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殺韃子”是怎麼一回事?

起航161896440


據史學界考證,元朝統治者將所轄臣民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為蒙古人,即元代的國族;第二等為色目人,大多是西域一帶的少數民族;第三等是漢人,也就是淮河以北原金國統治區域的百姓,高麗人也屬於這個等級;第四等南人地位最低,是南宋統治區域內的百姓,大體上位於今天的江浙、安徽、兩湖、江西、福建以及河南南部等地。

蒙古族

元代的四等人等級分明,蒙古人殺死漢人或者南人,只需杖刑五十七下,賠償安葬費即可,而漢人或南人殺死蒙古人則必須判死刑;蒙古人還不允許漢人、南人持有武器甚至鐵器,凡是有馬的漢人都要關進監牢;蒙古人毆打漢人或者南人,漢人南人不得還手。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蒙古人的暴政引起了廣大百姓的反抗,當時民間苦於元朝統治者防伺甚嚴,於是便在月餅裡藏上“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紙條,相約起義。韃子是中原百姓對元朝統治者及其手下的蔑稱,後來元朝被農民起義軍推翻,“八月十五殺韃子”這一說法也就流傳下來,有的地方甚至還編成了小曲和地方戲。

數百年後的清朝末年,“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說法又重現江湖。當時席捲川、粵、兩湖的保路風潮和抗糧抗捐等民變,都預示著清王朝已瀕臨垮臺的邊緣。1911年7月下旬,革命黨人在武漢三鎮醞釀武裝起義,漢口《大江報》發表時評猛烈抨擊朝廷;至9月期間,“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古老傳說傳遍了武漢三鎮,人們滿懷期待,統治者驚恐萬分。當時武漢的大街小巷,軍警、鷹犬密佈,一時間武漢一帶陰霾蔽日,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不久,武昌起義爆發,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








    民國年間那些事


    給大家說幾個關鍵詞吧:

    初夜權:蒙古人分派韃子進入漢人家裡,每十家供養一個家韃子,五家公用一把菜刀,防備漢人造反,並且新婚夫婦在成親當晚,新娘要送到家韃子那裡。所以元朝都有摔頭胎的習俗。

    紅巾軍:韓山童、劉子通起義之後,率領紅巾軍一路北上,連續與蒙元軍隊作戰,最後打到遼東半島,全軍覆沒。

    王保保:王保保及手下的蒙元軍隊對山東、河北等地的漢人進行了血洗,幾乎全部殺絕,造成明初各地田地荒蕪,從山西移民至中原地區,充實土地人口。

    歷史不是演義,不是戲說,每一筆都是蘸著血寫成的。


    吉參坊參茸特產


    韃子之的是北方的少數民族,比如蒙古族、滿族等。

    那麼“八月十五殺韃子”是怎麼回事呢?這是漢族人民用自己的傳統文化加上自己的智慧對元韃子的誅殺行為,在元朝末期,民不聊生,百姓都揭竿而起,可是如果不能統一起義的時間,很可能就會被元韃子逐個擊破,所以朱元璋為了給大家傳遞消息,採用了料事如神的劉伯溫的計策,在八月十五之前不斷的製作月餅,免費送給大家,月餅餡裡面寫著“八月十五子時誅殺韃子”,所以到了這一天夜晚,他們一舉成功,後來為了紀念這件事,家家戶戶都有吃月餅的習慣,八月十五殺韃子也是因此而來的。

    其實具體的事情經過比這個更精彩,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智慧以及對韃子的仇恨之深。

    潁州劉福通及各地老百姓紛紛揭竿起義,元朝官員個個膽戰心驚,所以派兵鎮壓,還派元韃子到達每家每戶,看守他們的行動,為此百姓們都是苦不堪言,連切菜用的刀都被沒收,用的時候向元韃子要,用完再還給他們。除此之外,要是家裡有漂亮的女兒或者媳婦就更加危險了,元韃子讓漢人買門檻子,意思就是你買了這個,我們就不進你媳婦和女兒的房間,但是隻有富貴人家買得起,其他普通家庭根本買不起,只能任由他們宰割。

    最嚴重的是言論還不自由,如果遇上幾個玩得好的,一起說笑,大多會被舉報成是謀反的,為此丟了性命,所以這段時間,百姓的生活還不如家禽來的自在,後來很多人冒著生命危險去投靠朱元璋,朱元璋也知道大家都想著起義,可是在這個沒有手機通訊的年代,如果不能同時起義,定會遭到元韃子的屠殺。軍師劉伯溫嘴角微笑說:“元韃子在每家每戶也就一個人,如果大家能在同一時間動手,別說一個,兩個三個都能殺盡。”朱元璋說:“話雖如此,可是這麼多人,我們怎麼通知?還沒等你通知完,就被元韃子殺死了。”劉伯溫:“我早有計謀,我們讓人制作大批月餅,然後分發到商店、地攤以及供奉的寺廟就可以了。”

    八月十四、五這兩天,元韃子看見到處有人買月餅,就問這是什麼?老百姓說這是月餅,八月十五拜月的供品,你們不買我可以送給你吃,韃子哪會吃這些,他們便解除戒心,到了中秋節當晚,韃子也和漢人家裡一起飲酒,大家在吃月餅的時候,發現裡面有紙條,裡面寫著“請今夜子時殺死你家的韃子兵。”韃子看見後急忙問:“這是什麼?”百姓說:“這是餅芯子、祝你全家團圓、月娘娘保你平安之類的。”韃子信以為真,還嘀咕就你們漢人名堂多。

    到了子時,家家戶戶都把自己家裡的韃子殺死了,隨後一同起義,推翻了元朝。

    所以這個事情一直被流傳至今,有的地方吃月餅的時候還向晚輩說這些故事。


    羽評郡主


    首先,這只是個民間傳說,是段子。

    按照傳說,元朝的時候,蒙古人統治著漢人。他們把人分成四個等級,蒙古人第一等,原來南宋的漢人就是第四等。

    蒙古人在每個村子都派了一個蒙古兵當里長,百姓就稱呼他家韃子。總之,蒙古兵非常尊貴,要由漢人供養著。而且,他們脾氣暴躁,對漢人動不動就是一頓打罵。

    而且,蒙古人怕漢人造反,每十家漢人才有一把菜刀和剪子,要用的時候就去蒙古人家裡借,用完了再還回去。還傳說漢人家的姑娘出嫁,要先陪蒙古人睡三天,所以結婚之後,漢人會把生下來的第一胎摔死。

    各種各樣的傳言吧,

    蒙古人統治極端殘忍,漢人忍無可忍了,就開始造反了。這裡面最有名的,那就是陳友諒、朱元璋了。

    朱元璋造反的時候,軍師劉伯溫就出主意了:天下人都對蒙古人恨之入骨,如果能大家一起動手,一定能把韃子殺光!

    於是,朱元璋下令在八月十五這天動手,還把殺韃子的紙條放在了月餅了。中秋節的前幾天,商店裡開始賣月餅,家裡窮的,商店還會免費送月餅。韃子不懂,就問這是什麼。漢人就告訴他們,這是月餅,中秋那天拜月用的。於是,韃子就放鬆了警惕。

    等到中秋節這天晚上,韃子也跟著吃喝湊熱鬧,老百姓掰開月餅,看到裡面的字條,於是群起攻擊韃子!殺了韃子之後,老百姓就敲鑼打鼓慶祝了。

    以上內容僅僅是傳說,而且,元末明初的正史、野史、筆記小說,都完全沒有相關的記載。真正流傳開來,是在晚清的時候。

    那時候清廷腐朽無能,老百姓也是飽受欺壓。一些民間反清團體就湧現出來,而且勢力越來越大。

    (義和團)

    八月十五殺韃子這個傳說是誰先創造出來的,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但是在清末的那段時間,這個傳言被很多團體所利用,白蓮教用過,義和團也曾經用過。

    不管這些反清團體最終結果如何,這個“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算是徹底在老百姓之中紮根了。

    總之,這個“韃子”,後來也並不是特指當年的蒙古人了,而成了泛指一切侵略壓迫漢人的外族人,這句口號也成了反抗壓迫的象徵。


    七追風


    今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中秋節,我就在此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順便祝大家,中秋節快樂。在大家的印象中,八月十五就是吃月餅,賞月亮的,怎麼和殺韃子有所聯繫了呢?你們且聽我道來,這個說法呢,和元末明初的一段歷史有很大的關係。

    故事講述的是,元朝末年的時候,在中秋月圓,家人團圓的時候,朱元璋的麾下軍師劉伯溫,通過月餅向起義軍和廣大農民發出殺韃子的信息信號,韃子呢,也就是蒙古軍。由於蒙古族對於麵食的食物不感冒,也不精通漢語,所以,劉伯溫的這一個方法,避免了很多麻煩,最後,起義成功。為了紀念這個事件,每年的中秋節,家家戶戶都有了吃月餅的習俗。在北方地區。這個說法可能傳播的更廣。

    故事就是這樣,說來也巧,我現在就在朱元璋的家鄉,鳳陽,我也去過劉伯溫的私家莊園,蘇州定園。這個故事呢,也是我剛剛翻閱看到的,千絲萬縷的聯繫啊。

    大家中秋快樂


    小幸福的萌萌雷


    估計有不少不知“韃子”是為什麼意思的。這不見外,正常。這樣的詞,嘖嘖,韃子多少是有些蔑稱的,與鬼子一般無二,是的,鬼子,小鬼子,日本鬼子,這個大家定不陌生的。韃子何謂?

    當年,民國時孫中山有個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個驅除韃虜是什麼意思?就是指推翻腐朽的清朝專制統治,清朝是滿族建立的政權,這裡韃虜好像更多就是指滿族了。但不全是,“韃虜”當是一個代稱了,指的是歷史上漢人對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的蔑稱。當然,這裡首先要明確,這都是當是歷史環境的需要,不這樣不足以激民憤,不利於團結反壓迫反侵略。驅除韃虜與驅除小鬼子,驅除侵略者一樣是民族救亡運動時的需要,民國後就放棄該口號轉為“五族共和”了,當今這種稱呼是不恰當的,畢竟,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敵視蔑視少數民族,有違憲法中的民族團結精神,所以這個詞在解放之後就禁止使用,並有相關頒佈《政務院關於處理帶有歧視或侮辱少數民族性質的稱謂、地名、碑碣、匾聯的指示》。那麼問題中的“韃子”與“韃虜”都是一個性質的,可見,提問題者也真有些刁鑽呀,呵呵,首先,俺在此聲明瞭,俺於此處並無半點蔑視歧視之意喔,

    至於

    ,八月十五殺韃子,據說,其實就是一句暗號。無風不起浪,歷史上應當有這麼一樣類似事情的,不過,後來漸漸流傳著流傳著故事就多了,又是朱元璋、又是劉伯溫、又是義和團的等等,但無外乎都是一個意思,就是藉著中秋月圓,發月餅送月餅之機,把月餅中夾帶紙條,上面一句話“八月十五殺韃子”,依此來聯合行動鬥爭反抗壓迫,也應該確實收到了不小戰績的,是以,這麼有創意,有智慧的策略,後來,漸漸傳為了佳話......越傳故事越豐富......


    再升一級




    元朝末年,天下百姓不堪忍受元朝暴政,紛紛揭竿起義。為了鞏固統治,朝廷做了兩手措施,一方面殘酷鎮壓農民起義軍,另一方面派人到各家各戶蹲點,嚴密控制和監視老百姓的一舉一動。

    當時,老百姓稱這些蹲點的蒙古人為“家韃子”,家韃子成了百姓身上的附骨之殂,他們飛揚跋扈,貪得無厭,不僅白吃白喝,還對老百姓輕則罵重則打,家家戶戶敢怒不敢言。這些窮兇極惡的家韃子將所有鐵製器具沒收,就連家裡做飯用的菜刀都要由他們保管,用時去領,用後即還。

    如果家裡有大姑娘小媳婦啥的,還要向他們繳納高昂的門檻費,如果不交,這些家韃子可以隨意出入,很多女子遭到他們強姦玷汙。而且門檻費沒有固定的價格,一切由家韃子說了算,他們想收多少就是多少,家境好一點還能勉強應付,家境不好的那就遭殃了。你要是敢惹他,他就誣告你謀反,搞不好小命不保,家家戶戶只能把這些家韃子當作祖宗一般供著,對他們恨之入骨,卻又無可奈何。



    水深火熱的日子不是一天兩天,而是長年累月遙遙無期,所以一些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偷跑出去跟著朱元璋造反了。由於家韃子布控嚴密,逃出來的人畢竟有限,這令正在招兵買馬的朱元璋頭疼不已,兵力有限,打不過元軍,怎麼辦?

    滿腹韜略的劉伯溫向朱元璋獻上了錦囊妙計——中秋臨近,商店地攤到處都是賣月餅的,若是窮苦人家買不起的,便有人免費贈送。家韃子不懂,也不知道這圓餅子是幹什麼用的,百姓便告訴他這是月餅,是中秋節的供品,家韃子消除了戒心,便不再盤問了。

    中秋之夜,家家戶戶拿出月餅瓜果賞月飲酒,家韃子們也來湊熱鬧,個個喝的酩酊大醉,百姓將月餅掰開分而食之,每個月餅中間都有一張小紙條,上寫:今夜子時殺死你家的韃子兵。家韃子不懂漢文,好奇的問紙條是什麼?有的說是餅芯子,有的說是保佑你平安的,反正答案五花八門,把家韃子們哄的一愣一愣的。



    子時一到,家韃子個個醉的跟死豬一樣,大家按照紙條的指示一齊動手,送這些惡魔般的家韃子們見了閻王。這是一個歡騰的夜晚,各家完成了殺敵任務,都走出家門,互相打聽:“你家的韃子殺死了嗎?”“殺死了 ! ”“你家的呢?”“那還用說,早嗚呼了 ! ”於是人們敲鑼打鼓,噼噼啦啦的點放起鞭炮。

    這就是“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它充分的告訴了我們一個千古真理,哪裡有壓迫,哪裡必有反抗。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碼字不易,請關注我。


    西嶽頑石


    八月十五殺“韃子”是怎麼一回事?我小時候就常聽老人們講述,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說的是在元朝的時候,蒙古人統治著漢人,在每一個村莊都有一個蒙古人的首領,老百性稱這些人叫,“韃子”,韃子對漢人的統治非常殘忍,漢人敢怒不敢言,忍無可忍,人們對韃子的所作所為,看在眼裡,恨在心裡,人們相互之間走村串戶,互相轉告,八月十五殺韃子消息,寫在紙條上利用八月十五晚上各自都走村串戶借用送月餅之機,相互通知百性行動起來,把韃子殺掉,這是漢人推翻蒙古人統治的一項策略。


    志同道合179276449


    “八月十五殺韃子”這個段子是從元朝時期就有的,到了晚清才真正流傳開來。

    在元朝時期,民間流傳的一種傳說,在正史、野史中都沒有明確記載。那時候的“韃子”還是專指蒙古軍,因為蒙古人長期壓制漢人,將漢人視為最低等的奴隸,還動不動就對漢人拳打腳踢,所以老百姓對他們怨恨極深,稱他們為“韃子”。蒙古人的極端暴力統治,以及種種惡行,令漢人實在忍無可忍,最先起義、並起義成功的就是朱元璋、陳友諒。

    劉伯溫向朱元璋獻策,集結眾人之力合夥消滅韃子,於是他們決定在正月十五動手。朱元璋命人將起義的紙條放入月餅中,或賣或贈,保證家家都有塞了紙條的月餅,並以“中秋拜月”的幌子瞞過了蒙古人的眼睛。到了八月十五當晚,人們聚集在一起慶祝節日吃月餅的時候,看到了裡面的紙條,於是群起而攻之,殺光了韃子。從此,“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段子就誕生了,但具體是誰創造的這句話已經無從考證了。

    到了晚清,義和團、白蓮教等民間反清團體也紛紛用起這個“口號”,這個時候的“韃子”已不專指蒙古人了,而是指所有迫害漢人的外族人,這個“口號”也成了反抗壓迫的座右銘。


    老照片


    三十多位答主只有@七追風、@風過沙沉、@趙汗青永遠康復三位答主指出八月十五殺韃子只是一個民間段子,清末人瞎編的,其餘諸位依舊是以訛傳訛繼續傳播段子,真是造謠的張張嘴,闢謠的跑斷腿,而造謠的謠言比闢謠的史實更有市場,真是令人無奈。



    元朝只是中國歷史上存在過的一個朝代而已,也是首個大一統的少族政權,他和任何一個朝代一樣,都有優點和黑點。

    但是,關於元朝的各種謠言例如什麼初夜權、摔頭胎、十戶一把菜刀、八月十五殺韃子、漢人不許起名字等等等是盛傳不衰。以前某在問答答過初夜權和摔頭胎,今天就說說這個所謂八月十五殺韃子是怎麼回事。

    這個說法和初夜權之流一樣,最早出自《燼餘錄》,這本書據說是宋朝遺民徐大焯所作,在清末民初冒出來的,關於元代諸多黑料均來自此書,在這本書出現之前從不見有同類描寫的書籍。更詭異的是,這本書據說是在南宋末年成書,卻在光緒年間才面世,中間跨越元明清三個朝代七百年,是不是很詭異?



    其實這本書所描寫的東西根本禁不起考證,可謂漏洞百出滿紙荒誕,所以被人懷疑是清末革命黨所編寫,目的自然就是宣揚大漢族主義,歧視滿蒙貴族,隨著清朝的滅亡,這本書的內容也隨之盛傳開來,被時人以訛傳訛,直到百年後,還在繼續傳播。

    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故事有很多版本,傳播的過程中不停的被添油加料的,當然各地版本都不同。

    不管哪種版本大致意思就是說:元末江淮的老百姓忍受不了蒙古統治者的暴政,秘密商議在月餅餡中夾藏中秋起義的通知。到了八月十五中秋佳節之夜,家家戶戶掰開月餅看見紙條,便一起拿起兵器殺害身邊的蒙古人,由此推翻了元朝,恢復了漢人的統治。



    流傳下來的不論是哪個版本,都說這個事件是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策劃的,從清末到民國,在強烈的反滿情緒影響下,這個起義故事很受歡迎,並被人信以為真,每到中秋就大張其事,傳播了一代又一代。

    某先把江淮反元群雄起事時間挨個列一下,明白人一看就知道這個民間故事的真偽:

    至正八年【1348】十一月,方國珍在浙江台州起事,聚眾海上。

    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白蓮教韓山童劉福通在安徽潁上舉事,韓山童被捕殺,劉福通以紅巾為號,陷穎州,八月,紅巾彭瑩玉、徐壽輝、鄒普勝等在湖北蘄州起事,十一月

    佔領蘄水,徐壽輝稱帝,國號天完,建元治平。

    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定遠郭子興據濠州起兵,閏三月,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從軍。



    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張士誠攻下江西泰州,稱郕王,國號大周,建元天祐,同年

    十二月,朱元璋單幹,在滁州起兵。

    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劉福通迎接韓山童兒子韓林兒在亳州建立大宋,建元龍鳳。至正十六年【1356】六月,朱元璋出任韓宋政權的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



    至正十九年【1359】九月,朱元璋攻陷處州後,劉伯溫才開始被他賞識,參與軍事策劃

    。同年底,徐壽輝部將陳友諒據江州為都,自稱漢王,次年【1360】弒其主,建國大漢,年號大義。

    至正二十一年【1361】七月,徐壽輝舊部明玉珍在重慶稱隴蜀王,二十三年【1363】建立大夏政權,年號天統。



    從群雄起義時間可見,兩淮民眾抗元,沒有一個是以月餅藏字條傳遞消息在中秋夜或者大除夕同時起事殺韃子的。有一個八月也沒朱元璋和劉伯溫什麼事。朱元璋是至正十三年閏三月投奔郭子興,次年十二月單飛。而劉伯溫來到朱元璋身邊時起義軍都已經轟轟烈烈群雄爭霸了,哪裡用得著劉伯溫來策劃起義啊!



    所以,八月十五殺韃子這個民間故事純屬子虛烏有,當故事聽聽也罷,真相信就太傻了。

    試想,如果元朝末年家家戶戶都能吃到月餅,人人都識字能看紙條,這不反而說明元朝統治的也不差嗎?我大天朝建國多少年才提高民間識字率的啊!過節有月餅吃,識字率又高,大家還反個啥子呢?



    再說中秋節,我國可不是元末才開始過中秋的,更不是元末明初才開始吃月餅的。

    早在秦始皇時期就有拜月活動,漢武帝還建俯月臺賞月,到了魏晉時期,八月十五祭月拜月已經成為風俗,關於詠月的詩篇頻出不斷。



    大唐皇帝最愛中秋賞月,並在中秋夜吃餅,當然,那時候還沒月餅之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定情盟約就是在中秋夜發生的,在唐朝時期,中秋賞月的習俗都傳播到新羅去了。



    宋朝時期,中秋節這個詞正式上線,還有各種中秋應景的食品糕餅等,其中就有月餅,《東京夢華錄》及《武林舊事》等書都有記載,賞月吃餅已經成為習俗,並盛行民間,當時的糕餅已經有荷葉、牡丹花、芙蓉等各種花樣。



    元朝皇帝也過中秋,陶宗儀《元氏掖庭記》記載:元武宗海山在某年中秋節在宮中舉行的趴體活動,

    誰說蒙古人不過中秋,胡扯八道。

    到了明清,中秋節就成了大節日,有關中秋的詩詞不勝枚舉,中秋佳節吃月餅賞月,拜月祭月,都是很應景的賞心悅事。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

    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咱們史料說話,謝絕以訛傳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