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兵團|王震將軍入疆記

国学·兵团|王震将军入疆记

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統一和諧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兵團文化建設的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於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要求綜合運用報紙、書刊、互聯網站等載體,大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今年初,全國宣傳部長會議將“加快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作為2018年重點工作之一進行部署。

為此,兵團日報從即日起開辦 “國學·兵團”專刊,以詩詞聯賦書畫等傳統文藝形式反映兵團的發展歷史、兵團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維護穩定、鞏固邊防、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歷史功績以及偉大的兵團精神,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貢獻力量。敬請關注!

国学·兵团|王震将军入疆记

王震

任延雪 繪

王震(1908 -1993),湖南瀏陽人。王震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央軍委常委、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等職。他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深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国学·兵团|王震将军入疆记

1949年12月,二軍十五團進軍和田(資料片)。 袁國祥 攝

王震將軍入疆記

1949年(農曆己丑年)的某日,領袖端坐房中,思想所至處乃中國萬里河山:“今天下初定,我黨所推之革命,乃人民之革命;所立之政權,乃人民之政權,誠數千年未有之革命政權。然,不知何人可定邊陲?”有瘦長挺拔者自門外入:“吾願往新疆平定禍患,恢復生產。”領袖觀之喜曰:“須是你王鬍子去得!”

王鬍子,王震是也,百萬軍中之上將,農家子,勇猛果斷,剛正無私,戎馬幾十載,沙場浴血,紅旗飄處,皆有其身影,又熟知生產,開荒拓地,戰鬥糧草保障多有將軍之功。

是夜,領袖邀將軍看戲曲《紅娘》,言之曰:“今君入疆,是新疆各族人民之紅娘,須團結各族人民,發展生產,共為中國百姓謀福利。”將軍點頭謹記。

及點兵待行,發覺征戰數十載之兵士多有倦意,久盼革命勝利之時隨將軍入京享太平盛世,又有敵特散播傳謠,醜化疆地,故多有怨言。王將軍聽聞大怒:“神州之內,盡我兄弟姐妹,邊陲亦我同胞手足,焉有獨享太平而置親人於不顧之理,革命初心爾等皆忘否?”頓時群情激越,慨然願往。

己丑年末,新疆和平解放,王將軍率部入疆。彼時,新疆戰禍連年,滿目瘡痍,全無絲路之勝景,百姓生計艱難,又匪患嚴重,誠水火之地也。

將軍既至,化繁為簡,所用手段者二:一乃雷霆手段,凡危害百姓政權之敵害,堅決殲滅、勿使再生;二乃菩薩心腸,與各民族同胞傾心相交,化劍為犁,扶持生產,共建家園。未數載,天山南北安居樂業,載歌載舞,新農場、新工業生機盎然,漢唐莫及。將軍之功,蓋同班張左馮矣!

噫嘻!天山莽莽,塔河湯湯,將軍德惠,萬古流芳。

注:班張左馮,指班超、張騫、左宗棠、馮子材。

国学·兵团|王震将军入疆记

翻越祁連山(四師七十二團紅軍團紀念館陳列美術作品)。 李娜 攝

凱歌進新疆

王震

白雪罩祁連,烏雲蓋山巔。

草原秋風狂,凱歌進新疆。

国学·兵团|王震将军入疆记

兵團頌

周芳清

四九仲秋不平凡,共和成立密鼓喧。星星峽上北風驟,一夫峪前壁壘嚴。雄師逡巡思進步,匪寇猖獗欲改番。

三股勢力盼分裂,境外夷狄窺亂源。塞上良民瀕禍患,敵前兩部近拼蠻。胸懷國運顧全局,峙嶽將軍不簡單。

一聲號令動西域,百萬勁卒啟險關。魑魅陰謀成泡影,漢奸詭秘作塵煙。兵不血刃跟黨走,和平解放百姓歡。

從此新疆得平定,未來道路更向寬。

英明中央方籌頒,起義部隊解甲盤。戴星披月焚漠野,屯墾戍邊建兵團。雨雪颯颯冰封土,風沙茫茫冷入天。

泥灶繩床聊解困,帳篷地窖不當寒。築路挖渠通阡陌,開荒種麥闢家園。一去卅年遠鄉里,畢生精力凝碧丹。

父母親情濃似酒,國家利益重如山。揮毫舞劍抒浩氣,偃武修文守河川。錚錚鐵骨軍墾魂,脈脈柔情孟春暄。

點點忠心澆樹木,滴滴汗血灌農田。生兒育女經坎坷,茹苦含辛受熬煎。頑強意志人人有,美好家風代代傳。

玉蝴蝶·謁王震將軍銅像

萬栓成

誰塑將軍金像?松扶花護,影照青蒼。徵旅無休,先自踏勘荒涼。任青驄,揚蹄奮鬣,依然是,長嘯沙場。看營房,雄兵十萬,握鎬持槍。

輝煌!南追窮寇,西剿頑匪,屯戍邊疆。帶甲犁田,轉眸戈壁獻棉糧。露營地,瓊樓疊起;飲馬川,瓜果飄香。柳林長,遊人如織,歌醉斜陽。

沁園春·訪三〇團香梨基地懷王震將軍

李學廣

雄偉天山,蒼茫戈壁,蓊鬱林園。看株高樹密,縱橫有序,陣嚴勢緊,交錯無邊。隱約歌聲,婀娜裙影,飛轉晨昏鳥不閒。待秋日,此金黃世界,車馬喧闐。

當時王震兵團。事軍墾,三軍戰正歡。笑飛沙蠻野,流風肆虐,深埋爐灶,妄逐英賢。號角長鳴,紅旗高舉,剿了荒原勝了天。回眸看,露宿風餐處,玉閣金欄。

四十七團紀念館王震將軍銅像前留記

鄧世廣

凜凜依然百戰身,揮鞭曾改舊乾坤。

犁鏵已闢荊榛路,桃李遙承雨露恩。

劍氣仍教留虎旅,書聲不復頌龍門。

胡楊似報將軍令,獻了青春獻子孫。

詠三五九旅

李來旺

奉命西征出玉關,帳前飛探戰捷傳。

才聽漠北紮營寨,又報疆南野馬拴。

軍號聲聲荒鹼退,纛旌獵獵稼禾連。

八方共濟齊聯手,指日九州國夢圓。

贊兵團人

李淑蘭

胡楊大漠仰天山,軍墾精神代代傳。

綠色屯田新築夢,銀波棉海戴光環。

機耕標準信息化,生態科學滴灌先。

兵地融合發展路,戍邊穩定保家園。

二二四團秋景

李守誠

胡楊葉璨綠波里,紅柳花馨沙海中。

雪嶺天齊天浩浩,清暉日麗日融融。

風前浪白棉桃白,雲上搖紅蜜棗紅。

墨玉墾區秋色綺,造林植樹鬱蔥蔥。

題伊寧漢家女兒祠

李葆國

漢室女兒金玉身,襟攜大愛釋天真。

豎琴遠撫關山月,弱柳能回戈壁春。

西母緣何晉仙母,烏孫從此是王孫。

千秋絲路縈駝夢,紅杏霞邊獨倚雲。

讀東歸故事書感

趙天然

百載風雲跡尚存,幾多甘苦不須論。

人憑血脈尋鄉路,春到天山認夢痕。

飛瀑流泉曾飲馬,落霞孤鶩待傾樽。

名城今已署和靜,來往熙熙笑語溫。

再拜王震將軍銅像

唐雲龍

故地重遊又是春,野風送我一身塵。

蓬頭垢面君休笑,正似當年農墾人。

西北之北紀念碑前感言

譚會東

層林雁過自低飛,至北風吹亦慢回。

此付邊屯堪故土,夢成夙願不須歸。

題伊犁將軍府

趙天然

硝煙散去此心同,小院迴廊聽晚風。

木石無言皆史冊,千年不改月明中。

題惠遠古城

馬鬥全

曾鎮伊犁多少秋,卻憐今日變邊頭。

當時風色依然在,空使遊人感慨稠。

幾多往事上心頭,萬感來尋惠遠樓。

一水亦難忘舊土,依然日夜向西流。

軍墾第一犁像前

唐雲龍

往事依依入眼迷,風塵息處麥萋萋。

春光萬里原承此,叩醒蠻荒第一犁。

国学·兵团|王震将军入疆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