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張明婭成功捐獻“生命種子” 給陌生少女重生的希望

鹤壁张明娅成功捐献“生命种子” 给陌生少女重生的希望

張明婭正在捐獻造血幹細胞。(記者 劉倩倩 攝)

【鶴壁新聞網訊-鶴報融媒體記者 劉倩倩 通訊員 王忠法】11月9日上午,在河南省人民醫院血液中心造血幹細胞採集室,鶴壁農商銀行匯金支行員工張明婭完成了造血幹細胞捐獻,這份“生命種子”將為一名遠在福建的12歲女孩兒送去重生的希望。張明婭是我省第700例非血緣關係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在當天下午的河南非血緣關係造血幹細胞捐獻700例交接儀式上,張明婭與另外兩位志願捐獻者受到了表彰。

記者和張明婭的同事一起趕到河南省人民醫院,見證了張明婭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整個過程。

兩個素不相識的人配型成功

這是一種很奇妙的緣分

記者在現場看到,護士將兩個針頭分別插入張明婭兩隻手臂的血管內,血液從右臂導管流出,進入造血幹細胞分離器。針頭扎入血管的那一刻,張明婭的丈夫張輝關切地問:“咋樣?”張明婭笑了。

“沒想到同事們都來了,讓我怪不好意思呢!”躺在病床上的張明婭笑得很燦爛。

2012年,張明婭在鶴壁農商銀行匯金支行附近看到一輛獻血車,車上的工作人員在招募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者。她瞭解了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情況後,便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志願捐獻者中的一員。今年8月份,張明婭接到市紅十字會的通知,她與福建一名12歲患白血病的女孩兒初步配型成功,她當即表示同意捐獻。張明婭說:“能和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匹配成功,這是一種很奇妙的緣分,我一定要救她。”張明婭這句話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張明婭是我省第700例非血緣關係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她的捐獻過程受到省內多家媒體的關注,媒體記者陸續來訪,張明婭的同事便到採集室外守候,記者們採訪結束了,張明婭的同事還守在門外不願離開。

受助者家人的感謝信

捐贈現場,福建協和醫院(患者所在醫院)的志願者來到採集室,帶來了一封感謝信。

“親愛的好心人、親人,我是患者的養父,此刻提筆我百感交集。這個孩子是我2006年在路邊撿到的,我抱她時她竟然對我笑了,是命運將她送到我身邊,但命運又跟我們開了一個玩笑,今年6月她被查出患上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需要儘快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我多方尋找。遺憾的是,孩子的生母已經懷有3個月的身孕,無法進行捐獻,我們只能寄希望於中華骨髓庫。得知您與我女兒配型成功並願意為這個素不相識的孩子捐獻時,我哭了,我女兒有救了……”

聽著志願者讀感謝信,躺在病床上的張明婭淚流滿面:“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福建這位女孩兒和我兒子同歲,她生下來就沒有親生父母的疼愛,我要讓她知道這個社會不會遺棄她……”

捐獻造血幹細胞

像獻血一樣安全、簡單

當天下午,河南非血緣關係造血幹細胞捐獻700例交接儀式在河南省人民醫院眼科樓舉行,省政府、省委宣傳部相關領導到場為張明婭等捐獻者頒發證書並獻花。現場還播放了造血幹細胞捐獻宣傳片,在場人員進一步瞭解了造血幹細胞捐獻的相關事宜。

據瞭解,造血幹細胞是目前治療白血病最有效的手段,可以大大提高白血病的治癒率,有效治療急性放射病、重症再生障礙性貧血、重症免疫缺陷性疾病等。截至2018年10月底,中華骨髓庫擁有入庫志願捐獻者資料240餘萬份,7700餘位志願者成功捐獻了造血幹細胞,挽救了他人的生命。

據河南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文梅英介紹,中華骨髓庫河南省分庫隸屬於河南省紅十字會,經過15年的發展,目前擁有12萬名志願捐獻者,701位志願者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捐獻人數佔中華骨髓庫總捐獻人數的十分之一。和張明婭同一天捐獻的,還有來自鄭州的第699例捐獻者毛先付和來自焦作的第701例捐獻者崔志斌。捐獻造血幹細胞像獻血一樣安全、簡單。

鶴壁農商銀行發出倡議

向張明婭學習

11月11日,記者再次聯繫到張明婭。她說:“世界那麼大,人口那麼多,偏偏我的骨髓能救助一個陌生人,這是一件很奇妙、很有緣分的事情,我願意去做;現在醫學已經實現了從血液中提取造血幹細胞,骨髓移植已經不是以前那樣通過抽取骨髓來實現,大大減輕了捐獻者的痛苦,我可以去做;於我而言,明知道有一雙充滿期待的眼睛在等我,我必須去做!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鶴壁農商銀行行長助理薄濤告訴記者,張明婭平時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是一名業務骨幹,深受同事們的好評。“張明婭是鶴壁市農信社系統捐獻造血幹細胞的第一人,是鶴壁農商銀行所有員工的光榮與驕傲,我們發出倡議,希望所有員工向張明婭學習,學習她無私奉獻的精神,傳遞鶴壁農商銀行員工特有的正能量。”薄濤說。

總值班:靳麗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