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些愚昧麻木的老百姓到底在想些什麼?

靜夜史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古代社會里,天下土地財富和普通老百姓都是屬於皇帝一個人的,老百姓揭杆起義造反是推翻某某皇帝的暴政,在老百姓心中只有穿衣,種地,納稅,吃飯和娶妻生子傳宗接代。在他們心目中並沒有國家這個概念和效忠國家的精神。不光是目不識丁的百姓如北,飽讀詩書的士夫也是如此。當明朝末年李自成兵圍北京的時侯,崇禎皇帝向文武大臣募集一千萬兩銀子軍費。滿朝大臣死活不肯掏銀子,天下是你老豬家的,與我們何干?。等李自成兵進北京後向這些文武大臣拷問出七千多萬兩白銀。大明滅亡是天意也!清朝末年德國把山東劃作勢力範圍,德軍登陸的小船無法靠上青島港口,一百多個德國人花錢僱當地的中國人把他們背上岸,。可見當時老百姓心裡有多麻木,遇昧。一個沒有國家意識的民族是落後的民族,只能任人宰割,以史為鑑,如今中華民族己覺醒,睡獅己重新屹立於世界東方。








關東俠客


有網友問:清朝有些愚昧麻木的老百姓到底在想些什麼? 說清朝老百姓都是麻木不仁是一種錯誤說法。在交通還不是非常發達的時候,絕大部分人一生就連附近的縣城都沒有去過。去鎮上趕集已經去去過最遠,而且最發達的地方。

一個農民每天想的事情,就是如何可以多打糧食,交租吃飯,攢錢多買1畝田地,翻建一下老房子。逢年過節,改善一下生活。當時,“一人之身, 歲得布五丈即可無寒,歲得米四石即可無飢”。蘇松嘉湖之民,知壯夫一丁種稻十二三畝,其歲收粒米,肥地不過三十餘石,瘠地可得二十石,則可食九人和可食五六人。

也就是說一個壯勞力每天都辛苦耕作,華北一般年成兩收畝產在1石左右,這樣養活1人至少需要3畝口糧田。平均分之每人僅得四五畝旱地,終歲勞苦,豐年略可自飽。所謂“小民狃於苟安,難於圖始,烈日炎天,荷鋤隴畝,草笠赤腳,揮汗如雨,多旱委之於天,歉入委之於地,終歲以草根木葉雜茭稗而食,安之如命。”


一般農村每天吃小米,高粱,蔬菜,豆類,薯類。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才會吃肉。魚肉只有宴會才會有。太平軍來了,城內的鄉紳官府,一天200文錢,招募大家組成鄉勇上城防禦,當然會有很多人參加。

第2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出白銀僱傭民夫拉車,也一樣有人去。那時還沒有廣泛的教育,人人只是為了一碗飯,一棟房子和幾畝地。真正發動和教育起全體國民的是八路軍開始建立根據地以後的事情。

互助組,兒童團,婦女團,識字班,民兵組織,文化教育,政治教育,從上到下的領導,教育,組織和發動起每一個人。正是這個時候,才真正動員起來所有人,才有了波瀾壯闊的華北游擊戰。清朝那個時候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深度軍事


清朝愚昧麻木的百姓想什麼?苟且的活著,想著明天吃什麼!都說360行,行行出狀元,但是古代只有讀書做官才能出狀元,其它行業無法出人頭地,在清朝能讀書的人可能有出路,沒有機會讀書的人就會成為愚昧麻木的百姓。

圖為1908年,四川樂山揹著茶磚的男子。

雖然中國有5000多年的歷史,但是統治階層對民眾尊嚴的摧殘是越來越嚴重,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君臣是平起平坐,漢朝時期開始有了朝儀,見皇帝要講究規矩,到唐朝時大臣們最起碼還有個座位,到了宋朝連座位都沒了,到了明朝還建立了“君父”的概念,不聽話就打屁股,大庭廣眾之下就打,把中國人的人格都打沒了,只剩下強忍著不喊疼的精神,而到了清朝大家都知道,站都沒機會了,都跪著,中國人的自尊被滿族人摧殘殆盡,這還是當官的。

1900年,山東青島乘坐獨輪車的婦女。

少數民族的政權很奇怪,像蒙古,忽來忽去90年,怎麼來的怎麼走的,漢族的文化沒受到一點感染。而滿清當政後不但繼承了明朝的制度和社會結構,還變本加利,到了最後一發不可收拾,百姓的人權觀念基本被泯滅,如果說還有保留的話,就像魯迅說的,還有點阿Q精神得以保留。

對於中國人來講,鴉片戰爭固然是國恥,也未必不是一次大的覺醒。圖為北洋新軍,一士兵還手持龍旗。

那清朝愚昧麻木的百姓內心到底在想什麼呢?舉個例子吧,我到你家去做客,看到你家房子那麼漂亮,家裡那麼有錢,你又那麼有學問,我非常羨慕地下決心跟你一樣好好學習,以後成為有錢人。一旦出了你家門,心裡會想,住那麼好的房子,誰知道錢是偷來的還是搶來的,真希望明天一場大火給燒個精光!


圖文繪歷史


14世紀,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沿海的閒散人員糾集起來,騷擾朝鮮以及中國沿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倭寇。

倭寇入侵,很大程度上拖垮了明朝,特別是對沿海地區的影響,尤為嚴重。

於是有了明朝的閉關。

及至康熙年,為防止沿海平民與臺灣鄭氏聯合抗清,一度閉關。

來看這句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雍、乾時,為防止天主教的傳播,同一時間,西方啟蒙運動如火如荼,作為一個君主高度集權的封建王朝,君主當然擔心當這些“德先生賽先生”意識形態在民眾中傳播,會對自己的集權地位產生威脅。當乾隆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八十幾歲高齡,擔心一旦西方殖民國家入侵,自己是否有精力去應對。於是只好限制西方人在國內的活動範圍,以預防於萬一。

道光年間,西方工業革命正熱鬧,此時中國已經明顯和西方脫節。鴉片對國民體質的侵蝕,以及白銀的流出,反而更增強了清王朝統治者閉關自守的決心。

閉關→落後→再閉關→更落後→繼續閉關→揍你,揍到你開關。

結果就是,民主、科學思想得以傳播,民智一開,專制主義就不再被接受了。

於是晚清時企圖讓步,試行君主立憲。然而似乎為時已晚。三百餘年滿清王朝,卒。

然而民智的開啟,是階段性的,分散性的,在一些固執愚昧的民眾看來,不過是一個王朝的覆滅。而一個王朝的覆滅,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另一個王朝的興起——像我們千百年來無數的王朝更替。每當新的王朝誕生,必然會為了“與民休養”,而適當減免徭賦——意味著可以多存一點糧食。

另一方面,清王朝統治者善於拉攏漢人,不吝於給予他們很高的地位(雖然實權有限),再固執的明遺民,經歷數百年的迭代,也剩下不多了。一些人甚至開始懷念當初的日子,即使沒有多少實權,至少是個在編公務員啊。

總結:老百姓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嘛,俺懂。只要俺一家子有飯吃就行了,雨我們照樣祈,皇帝我們照樣拜。至於你們誰當,愛誰誰吧。”

漢族士人說:“十年寒窗學成文武藝,不就是為了貨與帝王家麼,埋汰玩意,敢情我白忙活了。”

(圖源已忘,有知道的提醒一下。)


古今漫彈


很多人批判清朝百姓愚昧麻木,逆來順受。清政府壓迫剝削之時,他們不知反抗。八國聯軍侵華之時,他們頭前帶路。維新改革時他們漠不關心,甚至對戊戌六君子嗤之以鼻。那他們在想什麼呢?很簡單,他們在想如何掙錢吃飯,養家餬口,安安穩穩的過完自己的一生。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朝百姓喜歡圍觀英國軍艦,看到清軍水師戰艦被擊沉之後,他們拍手叫好。等到英國人登陸之後,他們頭前帶路,甚至給他們提供食宿。而他們對英國人的援助,只是為了換取一些金錢上的回報。

同樣,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據英國的傳教士記載,當英法聯軍從圓明園撤退之後,一旁饒有興致觀看戰況的百姓迅速衝入了圓明園,為的就是獲取一些英法聯軍沒有帶走的物資。沒有尋找到物資的百姓選擇給聯軍做搬運工,來掙取一些報酬。



他們這種做法並沒有什麼不對,所謂“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清政府對百姓的壓迫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在貧困線上反覆掙扎,在他們眼裡唯一需要的就是改變自己窘困的生活狀態,讓自己和家人獲得更好的生活環境。



再說維新變法時,百姓對戊戌六君子嗤之以鼻。現在看來他們愚昧無知,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卻非常合情合理。

先看看維新變法最主要的內容;精簡機構,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企業。創辦班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軍隊。



這幾項政策和普通百姓沒有任何關係,有變化的只是將權力從滿清貴族手中轉移到了維新人士手。普通百姓得不到任何實際的利益,所以根本不會支持維新變法。而維新派也因為得不到百姓的不支持,採取了敵對仇視的態度。最終在變法失敗時,普通百姓才會對其謾罵。



由此看來清朝的普通百姓並不愚昧,他們也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趨利避害,為了自己僅有的資產和利益抗爭。而他們唯一念想的就是養家餬口,讓生活變得更好。


我是越關


任何朝代的滅亡,老百姓都是幸災樂禍的,沒有哪個老百姓喜歡統治者,管你是明朝還是宋朝,都是“換湯不換藥”,道理很簡單,哪個朝代曾把老百姓當人待?老百姓都是統治者奴僕,他們的義務就是納稅。

歷朝歷代老百姓除了交糧納稅外,對國家大事向來漠不關心,而清朝老百姓則更多地表現為愚昧、麻木、冷漠,從一場富國強兵、為民謀利的變法運動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戊戌六君子”就義之日,京城萬人空巷,圍觀民眾水洩不通,紛紛指著六君子叫罵:亂臣賊子,書生狂徒,割了他們的舌頭!還有一些人狂叫著快殺,快殺!

洋人在圓明園大肆搶掠火燒一番撤離後,大批老百姓、土匪、流民闖入圓明園搶劫剩下的金銀財寶,藉此發了橫財。

當時沒有人起來反抗,沒有人認為是國恥,卻認為這是洋人與皇上、朝廷之事。國家是皇上跟朝廷的私有財產,圓明園被燒跟百姓沒有什麼關係。

在老百姓眼裡,六君子不值得同情,他們是一群瞎折騰的奸臣,而維新派也將老百姓說成不可救藥“愚民”、“群盲”,相互攻詰,維新派與民眾之間的隔膜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甚至演變成一種敵意。

這就是清未一些老百姓心理的真實寫照,黑白顛倒到何等程度,是非混淆到何等地步,多麼尷尬,多麼悲哀!

清未連年戰亂災荒,百姓賣兒賣女都活不下去,掙扎在死亡線上,加上多年的文字獄,不準知識分子過問政事,都變成了沒有思想的順民奴才,對朝廷徹底失望,認為朝廷是自作孽,不可活,該死,等待著改朝換代。但不可否認,也有一些清醒者,如大規模的太平天國、捻軍起義等。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天寧閣


【1】

寫下這個標題的時候,我想起一件往事兒。

那時很多年前,有個年輕人說,當年晉文公還是公子重耳的時候,在列國流亡,想必過的是遊俠那樣的生活。

他說的遊俠生活,指的是古裝劇裡面,走遍天下不用為錢發愁,而且出手闊綽那種情況。

我當時笑了笑,沒說別的,因為也沒啥好說的。

其實我想說,古代百姓,真的不關心誰做皇帝。

【2】

在古代社會,老百姓在主體上,是廣大的目不識丁的農民為主體,在古代的經濟條件下,絕大多數農民,連縣城一輩子都沒去過幾次,甚至有的農民,一輩子都不曾離開自己的村子。

而這些為主流的百姓眼裡,對朝廷,對皇帝,能有什麼樣子的認知呢?

這讓我想起兩個笑話:

一個說的是農民在想,皇帝種田可能就是用金鋤頭種田——終究是逃不出種地的思維模式;

一個說的是農婦在想,可能皇后的生活就是睡醒了吃柿子餅。

從這,也可以反襯出,古代社會百姓的一些觀念。

【3】

在這樣的情況下,老百姓是不關心誰當皇帝的,只需要關心日子怎麼過就行了。

只是近年來,許多古代影視劇,把古代社會,進行了嚴重的美化,此外,一些暢銷書,也將古代社會進行了過度美化。


辰州觀海


農民多數人不關心政治,認為誰坐官咱也是受苦的,遇上不公平,認命,認為咱的命不好。幾千年以來最苦的是農民,文化底,很多是文盲半文盲,素質低,沒有本事賺大錢,只關心身邊家長裡短,糊里糊塗,自生自滅。


仼雙貴


曾子在《大學》中有段話: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大意說的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也可以說是歷史上歷朝歷代創業建國者的成功經驗,同時也是帝國沒落亡國的失敗原則。要想創業建國,唯一的條件須要有人民群眾的歸心擁護,有人民群眾的支持才能得國,相反,失掉民心就會失國。

滿清從入主中原,就盲目實行剃髮易服制,靠的是武力血腥鎮壓,甚至屠城;然後又大興文字獄,進行文化扼制抹殺,搞的是愚民政策和閉關鎖國,並以此為國策;接下來是經濟壓迫掠奪,乾隆和慈禧為了自私的窮奢極欲、鋪張浪費,使得國庫入不敷出,朝廷就靠捐納賣官來作為收支的補充,造成捐官氾濫成災,政權機構臃腫,用錢買官目的就是撈錢,當然就會變本加厲地聚斂錢財,貪贓枉法、損公肥私、營私舞弊,更使吏治敗壞、政務廢馳,官僚便以騷擾百姓、欺壓百姓為能事。官吏們吃喝玩樂坑蒙拐騙、抽大煙玩賭博行徑惡劣道德淪喪,必然導致國不知民,民不知國,必然導致窮苦百姓在生死線上掙扎,在苦難災變中愚昧麻木了。

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前夕,咸豐皇帝、慈禧太后率先溜了,只顧自己性命,扔下百姓不顧。國家不愛民眾,又憑什麼指望民眾拿自家性命去愛國?太平日子統治者作威作福,剝削民眾,災難來了又扔下民眾不管自先逃命,當權者不仁,休怪民眾無義!

君視民為草芥,民視君為仇敵,這就是封建專制獨裁統治的結果。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造就了貧窮、落後、羸弱、腐朽、沒落的國家,苦難的百姓也只能處於被壓迫、剝削、凌辱、掠奪、愚昧、麻木的地位。

民富則國富,國強則民強。


德厚致遠


想得最多的應該是今天吃什麼吧?不是因為選擇太多而猶豫,而是家裡什麼都沒有,只能在街上找,要麼打一份零工,要麼討一口吃的,真的不知道有什麼能吃的。

在肚子都填不飽的情況下還能想什麼?政權更迭對他們來說太遙遠了,在他們的思想中,誰當權他們的日子都不可能改變,所以,既不期盼什麼解放者,對當權者倒臺也不會幸災樂禍。只不過他們也不瞭解什麼叫侵略者,在最後,唯一擁有的生命被剝奪之後,他們才知道,原來窮困之下還有地獄。這才開始覺醒。

所以,真正促使中國人覺醒的事件不是對外戰爭的失敗,而是侵略者的殘忍,是殘酷的打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