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列強入侵為何大部分百姓不反抗,反而願意與洋人接觸?

烏鴉點點點


我們不能拿後來才有的民族國家概念,去硬套清末的歷史。至少在“五族共和”這個理念之前,中國是沒有民族國家概念的,而是私家的王朝而已。大清是愛新覺羅家的,不是你們的,不但漢人如此想,滿人也如此想,所以列強入侵,不但漢人可以旁觀,滿人也有很多旁觀的。

當然,面對強敵,人有生死兩條路。為了忠誠,為前朝殉死,確實是一種封建王朝嘉許的節義,但不殉死,而活著的人呢?難道他們都該被指責?事實上古代也並沒有這個意思。

而且,實際上有一個彼此對應的邏輯在裡頭,即:王朝對他們的國民友善——咱不說有恩或是別的什麼,就說個友善,即不是過分的欺壓,如此而已。而國民則對王朝效忠。而若是平日裡王朝將百姓視若牛馬,你還指望遇到戰亂百姓要起來力挺你這個王朝,你真以為百姓都是傻子嗎?即便有幾個傻子,總不可能全國都是傻子吧!

不過,還是要排除一種戰爭,即所謂滅國性戰爭,譬如羅馬和迦太基的戰爭,迦太基被滅亡的,不是一個朝代,而是國家、民族與文化,迦太基人是作為一個整體滅絕的。而在中國,很少發生這種類型的戰爭,秦滅六國,並不會將六國的人全部殺光,魏滅蜀,也不會將蜀國的人口滅絕,晉滅吳,更不會在江東搞種族滅絕。

所以,在中國,大部分王朝更替,都不是這種種族滅絕的戰爭,只不過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更徹底一點,則是從皇帝到官員的整個統治團體加以更換,如此而已。

這樣的戰爭,你讓老百姓拿腦袋替你們皇族去送死,呵呵!你以為老百姓真的全是傻子麼?

如此邏輯,在大清國也有,大清的百姓不知道什麼叫民族團結,在他們眼裡,滿清韃子是殺人放火進來的——誰說滿清沒有殺咱漢人的,可以去揚州看看,可以去嘉定看看。洋鬼子打過來了,可能也是殺人放火,但如果不殺人,或者說只在戰場上殺大清的官與兵,而並不為難普通百姓,那麼百姓便覺得,可以和他們試試做生意,如果洋鬼子看見貨物是出錢買而不是拔刀搶,那麼咱就按價格出售(甚至有抬高價格賣給洋鬼子的),這個在大清那會,是絕對正常的事,事實上大清國也不拿這個當老百姓的罪過(事實上不僅老百姓這樣,就連孔子後人這樣高級別的,洋鬼子一來,他們也曾向洋鬼子表示類似意思)。

當然,這個事到了近代以後就不一樣了,話說人民當家做主了,你都是國家的主人了,還能照以前那樣幹嘛?當然是不行了囉。抗日戰爭那會,日本鬼子所侵略的是中華民國,而不是國民黨,所以中國百姓,當然要奮起抵抗。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洋鬼子攻打大清,大清百姓其實是看熱鬧的比較多;而日本人攻打中華民國,看熱鬧的就幾乎沒有了,人人奮起,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明末倭寇騷擾東南沿海,真正的日本人沒幾個,大部分是中國人!也就是說是中國人勾結日本倭寇,搶掠中國人!大部分是東南沿海窮苦之人,為生存走向犯罪之路。

清末如題目,給英法軍隊提供後勤保障的,帶路進攻虎門炮臺,給侵略者提供情報的,數不勝數。英法士兵感到不可思議,以至於英法軍隊的長官下令,嚴禁和中國百姓為敵!八國聯軍時,英軍所屬的威海的由中國人組成的山東軍團最早攻入天津。北京市民引導聯軍從下水道進入紫禁城!等等無須再說。

抗戰時期,中國的漢奸是整個二戰國家最多的,世界之最!滿洲國,汪精衛的偽中華民國,這是公開投敵,有完整國家機器的政府漢奸組織。還有那些零星的沒有統一組織的。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專制統治的結果。專制政體下,政權是統治者的,他們掌握民眾的生殺予奪大權,百姓只有繳稅權,服兵役徭役權!國家興亡和他們沒有關係!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國民,也沒人告訴他是國民!他們眼裡只有自己的小家庭!專制不亡,所謂的漢奸就輩出!


wys826


題主指的是這個照片所說的歷史吧:

據說,這是珍藏在美國一家博物館的珍貴照片,照片中八國聯軍從護城河的下水道進入北京,令他們吃驚的是,迎接他們的竟然是一群圍觀的中國的老百姓。

且不論照片真實與否,這群“圍觀的老百姓”,中國人並不陌生,因為在魯迅先生的多篇文章中,我們都見到過,魯迅先生稱之為“看客”。

這群圍觀列強,給列強帶路的老百姓絕對不是有些網絡大V所說的為大清的滅亡叫好,拍手稱快的人。

他們叫看客是一群精神麻木的人。清朝末年,中國社會的國民,大多都是這樣的人。

這是外國人拍的真實的看客的照片。

大家一定還記得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原因吧:日本和俄國為了爭奪我國的旅順和大連,在我國的土地上打起來了。有國民給日本人當間諜,有國民給俄國人當間諜。日本人在中國的土地上殺給俄國人當間諜的人時,許多中國人在圍觀

在魯迅先生的筆下,我們早就見識了這些人。他們是華老栓,是阿Q…是一群看客。

今天,還有許多這樣的人活在我們中間。他們精日,精美,同胞在國外受到侮辱,他們百般為外國人洗白。豈不知,在外國人的眼中,你和你的那些同胞一樣,是可憐的,也是可笑的。這就是歷史給我們的教訓。


煙花三月09





答:按照魯迅先生的說法,大清王朝其實是一個“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舉個例子,乾隆三十八年,滿族官員御史天保和漢族官員馬人龍一同上摺奏事。在奏摺內,馬人龍沒有多想,就隨同史天保一起自稱“奴才”了。

沒承想,這不經意的一句自稱,迅速觸動了乾隆帝的神經。

乾隆帝雷霆震怒,痛斥馬人龍,並頒佈上諭再次強調:“向來奏摺,滿洲率稱奴才,漢官率稱臣,此不過相沿舊例。”“滿人稱奴才,有時可以稱臣;漢人稱臣,無時可以稱奴才。”

即“奴才”是滿人內部下級對上級的自稱,以示親暱;漢人若跟著這樣自稱,就是阿諛逢迎,就是在邀寵,是在攀高枝,必須嚴打。

單從“奴才”二字看,滿漢之間,就有一條深不可測的鴻溝。

話說回來,儘管乾隆說滿人既可以稱奴才,也可以稱臣,但在道光五年,滿族官員、副都統、西寧辦事大臣穆蘭岱因陳奏青海蒙古事宜,在奏摺內稱臣,道光帝不樂意了,大加譴責穆蘭岱“染漢人習氣”。

如此低賤的一個自稱,為何要搞得如此壁壘森嚴、草木皆兵?

說到底,清朝統治者就是不肯把漢人當自己人看,有清一代,清朝統治者都在防範漢人。

仍以道光皇帝為例,其在強調海禁時說的一句話,充分暴露了其對漢人的防範之心。

他說:“設禁之意,特恐吾民作奸勾夷,以窺中土。”

即設海禁就是嚴防漢人與西洋人勾結,以免不利於大清朝的統治。

當然,這方面還是道光的祖上康熙說得最直白。

康熙說:“漢人心不齊,如滿洲蒙古,數十萬人皆一心。朕臨御多年,每以漢人為難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國家承平日久,務須安不忘危。”

清朝後期為何總被列強輪番吊打呢?

也跟康熙積極限制和阻止武器的發展有關。

康熙曾下旨說:“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斷乎不可,此事不準行。”

看,一個勁地強調子母炮屬於“八旗”火器,就是嚴防漢人。

試想想,清朝統治者從來都不肯把漢人當成自己人看待,甚至連做“奴才”的資格都不肯舍予,從而像防賊、防寇仇一樣防範漢人,又怎麼指望在列強入侵時,漢人會站在跟自己同一戰線上防禦外敵呢?

當然,清朝統治者也不屑於漢人的站隊。

與列強一同勾結,壓榨漢人的血肉油脂,往往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最無恥的諸如“寧贈友邦,不予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於國之歡心”之類的言論,就出於這個荒唐而黑暗的時代。


覃仕勇說史


我發了很多

由於敏感字眼,沒有通過

請看下邊評論區,是中國人對歷史的見解...



笑似花解語ID


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希望天朝不要成為清朝的翻版,居安思危,高膽遠囑莫過於偉人毛主席,人民萬歲,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治國理政的根夲,因為他深知水能載舟,亦能履舟,只可惜天不假年,他的繼任者能承襲他的思想,動搖了國之根基


手機用戶55169574076


官員腐敗,民不聊生,是最大的原因。如果法律法規約束不了某些有特權的人,從而威脅到老實巴交的人民生命,人民變得麻木不仁社會弱肉強食,人民不管誰掌權,只是想過好日子,所以就算侵略者打過來了,人民只是看熱鬧。


孤寂的風51963827


在目前形勢下,發佈這標題文章,而是多次發佈,影響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有挑撥離間之賺。讓社會底層產生戾氣。建議不談此話題,多歌頌祖國發展,生產總值,醫療衛生,教育增長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各種住房保障。衣食住行全面提升滿足,人民幸福安康等等!


玲瓏82188885


用一句話回答好嗎,國不愛民,民何以愛國!



天高任鳥飛146022257


首先我們要了解中國幾千年“黃道樂土”這四個字,中國曆朝歷代國家意識就是國家是皇帝的,不是臣民的,皇帝決定國家的興衰,皇帝決定臣民生殺大權。我們再看中國官僚,“”為官者乃父母官也,平民百姓乃子民也“” 這就是說,官僚是百姓的父母,平民百姓是官僚的兒子孫子。所以中國就出現奇葩現象,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既然官僚是百姓的父母,那麼平民百姓就必須孝敬父母,官僚就必須孝敬皇上。於是國家是皇上的,而不是百姓的國家。清末時期,西方列強已經步入蒸汽機時代,已經進入工業革命時代,而中國的晚清仍然固步自封,泱泱大國老子天下第一,殊不知外面世界已經翻天覆地的變化,當西方列強,船堅利炮攻打北京震驚了朝野。八國聯軍一萬八千人,對陣二十萬清軍,結果清軍被打的一敗塗地,這時老百姓不但不幫助清軍抵抗,反而幫助八國聯軍送給養,給八國聯軍當嚮導……這是為什麼?皇上和官僚統治階級平日裡沒有為老百姓疾苦所急所想,沒有為老百姓謀福祉,而老百姓心裡明白,既然國家是皇上和官僚統治者的,八國聯軍打的是皇上和官僚統治者,又沒打老百姓,國家跟老百姓沒啥關係,於是就出現了上述所說的奇葩現象。

牢記歷史慘痛的教訓!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

國家是人民的,國家不是個人和少數利益集團的,國家需要人民的支持,需要人民為國家做出貢獻和犧牲,國家政府就必須公平公正地為老百姓謀福祉,謀幸福,一旦國家有難,全國人民必然團結起來拋顱頭灑熱血,用生命捍衛自己的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