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村父母眼中的相亲

在父母眼中,由他们把关的婚姻更有可靠性和稳定性。当今社会,离婚率居高不小,很大程度上因为子女择偶缺少父母的审查和监督,才导致两个在性格、文化、家庭等方面不合适的人走到了一起,婚后矛盾自然增加;同时,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子女进入社会不久,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而父母最起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好坏,由他们帮忙选择的配偶肯定比子女自己挑选的要靠谱。让子女的婚姻回到自己的视野下,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代农村父母眼中的相亲


1、为“子女好”旳“把关”相亲

在相亲普遍化、媒人大众化时代,父母常常扮演着第一媒人或者第二媒人的角色。单身男女只有在被父母相中后,才有机会与正主见面,父母自然而然的杠起了为子女相亲战斗的大旗。为人父母者,在自己的孩子步入适婚年龄后,一直向孩子灌输着这样一句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在父母眼中,这句话就是金科玉律。孩子大了,面对婚姻的选择,父母早已给孩子做了相亲准备。他们总觉得,孩子还不成熟,许多是非都看不透彻,只有他们把关以后的幸福才有保障。张阿姨语重心长的对笔者说:现在每天都能在电视上看到一些相亲节目,看到现在孩子们的爱情观和择偶标准,跟我们的想法有很大的出入,确实让我们很矛盾。于是,父母总在孩子的婚姻上为他们“做主”,总希望为儿子找到门当户对、品行良好、知书达礼、聪明贤惠的理想媳妇;也想为女儿找到家境殷实、为人正直、责任心强、英俊潇洒的完美丈夫。父母们认为,总体上看,相亲的利是大于弊的。

纵有千般理由,但在筛选相亲对象时,父母觉得好才是真的好。李思思说,曾经有一个男生,刚开始并没有得到她和妈妈的另眼相看。某一天回到家里时,妈妈却突然和她说这个男孩的各种好,用那句“为你好”的口头禅苦口婆心的劝她不要再挑了,好好的和这个男生交往,说到最后竟然都哭了。在她印象中,妈妈是个坚强的人,除了爸爸离开时哭过,再没有看到她流泪,今天却为了她的事伤心流泪。刚开始不明所以,后来才知道,原来是那段时间,男孩经常给妈妈打电话,有一次听到了她的咳嗽声,然后很关心的让妈妈注意身体,还立马跑到医院去买了药,让妈妈大受感动,才有了上面的一曲。只是我对他完全不来电,在交往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分开了。而董兵口中,家人赏识的姑娘一般也是来到家后主动帮忙做家务,喊寒问暖的。父母看来,对老人好,才是一个有担当,值得托付的伴侣。


当代农村父母眼中的相亲


为人父母者,为子女着想是人之常情。然而,生活经历的不同,价值观的迥异,往往会引起代际间冲突,子女不满父母对自己事情大把大揽的姿态,父母却为子女的“不听话”而忧心忡忡甚至气急败坏。处于叛逆期的农村青年在接触都市文化和生活的过程中更向往自由的生活方式,加剧着这种冲突,个人选择时常被乡土文化所绑架。最终,在相亲活动中,父母若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和角色,往往会适得其反,消耗着代际之间的恩情。

2、作为交换资本的子女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把人的行为看做是一种理性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心理动机支配气消费主义认为,人类一切活动都是在利益驱动下进行的,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在相亲交换过程中,男方以掌握的资本在市场上挑选女方,女方成了待沽的商品。只不过这是一个卖方市场,拥有着好的资源,尚且不一定能够买到自己中意的,遑论资源贫瘠的人。如果女方家庭拥有着优于男性的社会资源,那么处于下位者的男方总得用一些附件条件来平衡交易。父母们常以家庭的社区地位和个人的身份来标签化子女,以此作为标价子女的潜在指标。


当代农村父母眼中的相亲


2014年国庆节,董兵相亲过一个双职工家庭的女孩,女方爸爸是公务员,妈妈是教师,家里只有她一个女儿。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如果能娶到她,大概是一种福气吧。因为经双方父母同意才见面的,也算知根知底,两人也相处的不错,原以为水到渠成的事情,到最后提亲时,却发现一切并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女方爸妈说,不要求他给多少礼金,在哪里买房,并且可以送一套房子作为新婚礼物,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求他入赘到女方家,以后第一个孩子随女方姓,这在当地,几乎是卖儿子了,不仅没面子,还是数典忘祖的事情。董兵家就他一个男孩,妹妹迟早要嫁到别人家,爸妈不愿意,他自己也不情愿,一段走势不错的相亲也就夭折了。受制于计划生育的影响,很多双职工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把女儿留在身边是最大的愿望,为此在择偶过程中,拒绝了那些条件较好的男方家庭,只因他们几乎可以满足女方所有合理的物质要求。

父母眼中,一个好的女婿或媳妇既要能保证子女以后的幸福,也需要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谈资。好女婿不仅要有能力对女儿好,更要对自己贴心,好的媳妇,不仅要贤良淑德,更需孝顺公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