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為何會被逼殉葬?

他忙什麼


今天和大家聊聊阿巴亥的事情,這牽扯到政治。

政治,這個東西,借用老馬的一句名言,“自它誕世以來,就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裡都流淌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在中國古代歷史,最大的政治當然就是皇權了。它象玄武門前永遠刷不掉的斑斑血痕,它像馬嵬坡下隨風飄蕩的丈二白綾,它像陳橋驛邊夜燈中炫目的黃旗,它像汴京皇城深宮雪夜裡搖曳的燭影,鏗然的斧聲。

有人為它戴上了枷鎖,有人為它流盡了鮮血,有人為它喪失了人性,還有人為它付出了美好的自由與青春。


阿巴亥,是烏拉那拉氏,烏拉部滿泰貝勒之女。她是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為努爾哈赤生下三個兒子,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十五子豫親王多鐸。她殉葬時年僅36歲。

這事是由以皇太極為首的那群皇親們乾的。

老汗王努爾哈赤起兵以來,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橫掃長城以北,全無敵手。但他在寧遠城下栽了個大跟頭,遇到了個楞頭青小子――袁崇煥。

“炮及黃龍幕”,努爾哈赤在這次戰役中受了傷。

現在有些人認為,努爾哈赤的死與袁崇煥無關,理由是捱了炮怎麼沒死?還能堅持大半年,還能領兵征伐蒙古?

真是半吊子,誰告訴你捱了炮必須馬上就死?難道不能被炮彈濺起的碴子打傷嗎? 那麼,打傷就會死嗎?

那是極有可能的。一丁點鐵渣就完全能要了命。

誰要不信可以做個實驗,找節生了鏽的細鐵絲,把頭頭剪得欲斷非斷的樣子,照自己屁股插進去,斷頭留在裡面,堅持半年不要去醫院。 我保你死得和努爾哈赤的症狀完全一樣,生癰,泡溫泉都救不了你,死的時候連話都不能說,字也不能寫。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阿巴亥殉葬,這就是這次皇權之爭的結果。


關於皇太極繼承汗位,有很多種說法: 先王遺命說,篡權奪位說,推舉讓位說,眾方協商說。 咱們來諸個分析,

一、先王遺命

這個說法的主要依據是朝鮮史籍《魯庵文集》中的記載:

朝鮮《李朝仁祖大王》也有這樣的記載:

這個說法是否靠譜呢?我認為,完全不靠譜。

1.《清實錄》中,稱努爾哈赤: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努爾哈赤以前早有明訓,死前就沒有再重複了。 問題是,這個“明訓”指的是什麼?是傳位給皇太極嗎?肯定不是。如果提到傳位給皇太極,那皇太極完全可以把“明訓”拿出來給大家看嘛。史書上也能光明正大地寫出明訓的內容來。 然而並沒有。

2.諸王“以帝遺言告後”,讓阿巴亥殉葬。

如果努爾哈赤真的有讓阿巴亥殉葬的遺言,那努爾哈赤又有什麼理由不明確指定自己的繼承人呢? 結論:努爾哈赤根本沒有留下什麼遺言,遺命繼位說不靠譜。

二、篡權奪位

這種說法是認為,皇太極是從其幼弟多爾袞手中篡奪了汗位。 理由是: 清人蔣良騏《東華錄》順治八年二月己亥詔內載,多爾袞曾經聲稱



這就是暗示皇太極的汗位是篡奪的。 朝鮮李肯翊編撰的《燃藜室記述》卷二十七引《春波堂日月錄》記述:



這個說法是否靠譜呢?更不靠譜。

1.努爾哈赤死前,正是明清雙方激烈交戰的時候,當時的蒙古也判不安定。在這樣緊要的形勢下,傳位於年僅八歲的多爾袞,那太荒唐了。還要代善攝政,這麼幹,那不是明顯地要引起內亂嗎? 我認為,這個說法,恰恰可以反映出,努爾哈赤死後,阿巴亥參與了奪位的鬥爭,這符合她的策劃。

2.後來,皇太極死後,諸人爭儲,多鐸自稱“當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多爾袞回應“豪格亦有名。”

多爾袞與多鐸的這番對話,至少說明,努爾哈赤傳位多爾袞的傳言沒有任何道理,連多鐸都認為,自己更有資格。

那麼,所謂的“太祖遺詔”指的是什麼?為什麼多鐸能名在其中呢?

其實說的是這個:

這就是所謂的明訓。 當時,努爾哈赤因代善有大過,廢除了他的執政地位,宣佈八家列名:



我們發現,努爾哈赤宣佈八家的名單上面卻有九個人的名字。八歲的多爾袞排在了六歲的多鐸之後。

所以我認為,原本的八個和碩額真中並沒有多爾袞,這是他後來當權以後補添上去的,所以才排在多鐸之後。當然,也有可能是努爾哈赤把多爾袞和多鐸兩人合視為一。

3.如果努爾哈赤真的傳位於多爾袞,那其母親阿巴亥必然拿出遺詔來,也根本不可能殉葬。 結論:努爾哈赤也並未傳位給多爾袞。

三、推舉讓位

這種說法認為是眾人推舉,而代善高風亮節,把汗位讓給了皇太極。 主要依據是《魯庵文集》中的記載:

代善表示,按努爾哈赤遺願,當立皇太極為汗。而皇太極則極力推辭,認為代善才應該繼位,並“相讓走避”。而諸王大臣們連續多日,又請代善,又找皇太極,“號呼奔走於兩間者再三,凡三日”,最後還是代善使人“群擁”皇太極即位。

真是扯淡得厲害,如果真的這麼兄友弟恭,溫情脈脈,還用得著阿巴亥殉葬?給誰也難以置信。 當年代善被努爾哈赤屢屢批判,就少不了皇太極從中作梗的原則,到現在還能謙讓?

結論: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四、諸方協商

這種觀點認為,皇太極繼承汗位是由諸貝勒推舉產生。

理由:太祖努爾哈赤生前並未指定繼承人,而是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為汗者須請貝勒推舉產生。 當時諸貝勒中,皇太極的實力是最強的,努爾哈赤死後,代善的長子曾經勸說代善:



代善表示同意。

次日,在諸貝勒大臣聚於朝時,代善提議舉皇太極為汗,諸位貝勒“皆喜曰善。議遂定,乃合詞請上即位”。

我認為,這是最接近事實真相的,皇太極繼位,是各方政治勢力協調商議的結果。

但是,實際過程卻並沒有那麼溫暖,而是各方勢力經過鬥爭後妥協而成。

分析一下努爾哈赤死後,當時的各方勢力就能明白了。

多爾袞和阿濟格、多鐸同為一母所生,生母為阿巴亥。此兄弟三人,各掌八旗中的一旗兵力。

阿巴亥一方的實力:

阿巴亥的大兒子阿濟格,掌握鑲紅旗。 🇵🇪

阿巴亥的二兒子多爾袞,掌握正白旗。 🇨🇾

阿巴亥的三兒子多鐸,掌握鑲白旗。 🇵🇫

另外五旗人馬的實力:

大貝勒代善,掌握正紅旗🇲🇪

二貝勒阿敏,掌握鑲藍旗🇳🇮

三貝勒莽古爾泰,掌握正藍旗🇫🇲

四貝勒皇太極,掌握正黃與鑲黃兩旗。🇻🇦🇺🇦

通過各方勢力的力量對比,我們可以發現,這其中,阿巴亥的勢力是最強大的,如果單獨對付其它任何一方,都是佔有絕對優勢的。

而此時,如果有另外一方勢力加入了阿巴亥陣營,那麼就能碾壓各方。

而其它勢力中,最強的則是皇太極,而皇太極想對抗阿巴亥,則必須要聯合其它至少兩個旗的勢力。

而其它各方如果想要壓倒阿巴亥,必須全部聯合在一起,才能夠佔據絕對優勢。

目前的形勢下,代善的立場最為關鍵,由於他已經被努爾哈赤廢去了繼承權,他不可能繼位,但他倒向了哪一方,哪一方就將獲得優勢。

阿巴亥有個致命的弱點:三個兒子都年幼。

所以,阿巴亥首先向代善拋去了橄欖枝,自己的兒子繼承汗位,而代善做攝政王,這樣,就對其他勢力形成優勢。

但是,代善必須要首先考慮自己的利益,這個攝政王可沒有那麼好當。

代善爭汗位已經是不可能的,那核他將成為眾矢之的,成功的可能性太小。

如果代善倒向了阿巴亥,其他兄弟們就定然與他翻臉,其他兄弟都已年長,聯起手來,他討不了好。

如果代善倒向皇太極,合力就完全能夠對抗阿巴亥了。如果再有一個兄弟加入,將立於不敗之地。而且,只要他投向皇太極,其他兄弟就有充分的理由加入他們的陣營。

所以,代善最終倒向了皇太極,並且四大貝勒密議之後,逼死了阿巴亥,完全掌握了權力。

從後繼的一些事情上,我們也能看出一些端鬩:

皇太極繼位之初,同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按月分值”政務。 這也從側面證明,他們在爭位的過程中,利益是經過商議分配的。


最後,咱們來複盤一下整個事件的過程:

努爾哈赤死後,並未指定繼承人,而大妃阿巴亥認為機會來了,想將自己的兒子推上汗位,但她的三個兒子都很年幼,於是,她就去拉攏代善,希望得到代善的支持,能聯手獲得相對其他勢力的優勢,條件是代善做攝政王。但代善認為,其他勢力聯手,他並沒有優勢,而這個攝政王毫無意義。況且,即便他當了攝政王,當多爾袞長大以後,也必視其為眼中釘,除之而後快。 而在雙方勢力的爭取下,代善選擇站在了皇太極一邊,這樣就對阿巴亥形成了碾壓之勢。

為了防止阿巴亥操縱她的三個兒子,眾人經過商議,假借努爾哈赤遺詔,逼阿巴亥自盡。條件是保住她的孩子們。

也就是說,皇太極的汗位並非努爾哈赤指定繼承,也不是代善相讓,更不是奪自多爾袞,而是由於眾貝勒和大臣們的商議的結果。
而阿巴亥,這個年輕美麗的母親,為了自己的兒子,參與到了這場政治鬥爭中去,她一招錯誤,滿盤皆輸。為了保住兒子們的前途和生命,不得不選擇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