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社區做法律顧問——律師服務不流於形,應留於心

閔行“我在社區做法律顧問”專欄開始啦~

“一居村一法律顧問”作為一項惠民工程,是本區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依法治理,建設法治社區的重要舉措。今年以來,閔行區持續推動居村法律顧問工作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發展,目前,閔行區已向全區14個街鎮547個居村派駐居村法律顧問,為居村民和居村委提供法律諮詢、人民調解、法律援助、普法宣傳和社區治理意見等五項公益性法律服務。為全面展示閔行區居村法律顧問服務的內容和效果,現推出《閔行“我在社區做法律顧問”》專欄,定期選登一篇居村法律顧問署名文章,以幫助廣大市民進一步瞭解這項公共法律服務政策,進一步提高社會對居村法律顧問工作的知曉率和認同感。

——區司法局基層指導科

第三期

我在社区做法律顾问——律师服务不流于形,应留于心

周可會 律師

畢業於華東政法大學,中共黨員,上海融力天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2012年開始執業至今,主要辦理民商事訴訟案件及企業、銀行非訴訟法律服務等。在過去六年的執業生涯裡累計處理超過200件訴訟案件,其中包含了普通百姓間的“小”案件,如離婚繼承、撫養贍養、交通事故、勞動爭議等等,案件雖小,但均事關個人金錢、自由,乃至社會的公平、公正。

2018年4月,我開始為浦江鎮的三個居村提供法律顧問服務。

在3月份的浦江鎮司法行政會議上,朱群英副鎮長提到居村法律顧問的最基本原則是:要讓群眾真正感受到法律顧問服務的存在。

我也認識到,居村法律服務不能流於形式,敷衍了事,要真正做到提供法律服務。

我在社区做法律顾问——律师服务不流于形,应留于心

居村法律顧問的日常

居村法律服務主要存在三類需求:一是居民的法律諮詢,通常諮詢過後,居民都能理解其諮詢事務的相關法律規定,並做到心中有數;二是居民直接的法律服務需求,通常是希望律師能夠提供法律文書代寫或訴訟代理工作;三是村委會、居委會日常運轉過程中產生的法律問題。

識法得心安

我在社区做法律顾问——律师服务不流于形,应留于心

在永康城一居就碰到一位阿姨,主要就是想諮詢借出去的錢是否能要回來、怎麼要回來。通過了解,我發現這位阿姨主張借款的依據都較為欠缺,於是向她解讀了民間借貸的法律規定,並當場為阿姨起草了一份還款協議,讓阿姨尋找機會找到債務人簽署,從而確保債權合法存在、還款有據可循。

又一位永康城一居的阿姨向我諮詢了法定繼承的相關問題,通過實務方面的解答,告知其公證繼承、訴訟繼承均可以選擇,但花費上稍有區別。居民阿姨瞭解後經家庭內部協商,最終決定委託本律師代為處理法定繼承實務。

守法不亂為

我在社区做法律顾问——律师服务不流于形,应留于心

應邀參加永康城三居的居民議事會,就樓道管理、停車管理等方面發表了相關法律意見,並分析現實中居民部分行為的法律性質和法律後果,從而促進居民在現實生活中要守法而不可亂為:任何行為都有可能產生嚴重的法律後果,不要簡單的認為樓道雜物擺放、高空花盆放置、車輛隨意停靠都只是小事。

知法避焦慮

我在社区做法律顾问——律师服务不流于形,应留于心

有一次在聯民村開展完講座後,一位村民立即上前諮詢道:他的大哥在房屋買賣中因受他人誘導簽署了顯失公平的協議,而買家的江湖氣也讓村民大哥十分困擾。瞭解該事件後,我直接聯繫到該村委會的調解主任,安排雙方談判協商,我也一起參與其中。雖然最終雙方談判不暢,但至少讓村民大哥知道了自己的法律處境,做到心中不虛,避免一直處在焦慮的氛圍中。

我在社区做法律顾问——律师服务不流于形,应留于心

上海融力天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

周可會

我的經驗:

群眾一般不願意主動電話諮詢,而且電話諮詢也並不方便律師瞭解詳情提供解答,所以必須要堅持每月固定時間到崗接待,事後追問。

我在社区做法律顾问——律师服务不流于形,应留于心

紮根在社區法律服務

我在社区做法律顾问——律师服务不流于形,应留于心
我在社区做法律顾问——律师服务不流于形,应留于心

我會堅持把法律服務做好

普通群眾對一些法律行為並沒有法律概念,往往會導致自己處在不利的局面,居村法律顧問的存在,特別是為居村定期開展法律知識講座,可以使居民產生部分法律概念,至少養成發生事情找律師諮詢的習慣。

村委會、居委會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在社會管理中承擔了很多重要的責任,目前居村委會都能做到按照法律規定執行居村管理,但也承受著居民的一些不理解,居村法律顧問的引入可以從第三方專業的角度為居村委會的管理排除部分障礙。

供稿:浦江司法所 基層指導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