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核桃時,是不是分量越大就表明皮質越好?

溫柔魔鬼,資深文玩核桃專家,行業觀察者。“魔鬼核桃”品牌創始人,首個把文玩全程監督反饋體系作為玩家基礎服務的實幹家。講知識,說趣聞,為魔粉們分享最新最有料的文玩資訊。

說到能在手中把玩的物件,大家可能會想到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的確,每個人的品位不同,喜歡在手裡把玩的物件各異,但是能在歷史長河中長盛不衰一直為大眾喜愛的大體也就那麼寥寥幾種。像鋼製的鐵球、玉石的把件、牌子,稀有木材類的各種雕件……它們材質不同、外形各異,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還都有點分量!

因著這個緣故,老玩家們在逛市場時,都會用手將東西拿起來掂量掂量,凡是有分量的,挑選之時會在心裡有一定的加分。這個習慣本身是無可厚非的,畢竟是多年經驗總結出來的方法,但是在文玩核桃這個以木質為基礎材質的品類裡,好多玩家在挑選核桃的時候,還要再加上一條“越重越好”,這個結論就有些過於草率了。

在被上百個核友用關於核桃重量的問題騷擾過以後,溫柔痛定思痛還是決定妥協了,我寫還不行嗎!今天我就把這個問題拆開了、揉碎了、掰餑餑說餡兒的攤開在光天化日之下給大家看清楚。如果這篇文章得罪了誰,請多多諒解,我這也是被逼的!

抓核桃時,是不是分量越大就表明皮質越好?

我這也是被逼的啊~!

正常意義下一對兒白茬核桃的重量是由三部分構成的。何謂“正常意義”呢?就是在精品店櫥窗裡擺著的那些已經剝皮、陰乾,徹底幹縮到位的白茬核桃。這其中肉眼可見的部分為木質皮殼

木質皮殼是文玩核桃所佔體積最大的部分,大概要佔到整體體積的70%左右。我們挑選核桃時候可以直觀見到的就是木質皮殼最表層的部分,這層皮殼的堅固程度是很高的,因為要承擔起千百年來保護種仁的任務。相對的木質密度和硬度都很高,比起許多以硬度高、密度大聞名的高端紅木其材質也是不遑多讓。

抓核桃時,是不是分量越大就表明皮質越好?

魔核上手三年

有些喜歡玩手串的玩家就會想,在挑選手串的時候,越重說明木質密度越大成色越好,那麼核桃也應該是越重的越好吧?如果核桃整體都是由木質形成的實心體,那這種想法就對了,問題是核桃並不是實心的啊!除了木質皮殼之外,內部還有很大一部分空間,這部分空間又分成兩個組成部分:核桃仁水分

先說核桃仁吧,平常家裡吃的核桃是綿核桃,常見的綿核桃幾乎都是經過國家“七五”“八五”農副產品攻關計劃育種改良的品種,像漾濞大炮核桃這種。在許多平原、山區多有栽種。

抓核桃時,是不是分量越大就表明皮質越好?

文玩市場上常見的嫁接麻核桃大多也都出自這樣的綿核桃樹作為氈木,基本都延續了其品種特點——核仁特大、而木質皮殼特薄、極脆。吃綿核桃的時候,只需要將兩隻核桃同時握在掌心裡,使一撰之力,就可以很輕鬆的將外殼擠裂、捏碎,感覺木質皮殼像紙片一樣薄,所以綿核桃又稱紙皮核桃。

抓核桃時,是不是分量越大就表明皮質越好?

如果玩家抓的文玩核桃是跟這種紙皮核桃嫁接的,那麼恭喜您!獲得了一份很棒的食材。綿核桃的核仁出仁率為53.2%~76.6%,核仁含脂肪高達67.3%~75.3%(不飽和脂肪酸佔89.9%),蛋白質含量為13.43%~17.32%。這麼高的營養成分即便是跟麻核桃嫁接以後的果實也足夠將兩隻核桃的核仁挖出來炒半盤琥珀核仁了。

抓核桃時,是不是分量越大就表明皮質越好?

這種嫁接出來的麻核桃出仁率粗略估計會高達45%~50%,也就是說整體重量的差不多一半會體現在核仁上。這樣的核桃的手感沉重,也是因為其核仁佔比太大的原因。

比綿核桃好一點的情況是嫁接選擇為夾核桃樹做氈木。夾核桃又叫夾瓤核桃,它跟綿核桃的區別在於綿核桃是核桃仁之間的隔膜退化至近乎消失了,核桃仁能完整分離。夾瓤核桃的隔膜還很堅挺的保留著,外殼也相對於綿核桃要厚一些、硬一些,需要用鉗子或者錘子才能敲開。夾核桃的出仁率在40%~50%,所以嫁接出麻核桃的整體重量中核仁的比例較綿核桃嫁接小很多,在30%左右。對於麻核桃嫁接的適應性,夾瓤核桃明顯高於綿核桃,在皮質方面影響較小,有些從解放前就在山裡面存在的百年夾瓤核桃老樹,嫁接若干年父本性狀穩定以後也能達到文玩核桃收藏的等級標準。

抓核桃時,是不是分量越大就表明皮質越好?

野生麻核桃本身出仁率是很低的,這點跟核桃楸的情況類似,所以嫁接氈木選擇核桃楸的麻核桃可以說是最接近野生原樹狀態的了,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手感掂量起來,就要比前面兩類情況吃虧太多了。因為它的核仁佔比太小,僅僅只有15%左右的出仁率。這種情況下即便木質外殼的密度再高、硬度再大,其重量也趕不上擁有著飽滿油脂含量和水分的核桃仁啊!

抓核桃時,是不是分量越大就表明皮質越好?

核桃的重量中,水分的重量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水的比重遠大於木材和油脂的比重,一對兒核桃含水量的多少會直接影響核桃在手中的分量感。

抓核桃時,是不是分量越大就表明皮質越好?

剛剛剝開青皮的核桃飽含水分,其中大部分水分存在於木質外殼的木質纖維中,小部分存在於核仁中和核仁與內腔之間的內壁上。隨著剝皮後陰乾時間的延長,表面水分持續揮發,大概一個月~三個月(視環境溫度和溼度而定)以後木質纖維中的水分基本揮發乾淨了,如果此時經玩家之手把玩,快則一兩個月,慢則半年時間,內腔內壁的水分在持續的“呼吸作用”下也會通過臍部的毛細孔洞逐漸散發出來。好多核桃在把玩一段時間以後出現晃仁情況,就是內腔內壁的水分散發乾淨的結果。有晃仁情況的核桃必定內腔內壁乾透了,當然也有的即便乾透了也不晃仁,這個是充分條件,不是必要條件。

抓核桃時,是不是分量越大就表明皮質越好?

核仁中的水分想要散發出來卻是很難了,一般沒有三五年苦功堅持盤玩,很難使核仁碎裂、砂化,大概要堅持把玩十年以後的老核桃才會形成砂仁,搖晃起來像沙錘一樣發出“沙沙”的聲音,也只有砂仁的核桃才能確定核仁的水分是完全乾透的。

抓核桃時,是不是分量越大就表明皮質越好?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了,在市場上逛地攤的、賭青皮的玩家是多麼的可悲。他們誤以為不用深入學習核桃知識,不需要找專業的人士幫自己把脈,就憑自己想當然就找到了一條可以確切知道核桃品質的因素——重量。這個想法本身是多麼的幼稚。

那些綿核桃嫁接的、小樹移摘的、平原扦插的、施重肥的、大量澆水的、過晚下樹的、自封袋封裝陰乾不徹底的,都有可能會比深山百年老樹嫁接逾十年徹底乾透處理方法科學的優質麻核桃分量沉上許多。

抓核桃時,是不是分量越大就表明皮質越好?

魔核

如果一味追求“手感越重越好”,甚至還帶個克稱到處去稱量的,這樣的人越多越是會助長了一些核商為求增重不擇手段的做法。溫柔就曾看到好多標榜自家核桃未上手就已經紅了的,基本上是過晚下樹 + 過晚剝皮導致的核仁過飽、過熟(重量打手) + 外表整體紅陰皮(未盤先紅)。這樣的情況掂量起來確實很沉、有分量,但是一玩就會發現前期上色很重,後期整體顏色走暗沉、黑紅。等玩幾年以後發現底色太暗包漿不通透毫無收藏價值時才知道悔之晚矣!最好的時光都白白浪費了,真是令人抱憾終生啊!

抓核桃時,是不是分量越大就表明皮質越好?

魔核

那麼追求分量打手是不是就一無是處了呢?那倒也不是,如果新核桃拿在手裡出奇的輕,手感輕飄飄的,這樣的核桃肯定好不到哪兒去!溫柔的主張是適當參考手感,核桃材質本質上是木質的,木質質地肯定會比玉石類的輕上許多,但卻要比普通傢俱用途的木材重一點,因為有核仁和水分的重量加成,所以好核桃的分量應該是略重於同體積普通木材,大概重量等同於同體積高等紅木材質(大致可以參考紫檀、黃花梨等)。

當然這隻能作為參考,即便是完全符合也不代表核桃皮質就完全過關了。真正的好皮質必須把控從選樹、下樹時間、陰乾、處理環境等諸多環節,但凡有一個環節處理不到位,對把玩後的效果都會產生影響。

如果您有其他關於文玩核桃的疑問,歡迎留言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