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耕”是一種怎樣的農具?

季我努學社


代耕其實就是古代發明的一種耕種方式

,借用槓桿省力原理創造的一種農具,需兩人拉一人耕,在奴隸社會,奴隸如同牛馬可能盛行過,但這不符合人性,更不符合促進生產力發展,所以代耕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被遺忘。

中國的農耕文化幾千年,其實主要是牛耕文化,只有到了現代史,機車的發明,從北方到南方農機逐漸替代牛耕。但在精耕細作的南方,牛耕其實是很難被取代。

或許當年的中國古代重視農耕技術發展,重金投入研究,代耕將會得到不斷改善,解放更多的人出來從事其它行業,工業革命將是在中國發生而不是英國,中國將一直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不會有八國聯軍侵入,也不會有小日本的三光政策,更不會有今日美國的一家獨大。

從代耕的命運告訴我們,創新發明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我們要抓住機遇,牢記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重託,努力工作,早日實現中國夢!


黃平楊再德


丁文靜,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代耕”即“代耕架”,又稱“耕架代牛”、“人力耕架”。顧名思義,是一種依靠人力牽引取代畜力牽引的耕地機械。

“代耕架”最早出現於唐代。唐人王方翼“造人耕之法,施關鍵,使人推之,省力而功倍”。不過“代耕架”得到較大的發展是在明代。李衍與歐陽必進都曾對“代耕架”進行過改造。最終,明代的一位奇人固定了“代耕架”的樣式。

據史書載,這個人“思傳所載化人奇膿、欲現、指南及諸葛氏木牛、流馬、更枕、石陣、連弩諸奇制,每欲臆仿而成之”,此人便是明代著名的科學家、機械學家——王徵。

王徵《代耕圖說》書影

王徵在《代耕圖說》中寫道:“先為兩轆轤架,如a。兩轆轤系兩長索,貫犁其中,如e。兩人遞轉轆轤之索,一人扶犁往來,自可耕也。”用一根長索將兩個轆轤連接在一起,兩人分別站於轆轤兩側,一人於其後持犁保持犁前進的方向。轆轤兩頭安裝十字交叉的橛木,兩人通過手扳橛木,使得“代耕架”帶動著犁向前進。手扳橛木,轆轤滾動代替純粹的人力拉犁,如此便達到了節省體力的目的。同時三角形的人字架有利於保持架子的穩定性。三人合作,輪流協作,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可謂先得我心之同然矣”即是王徵對“代耕架”的肯定。清末傅增湘稱讚“代耕架”道:“咸豐亂後,浙省無牛,以此代耕,人鹹稱便”。

代耕架(出自王徵《新制諸器圖說》)

《代耕圖說》中的一幅插圖生動、形象地為我們再現了當時三人協作,合力使用“代耕架”的場景。

代耕之圖(出自王徵《代耕圖說》)

當然,居於現代發達農業社會中的我們,在看待“代耕架”的時候,或許會覺得這種通過槓桿原理進行耕地的機械,仍然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但是在當時畜力不足的情況下,“代耕架”確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農業用具上的一大進步。不過“代耕架”終因其製作成本高,且用途單一,而沒有得到大面積的推廣。

參考文獻:

《舊唐書·王方翼列傳》。

柏堃輯:《王端節公遺集》卷三《兩理略序》。

王徵:《王徵全集》。

傅增湘:《農學篡要》。

個人簡介:丁文靜,東北師範大學歷史學在讀碩士,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著有《清東陵》一書。她痴迷於歷史領域的學習探索,喜歡讀書、寫作、攝影等。相信未來在那裡,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精彩人生。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