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新作為致敬40年」唐山:英雄城市再出發

——唐山以“三個努力建成”引領產業轉型城市轉型

「燕趙新作為致敬40年」唐山:英雄城市再出發
「燕趙新作為致敬40年」唐山:英雄城市再出發

中車唐車公司組裝車間裡,復興號動車組如“金鳳凰”振翅待飛。(資料片) 唐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記者 湯潤清

唐山,又稱“鳳凰城”。最初因境內有傳說中“鳳銜而至”的鳳凰山而得名;後更因在震驚中外的大地震後浴火重生而成為英雄之城。

40年來,唐山因工而立,因鋼而強,經濟快速崛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唐山朝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努力建成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窗口城市、環渤海地區新型工業化基地、首都經濟圈重要支點”的目標,以產業轉型推動城市轉型,使這座英雄城市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不惑之年的新唐山,也是改革開放的‘同齡人’。”正如省委常委、唐山市委書記王浩所言,唐山從大地震廢墟上的崛起之路,就是改革開放之路;唐山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最根本的政治遵循和目標就是“三個努力建成”。

不破不立,變產業之“憂”為產業之“優”

2018年是唐山開埠140週年。翻開唐山的歷史檔案,每一頁都書寫著榮耀:這裡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新中國成立後,作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唐山更是為共和國建設發展“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1976年大地震後,這座英雄的城市僅用一年即全面恢復生產;到2000年,鋼鐵、能源、化工等產業已躍居全國領先地位。

因工而建,因工而興。煤炭、鋼鐵等傳統產業在支撐起唐山經濟“半壁江山”同時,資源枯竭、產業偏重、結構單一、環境汙染等問題也日益困擾著這座百年工業重鎮,特別是到了本世紀頭十年,受經濟大環境影響,唐山作為資源型城市在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矛盾開始集中顯現,“一鋼獨大”的產業結構和“霧霾圍城”的環境困局已經成為唐山不能承受之重。

2010年7月17日至18日,習近平到唐山視察,作出了“努力把唐山建成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窗口城市、環渤海地區新型工業化基地、首都經濟圈重要支點”的重要指示。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視察唐山並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唐山按照“三個努力建成”目標,再接再厲、不懈努力,全面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爭取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列,使這座英雄城市再創輝煌。

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唐山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

轉型初期,曾出現一種聲音:“作為重化工業城市,結構偏重是產業基礎造成的,受自然資源和人才技術等條件限制,我們不應該、也不可能都轉到輕工業上去。”甚至有一種更直白的說法——不轉等“死”,轉了找“死”。

面對這些聲音,唐山市以“三個努力建成”為統領,有針對性地分析解決問題,設定轉型方向,認識到所謂轉型升級,就是既要破除“一鋼獨大”單一產業結構,又要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產品的層次,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英諾特(唐山)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是目前我省唯一一個集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三類體外診斷試劑(含檢測儀器)高新生物技術企業。而誰能想到,它的前身就是一家鋼鐵企業。

就在那個鋼鐵最紅火的年代,總經理葉金保出人意料地熄滅了自家鋼爐的窯火,轉產從事生物製藥行業。

“那時候的鋼廠,窯爐一開就像是印鈔票一樣。”葉金保對鋼鐵行業有著特殊的感情,1999年,他建起遷安第一家民營鋼鐵企業。形勢一片大好時,他卻決意轉型,理由簡單而又樸實:“鋼廠越開越多,環保越查越嚴,早轉型早受益。”

津西鋼鐵集團也是唐山市創立最早的鋼鐵企業之一。十年前,我省大部分鋼企還主要生產板帶類和粗鋼等普通產品時,津西鋼鐵就大膽轉向H型鋼這一“綠色鋼材”,走上了產品高端化、市場差異化的生產經營的道路。今年10月29日,津西集團簽約北京賽博思建築設計有限公司,以60%的比例控股這家國內知名的鋼結構設計企業,津西集團由此成為國內唯一一傢俱備鋼結構全產業鏈的鋼鐵企業。

變產業之“憂”為產業之“優”,英諾特和津西鋼鐵的成功轉型,正是唐山以思想解放促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

“如今,河鋼唐鋼公司的高強汽車板、首鋼遷鋼公司的取向硅鋼等,都是去產能後鋼企延伸產業鏈開發的新產品。”唐山市發改委產業處負責人算了一筆賬:“以取向硅鋼為例,市場價一噸利潤5000元左右,是普通鋼材的5倍多。”他告訴記者,2017年,唐山鋼鐵產業高附加值產品比重已提高到21.5%。

破立並舉,跑出產業轉型加速度

10月29日上午,一輛滿載廢鐵的貨車自唐山市豐南區國豐鋼鐵有限公司北區緩緩駛出,被甩在車後的是拆得七零八落的廠房。

“目前整個北廠區拆除工程只剩下三個轉爐和兩個製氧廠還在施工,已經進入現場清理階段。”現場施工負責人黃春雨告訴記者,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拆除已經完成了整個工程的80%左右。

豐南區拆除國豐鋼鐵的進度,彰顯出唐山市去產能的堅定決心。據瞭解,目前唐山去產能工作已經由前幾年消化停產、半停產裝備轉為消化正常生產裝備,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

“拆除親手經營多年的生產線,無異於割肉剜心。”遷安市一家民營鋼鐵廠負責人坦言,但如果不拆除,有可能整個企業都活不下去。

改革有陣痛,但不改革就是長痛。為此,唐山市進一步提高去產能的科學性、精準性,堅持完成化解任務、實施減量置換、推進退城搬遷三措並舉,嚴格執行環保、能耗、水耗、質量、技術、安全6類標準,依法依規倒逼過剩產能退出市場。

統計顯示,2013年以來,唐山累計化解鍊鋼產能4469萬噸、鍊鐵產能2553萬噸,分別佔全省的63.9%和39.6%;企業數量由58家減少到40家。

“我們從總量性去產能轉向結構性優產能為主,從以退為主轉向進退並重,更加註重去產能與兼併重組、提檔升級結合,確保過剩產能真去真退,不斷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競爭力。”唐山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產業轉型,不但要在“破”上出重拳,更要在“立”上下功夫。唐山市提出構建“4+5+4”現代化產業體系,做強精品鋼鐵、裝備製造、現代化工、新型建材及裝配式住宅四大支柱產業;做大智能軌道交通、機器人、電子及智能儀表、動力電池、節能環保五大新興產業;做優現代物流、現代金融、新興信息服務、研發設計四大生產性服務業。

要聚集資源,必須拿出真金白銀支持。近年來,唐山每年拿出1億元對技術合作、創新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進行扶持;對於新認定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技術創新示範企業補助100萬元;對國外頂級高層次人才(團隊)來唐山創業創新,給予500萬元-2000萬元資金支持。

同時,搶抓協同發展機遇,唐山積極對接京津,引來好項目。如今,中石油、中石化、首鋼、金隅集團等17家央企進駐落戶,中冶新材料等104個項目落地開工,引進了金屬陶瓷複合耐磨材料等169項科技成果。數字顯示,僅今年上半年,唐山就實施億元以上與京津合作產業項目188項,完成投資170.11億元。

如今的唐山,鋼鐵產業鏈條長了,化工生產精細了,機器人企業扎堆抱團發展……得益於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2017年,唐山市裝備製造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達72.1%,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領頭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265億元,同比增長17.2%。

產城融合,構建“一港雙城”新格局

10月21日下午,中國香港籍散貨船舶“明惠”輪靠泊在曹妃甸港區礦石三期碼頭5號泊位,這是曹妃甸港區靠泊的第21艘40萬噸級散貨船舶。

隨著40萬噸級大船靠泊的常態化,唐山港深水大港優勢進一步充分釋放。今年1至8月份,唐山港貨物吞吐量達到40479萬噸,位列全國第三位。

港口強,產業興。近年來,港口所在地曹妃甸區的精品鋼鐵、石油化工、重型裝備製造、港口物流等主導產業加速聚集。

與經濟轉型升級同步,唐山通過“一港雙城”建設,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空間佈局,推進城市發展轉型升級。按照“一港雙城”規劃,唐山港將建成世界一流綜合貿易大港,中心城區“退二進三”,堅持工業做“除法”、服務業做“乘法”,重點發展文化旅遊、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等產業;依託港口優勢,瞄準建設現代化濱海新城的目標,曹妃甸區將建設現代化產業聚集高地。

10月25日,第二屆中國工業旅遊產業發展聯合大會在唐山開幕,這是唐山作為中國工業旅遊產業發展聯合體秘書長單位第二次承辦該大會。

近年來,唐山圍繞工業歷史和文化挖掘,堅持把工業旅遊作為推進轉型升級、再創輝煌的必由之路,依託豐富的工業遺產,相繼謀劃實施了一批工業旅遊項目,建設了中國機車鐵路源頭遊、漢斯·昆德故居博物館、開灤國家礦山公園、啟新1889水泥博物館等工業旅遊項目。

從“幹工業”到“看工業”,從“工業生產”到“工業旅遊”,經濟業態的變遷成為唐山城市與社會發展歷程的寫照。

今年國慶黃金週期間,一場“南湖時代”音樂光影之旅大型文化活動“引爆”唐山,7天累計接待遊客近120萬人。

南湖位於唐山主城區南部,原是開灤唐山礦採煤沉降地,經多年生態改造,蛻變為總體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南湖公園。2016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在這裡舉辦。此後,唐山市積極放大後世園效應,連續舉辦了風箏節、燈展、環湖馬拉松等系列惠民文化旅遊活動。今年4月,南湖免費對公眾開放,當月便接待遊客92萬人次。

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培育了新興市場,成為唐山城市經濟新的增長點。2017年,唐山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一、二產業之和,達到6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