺前,清軍兵力總共十萬,攻佔揚州城時,由於守城將領史可法殊死抵抗,導致清軍死傷慘重,但守城兵卒直至彈盡糧絕,盡數戰死。

攻破揚州城門後,明朝將領史可法英勇就義,清軍就此展開了報復性質的大屠殺,史稱“揚州十日”。

《揚州十日記》有載:

從破城之日起,豫王便下令屠城,十日不封刀。

見者即逼索金銀,即揮刀下斬,女人或擁之行淫,遇男女,則牽頸而發其地中之藏,少或支吾,即剖腹刳腸。淫慾無厭。

另有製作長押床,裸姬妾數十人於床,次第就押床淫之。復植木樁於地,銳其表,將眾姬一一簽木樁上,以線貫之為玩弄,拋其屍於江上。

一母一子,一女十四歲。兵淫其女,哀號不忍聞。

而《揚州十日記》中,也分天數,明確記載了屠殺過程,堪稱觸目驚心:

“初三日,諸婦女長索繫頸,累累如貫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滿地皆嬰兒,或襯馬蹄,或藉人足,肝腦塗地,泣聲盈野。

初四日,天始霽。道路積屍既經積雨暴漲,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內潰。穢臭逼人,復經日炙,其氣愈甚。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室中氤氳,結成如霧,腥聞百里。

到第十日,曾經繁華興盛的揚州城,已徹底變成人間煉獄,期間因屍體過多而導致瘟疫,除少數清兵感染外,絕大多數無恙,於是開始焚燒城內堆積如山的屍體。

查焚屍薄載其數,前後約計八十萬餘,其落井投河,閉戶自焚,及深入自縊者不與焉。

據明朝地方人口志所載,明末時的揚州城包括周邊地區,共有人口約250萬,此次大屠殺的人數,史料上說是80萬,但結合當時揚州城的面積以及房屋數量來看,難免有些誇大,即便如此,被屠殺者至少也有數十萬。

而到第十日,據說揚州全城,僅有53人趁亂逃出生天,其餘居民皆成了清軍刀下冤魂,更有甚者,被清軍驅趕至湍急江河中,活活淹溺而亡。

在經歷過明末叛將屠殺平民,姦淫婦女後,又經歷此番浩劫,揚州附近已杳無人跡,而是遍地皆屍,乃至河水都被屍體堵住,後來由當地三千名僧人日夜清運,才使江河暢通。

再往後,江南地帶因慘無人道的屠殺,導致人口出現短缺,無法維持地區的正常生產,於是清廷在侵入四川后,開始著手“移民”,把江西與四川的人口,強迫送入江浙地區,途中因勞累飢餓與疾病死傷者,更是不計其數。

綜上所述,此次大屠殺不僅給揚州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毀滅性打擊,更讓周邊地區產生了極大的恐慌與損失,此後數年間,經由移民人口增多,揚州城才開始恢復元氣。

而在屠殺過後的數月內,城中“屍氳熏天,腥霾不散。”,這就導致更無人敢入城,揚州城空,再加上週邊地區屍身遍地,此處已經形同人間煉獄,人畜無不繞道而行。

這一場暴行,明面上看死難者多達數十萬人,但長遠來看,所造成的精神恐怖與人口經濟損失,不可估量。

清軍制造這一暴行的原因,目前比較確切的有兩個:

一是受到了守城將士的殊死抵抗,攻破城門後為發洩憤怨才屠城,而清軍除去戰死的軍士外,只有三名將領和一個貝勒陣亡,與明朝軍隊的全軍覆沒相差甚遠。

二是揚州守軍的猛烈抵抗,也讓清軍意識到需要防止出現意志頑抗者,不然己方就算攻佔城池,所付出的代價也將非常巨大,所以屠城是為了威懾有強烈抵抗意志的漢人,減小日後行軍的阻力。

當然,這場暴行最終被清廷掩蓋,如果不是當時有異邦傳教士和倖存者,在逃難後將屠殺慘案的過程全數記錄,恐怕“揚州十日”就註定會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

謝謝。


錢品聚


著名的揚州十日,又稱“揚州屠殺”。1645年4月清軍十天在揚州境內殺了80萬漢人。

吳偉業的《鹿樵紀聞》:“屠殺時趕上暴雨,屍體都被雨水泡得變色了。揚州滿城的屍體有的倚著門,有的是從樓上跳下,有的是被反綁後殺死,有的被斬首、砍裂肩膀,有的被剜出腸子,有的被砍爛胸部,有的被肢解,有的被凌遲,以致在樹上上吊的屍體比比皆是,井裡也堆滿了屍體。”

吳嘉紀詩云:“揚州城外遺民哭,遺民一半無手足。苟延殘喘過十年,避寒始有數椽屋。入即沸騰曾幾時,十家已燒九家空。一時草死木皆枯,骨肉與家今又無。”

製造此事件的則是清軍的主帥多鐸,多爾袞的弟弟,第一代豫親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公元1645年,多鐸率領清軍南下,從蘇北達打到了蘇南,很快便兵臨揚州城下。負責守城的主帥是史可法。由於招架不住清軍炮火的猛烈攻擊,史可法向弘光帝求援,弘光帝不應,堅守了十多天後,彈盡糧絕,揚州城破,史可法兵敗被俘。

多鐸曾多次勸降史可法,史可法破口大罵寧死不屈,最後被清軍殘忍殺害。主帥多鐸下令對城內的無辜百姓進行大肆屠殺,時間長達十天。揚州城的居民大部分都死於清軍的刀下,僅被收殮的屍體就超80萬具,史稱“揚州十日”。


老照片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是被很多人天天拿出來說事兒的。如果你不抱有偏見,本著探討問題的立場,實際上只要咱們把這些問題捋順,真相也不難出來。

當年在朝鮮,志願軍把聯合國軍打的屁滾尿流,美國派來李奇微接替麥克阿瑟。李奇微拿來志願軍的資料,第一次攻擊,哪天開始,哪天結束,歷時7天。第二次攻擊,哪天開始,哪天結束,歷時7天。第三次攻擊,哪天開始,哪天結束,歷時7天。數字一攏出來,你志願軍就能打7天。我也特別喜歡環太平洋裡的那個科學家說的一句臺詞:數字是不會說謊的。

而我們探討歷時,其實就是在謊言中找到真相。而探討滿清入關的一系列問題,大家也不要忽略一組數字:八旗入關總共12萬人。打下北京,留下5萬人作為戰略預備隊,把守後方。而征服全國的軍隊中,八旗軍只有7萬人。

有了這組數字咱們什麼都好談。

然後我們再看看揚州十日。大家可以百度搜一下,關於揚州十日,這件事的起源於清末,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這些人從日本帶回來的一本小冊子:揚州十日記。而以這三位的人品,並且是從日本帶回來的民間故事,可信度大家自己打分吧,我個人認為是零分,因為我對這三位的人品連嗤之以鼻都算抬舉他們了。

而這本揚州十日記,實際上上跟什麼:崖山以後無華夏,明以後無中華,漢家文明不在漢,而在和(日本),是一個窩裡出來的,就是日本的一撮史學家弄出來的。

而且宣傳揚州十日的人都會說一句極其有殺傷力但實際上頗為狗血的話:滿清統治三百年,把當年的罪行都抹掉了,歷史上找不到記載。這句話,著實的有水平,就相當於警察說人就是你殺的。證據呢?證據你自己銷燬了。這句話就是一下子剝奪了清朝所有史書的話語權。網上也經常有人說明史是清朝人寫的,是清朝人在抹黑明朝。也就是說明朝所有的黑暗,錯誤,失敗都是被清朝抹黑的,大明是完美無瑕的。那我就有兩個問題:大明是被抹黑的,是極其先進強大的,那他怎麼就亡了呢?第二個問題,大明被抹黑,清就沒被抹黑?

說到這應該有人要問我了:你這是認為不存在揚州十日的大屠殺?

非也,非也

我認為揚州十日的大屠殺是存在的。其實大家仔細看看揚州十日記,你就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非常有水平的詞:清軍!確實是清軍實施了揚州屠殺。但是,沒有人談清軍的構成。圍困揚州的清軍十幾萬,而我先前說了,八旗軍從北京出來的只有7萬人,那他可不可能把這7萬人都投入揚州?不可能。這八旗軍分散在全國這麼大面積,能拿到揚州的充其量2萬。大家看明白沒?

實施揚州屠殺的清軍中至少10萬人是不屬於八旗的,他們是誰?明朝的漢軍!!!

我就不拷貝資料了,大家有興趣查一下,在揚州屠殺的記載中,露面的清軍將領都是:漢人!

當然,把這筆賬記在清軍,清朝的頭上也沒問題。


銳視覺何老師


揚州十日又稱揚州屠城。

它是指在1645年史可法率領揚州人民阻擋清軍南侵,但是揚州在激烈的抵抗後還是失陷了,隨之清軍破城後對揚州人民進行了殘忍的大屠殺。

據記載,當時屠殺一共持續了十日,所以又稱為“揚州十日”。

“煙花三月下揚州”,那個在詩句中美麗的揚州,當時卻變成了“城中積屍如亂麻”。

揚州居民除了少數破城前逃出的,和個別在清軍入城後隱藏較隱蔽的倖免於外,其餘的幾乎全部慘遭屠殺

據說當時收斂的屍體就超過了80萬具。

那個幾世繁華的揚州,僅在幾日之內,就成了人間地獄,真是慘不忍睹。

那十日是,給揚州帶來怎樣的損失呢?

一、 清軍入城搶劫,對城裡的財物洗劫一空

清軍入城之後便在那些投降的漢人帶領下,從一個富戶進入另一個富戶。

他們先是搶銀子,由於貪昧,後來就演變為無所不搶了。

那些逃跑的百姓也是不能放過。清兵把他們抓起來就是一頓拷打,並且還不忘向他們索要財寶,把他們身上的錢財搜刮一空。

二、 清軍入城後進行大屠殺,揚州的百姓幾乎被殺盡

清軍對揚州人民進行殘暴的屠殺,當時百姓50或60人一堆,在三四個士兵的監督下,用繩子捆起來,然後就開始用長矛一陣猛刺,將他們殘忍地殺死。

婦女們被用長繩系在脖子上,就任由清兵拖拽。

女人們由於小腳難行,不斷地跌到,摔的全身都是泥土。

而街上全都是被棄的嬰兒,他們或遭馬蹄踐踏,或被人足所踩。

總之,揚州變成了殺戮場,血腥惡臭瀰漫,到處是肢體殘缺的屍首,在這一切社會準則都不復存在了。

當時有80萬人死於這場屠殺,其中還不包括落井投河,閉戶自焚以及在偏僻處自縊的人。

揚州頓時只能用慘烈來形容。

三、 清軍入城後放火燒城,百姓無處躲藏,建築也毀於一旦

清軍在城破之後,就開始在城內大肆縱火。

大火蔓延開來,讓那些藏在屋子裡或地下室裡的百姓被大火無情地吞噬了。

有些地方的火被雨澆滅,一些人才得以倖免。

這場火也把揚州城的建築都燒燬了,揚州成了一片廢墟。

四、 清軍進城後姦淫搶奪婦女

伴隨著屠殺和縱火的同時,姦淫也不斷地發生。

據統計當時被清軍蹂躪而被害的婦女就有100多人。

還有成千上萬的婦女被掠奪走,一些才貌超群的則被送給了清朝的統治者。

慘絕人寰的屠城使幾世繁華的揚州城在瞬間化作了廢墟之地,江南名鎮一時的繁華煙花古巷成了血流成河的屠宰場。

“揚州十日”是揚州的劫,但是史可法領導的軍民一體的頑強抵抗,也給清軍不小的打擊。那場劫已成了歷史,但歷史也留給了人們沉重的思考。


有書共讀


揚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印象中的揚州是那麼的輝煌,因地理位置優越聚集了大量的鹽商鉅富,豪華奢侈的亭臺樓閣,往來觀光的朝中顯貴,穿梭遊玩的皇帝嬪妃等等,2007年出版的《揚州畫舫錄》展現了一個濃厚的文化背景下的極為繁華的揚州。

圖為揚州古城。

宋朝的揚州城面積最大,商業,明清時的揚州城只有宋朝的3分之2。1645年清軍南下時揚州有百萬人口,駭人的揚州十日後,揚州城基本殺完,後統計連揚州轄區下的道縣總共還剩下不到20萬,揚州十日清軍最少殺了80萬!

但是咱們現在只記住了揚州十日,在300年前的元朝時,百萬人口的揚州曾遭受過更為嚴重的屠殺,元朝時局勢動盪,蒙古軍對漢人的肆意殺戮,使得揚州城居民競相逃亡,揚州城也裡邑殘破,根據《明太祖實錄》記載,到了1368年明朝建立時,按戶籍算,揚州僅剩18戶居民,跟著明軍進城的流民,最後統讓揚州城也僅有40幾戶居民。

圖為建於清朝同治年間的嶺南會館,廣東人在此議事聚集。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預示著揚州的浩劫即將來臨,江南地區的豪強紛紛組建了武裝,而這背後是整個江南省份的沿路搶劫,當時的南京弘光政權將統治區域劃為了4大軍事藩鎮,不幸的是揚州夾在4大藩鎮的地盤之間,更是夾在南明政權和清軍之間,因為南明政權在長江以北最後一道防線就是揚州。

圖為揚州的湖南會館,最早建於明朝,晚清時因曾國藩影響力,湘籍商人聚集於此。

當時的史可法統治下的揚州是最先抗擊清軍的城市,史可法集結了3萬多兵力,鞏固城池,搶築炮臺和壁壘,已經做好了玉石俱焚的打算,因為此時除揚州城外,其它的守軍全部投降了清軍,而且在1645年5月圍攻揚州的大部分軍隊就是1644年的揚州守軍。清軍征服揚州期間,到底給揚州造成了多大的損失?下面有一段在中國的耶穌傳教士Martino Martini描寫了揚州城陷落的情況:

圖為揚州邵伯古鎮,據記載宋代時沿著運河的邵伯古鎮已經是萬家燈火了。

富庶的揚州遭到了清軍的攻擊,揚州居民對這些韃靼人進行了殊死的抵抗,然而,不幸的是,在滿人攻勢面前他們最終遭到慘敗。守衛揚州城市的所有部眾,揚州城全部的平民都被清軍屠害。所有的房屋和設施亦被清軍破壞和摧毀。不久,城市血腥惡臭瀰漫,瘟疫流行,城內城外到處是堆積如山腐爛的屍體。

圖為揚州大橋古鎮的老井距今過百年,現保存下來僅有十幾口。

而在1675年的《揚州府志》上記載了揚州十日時的一些情況:一位諸生告訴妻子,吾讀聖人書,當守義死不可苟活,說完讀著《易經》投井自盡;一些書生在孔廟附近殉節;一位舉人喝酒後題詩一首,隨後上吊;一位進士在黃紙上寫了祭奠崇禎詩文後,懸樑自盡;揚州孫氏族人數十名婦女自殺,更多的是夫婦一同自盡。

圖為揚州的四岸公所,建於清朝,當時是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四省鹽物辦公之地。

因為清政府的壓力,關於揚州的府志對這一段並沒有記錄,而直到30年以後的1675年,揚州府志上來出現了一些詳細的資料,可從中窺見1645年後的事情,比如清政府在1655年才修建了孤兒院,此時距離1645年的揚州屠城已經10年了,在1647的揚州少量人參加了科舉,僅有6人考中舉人,這個數據對比以前少的可憐,可想而知那一二十年是揚州冰凍的2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