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鬧蝗災的時候人們不食用蝗蟲以度災年?

leecen163


看到這個提這個問題的人我真的是覺得有點搞笑。很多人看到現在的人吃蝗蟲螞蚱吃的很有味道,蛋白質多,營養高,所以很多人覺得以前那些吃不飽的時候為什麼不抓蝗蟲來吃呢?看到這個問題確實覺得可笑。

蝗蟲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就是小吃,燒烤,油炸蝗蟲相信很多人都吃過,味道確實不多,而且營養價值確實高。相信很多人喜歡吃。

但是想想以前鬧蝗災你覺得一點蝗蟲能夠解決問題嗎?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會有蝗災,一般來說乾旱了很久才會有蝗災發生,乾旱意味著什麼,沒有糧食,沒有吃的。一點蝗蟲能夠解決數萬人乃至數十萬人的生存問題嗎?那要抓多少蝗蟲?

而又有多少時間來抓呢?一般來說蝗災來了也就幾天的時間,一個地方的糧食作物只需要幾個小時蝗蟲就可以全部吃完。你能住多少?

現在的人營養過剩,連一般的食物吃起來都沒有味道了,所以覺得蝗蟲好吃,就當是一點小零食而已,但是想想以前鬧蝗災沒有飯吃的時候,要想補充能量吃飽的話,需要多少蝗蟲。而且就算你能抓到很多,蝗蟲肯定也不能作為主食來食用的,只能偶爾吃一下,吃多了就會反胃嘔吐,對身體也有影響。

而且古代沒有糧食鬧蝗災的時候肯定也是捕捉蝗蟲的,別說蝗蟲了,就連樹皮都吃光了,別說蝗蟲了。但是這個只是杯水車薪而已。


小伍吃吧


其實古人是吃蝗蟲的,畢竟真的餓到一定程度,樹皮都往嘴裡賽,何況蝗蟲這種還富有高蛋白的生物。

但是蝗災來得快,去的也快,密度高,破壞力極大,凡是蝗蟲經過的地區幾乎是寸草不生,植物、莊稼等都會被破壞,而且一段時間內長不出糧作物。所以蝗災發生時,大家還是有糧食吃的,依靠家裡的存糧還能支撐一段時間。但當家裡的糧食吃完後,地裡又長不出新的糧食時,饑荒就發生了。

而且蝗蟲經過的時間短,要想吃到它們,就得跟上它們的遷徙速度。就算捉來吃也吃不了多久,大量捕捉更不現實,沒有可供冷藏存放的容器,過不了多久就會變質不能吃了。而且蝗蟲雖說高蛋白、可以吃,偶爾吃是不錯,但天天吃這個充飢肯定是不行的,不僅會反胃噁心,還會吐綠水,對身體極不好。


老照片


嘎嘣脆,不吃白瞎了,記得以前我在網絡上經常看到人們生吃各種蟲子,那些人吃之前基本都會說句這個口號,然後就是一頓猛吃。現代人吃蝗蟲的多了去了,隨便一個城市中,人流量較大的小吃街中,肯定會有炸蝗蟲的。不僅僅是中國人這樣,法國人就非常喜歡吃蝗蟲,他們一度把這個當做休閒小食品。

天津和北京這兩個地方吃蝗蟲的歷史更是悠久,人們一般管蝗蟲叫做旱蝦或者飛蝦,有些地區也把蝗蟲叫做蝗米。站在科學的角度來看的話,蝗蟲是非常有營養的,蝗蟲體內有甲殼素,並且非常的豐富,這個對人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對女性來說。

甲殼素能夠幫助身體排毒並且還有養顏的功效,所以說很多女性朋友都是非常喜歡蝗蟲的,而且蝗蟲的脂肪和膽固醇是非常低的,蝗蟲早就被列為了21世紀安全綠色食品,隨著這個知識的逐漸普及,現在很多燒烤攤上都會有這道菜。

由於市場需求大,現在很多的養殖戶都開始飼養,並且市場價格還不低。那麼有人要問了,既然說蝗蟲是可以吃的,那麼古時候鬧蝗災的時候為什麼不吃?當然吃了,當人餓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什麼都吃,更何況是蝗蟲呢?根據史書記載,李世民還曾經吃過蝗蟲呢,並且是生吃。

大家忽略了一個基本問題,那就是蝗蟲是有很多種的,能夠造成蝗災的都是飛蝗,這種蝗蟲速度極快,到了一個地方大肆破壞之後,會迅速轉移,這種蝗蟲與大家平時見到的不同,很難抓,不是想抓就能抓到的,其次蝗災剛開始的時候,人們還不會想到去捉這個吃,家家都有口糧,都反應過來需要捉蝗蟲當食物的時候,蝗蟲早就去下個地方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古代蝗災時候人們確實吃過蝗蟲的,但要完全依靠其度過災荒是很難的。

古人不是傻子,歷史上蝗災的時候,人們往往都會捕捉蝗蟲為食,既在一定程度上消滅了蝗蟲,同時又增加了少許食物。甚至上到皇帝,下到地方官的統治者,也會鼓勵人們吃蝗蟲。唐太宗還當眾生吃蝗蟲,作為給臣民的示範。題主問人們為什麼不吃,是在想當然了。

不過,要指望吃蝗蟲就可以度過災年,那難度是很大的。

首先,捕食蝗蟲,本身只能捕捉到蝗蟲的一小部分。蝗災是由飛蝗引起的,成群蝗蟲遮天蔽日地飛行,所到之處,草木掃蕩一空。人們對於正在蠶食本地植物的蝗蟲,確實可以撲上去很容易就捕捉到一大袋,但是即使如此,捕捉到的還是少數。一旦吃光了本地植物,蝗蟲又會離開飛走,人們追之不及。

其次,捕捉到的一部分蝗蟲,能獲得的肉,比起被它們吃掉的植物莊稼來又是少數。大家都知道食物鏈中的能量傳遞,下一個層級的能量被上一個層級吃掉後,只能保留10-20%。所以蝗蟲吃掉的植物,最多也只有10-20%能量轉化為蝗蟲自身的能量(組織細胞)。更別說,越小的動物越需要消耗更多比率能量在維持生命上,蝗蟲還要長距離飛行更是消耗能量。這麼一來,被蝗蟲吃掉的植物,能轉化成的蝗蟲組織就更少了。

再說,蝗蟲作為食物質量也很低劣。蝗蟲味道很不好。硬殼翅膀內臟什麼的不但苦澀難以下嚥,而且沒有營養。災民們可沒有時間把蝗蟲肉如同今天的人一樣慢慢烹飪。這樣能吃的部分就更少了。再加上蝗蟲屍體也不容易保存,最後能吃下肚的很有限。

總之,吃蝗蟲,災民們一直在做,但要靠這個減少蝗災饑荒,難度很大。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更多精彩歷史話題共同探討,也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鍋


誰說鬧蝗災時大家不吃蝗蟲?壹周君查過資料,在中國有記錄的幾次大饑荒中,大家都在吃蝗蟲。只是,人在餓的時候,最需要的應該是碳水化合物,是糧食,而不是蛋白質,這樣只會越吃越餓😁

還有,蝗蟲所到之處,只會寸草不生,你想隨時隨地吃到蝗蟲,就要跟上它們遷徙的速度。否則等到莊稼被啃光了,蝗蟲也飛別處去了,你只能吃觀音土,啃樹皮。

至於題主問到的,為什麼現代人不吃蝗蟲?這個就是偽命題啦。首先,沒有人為了蝗蟲富含蛋白質就要吃它,其它更健康、更正常的食材多得去了,而且蝗蟲吃多了也不是好事,容易吐綠水👌

至於鄉間野味飯館都有蝗蟲這道菜,還有專業的蝗蟲飼養戶,這個倒是實話。因為當不了主食,作為個零嘴,蝗蟲也還是有存在意義滴!

蝗蟲,也叫螞蚱,中國人吃蝗蟲的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就生吃過蝗蟲,為百姓除害做表率,他的舉動也讓老百姓依葫蘆畫瓢,將害蟲變成了盤中餐。

在北京、天津兩地,老一輩的人非常愛吃蝗蟲,天津衛還流行著一句歇後語,"烙餅卷油炸螞蚱——夾(家)著吃去吧”。而在泰國,“油炸飛蝦”這道菜人盡皆知,東亞飛蝗更是被列為“21世紀安全綠色食品”。

好啦,是時候秀出大家吃蝗蟲的決心啦!

最出名的——雲南十八怪,三個螞蚱一盤菜!

蝗蟲(螞蚱)用熱水燙一燙,去翅,然後在油鍋裡慢慢煎黃,加香油、花椒煸炒即可。咬上一口,清脆中還有一股青草的芬芳😁

而在北方一些城市的燒烤攤上,“烤螞蚱”的受歡迎程度絕對不遜於小龍蝦。炒上一盤,喝上幾杯小酒,爽!

最後,想要嚐鮮的童鞋,壹周君推薦萬能的某寶,有幾百家店鋪售賣各種蝗蟲的美食產品。一般是每斤50元—100元之間,最貴的進口蝗蟲買到了每公斤300元以上。

果然是吃害蟲的成本比較高😁


武漢壹周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個偽命題。

首先,古代人是吃蝗蟲的,當人餓到一定程度,別說是蝗蟲了,什麼野菜、樹葉、樹皮,只要是能往嘴裡塞的,肯定都會吃,當然也包括蝗蟲。

古人食用蝗蟲的例子,史書中也有記載。

《舊唐書 五行志》有記載:

唐德宗興元元年(公元784年)秋,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蒸曝,揚去足翅而食之。

《新唐書 五行志》同樣記載:

唐德宗貞元元年(公元785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群飛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葉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殣枕道。民蒸蝗,曝,揚去翅足而食之。

而在災害嚴重的1942 年,《新華日報》也曾做過“蝗蟲好吃”的報道,鼓勵大家用蝗蟲來充飢。

看到這,可能有人會問,蝗災時吃蝗蟲好了,為什麼還會出現饑荒呢?

其實,蝗災真正的可怕之處,並不是蝗蟲經過之時,而是蝗災之後糧食作物長不出來的那一段時間。

發生蝗災的時候,其實大家還是有存糧可吃的,因為蝗蟲破壞的是莊稼,但並不是存下的糧食,而蝗災發生時,大家也只是保護莊稼,並不會去考慮食物的問題。

再說,蝗蟲經過的時間很短,想吃也吃不了幾天。當時又沒有冰箱之類的強力保存機器,就算真的未雨綢繆去大量抓蝗蟲,也不會保存太久,就不能吃了。

可能有人會說用鹽醃製保存,呃,古代的鹽其實並不便宜,很多人可能並買不起這一數量的鹽,因此也是不成立的。

蝗蟲來得快走得快,由於數量大密度大,破壞力極強,基本能把莊稼在內的植物一掃而光,而這一批莊稼被破壞,糧食也就出現了斷檔,當家中的糧食吃完後,也就出現了饑荒。


公共食談


真實的情況是這樣滴!!!

解放錢鬧過蝗災,我聽老人講過當時的真實情況。我也問了這個問題,老人的解釋是這個樣子的。

當時蝗災來的很突然,正在地裡幹話呢,瞬間遮空蔽日,如烏雲而來,數量之多,達到每株玉米上有幾百只!!!幾個小時時間,凡是蝗蟲能吃的基本吃完了!!!

當時村民們也抓蝗蟲,兩個人撐一個口袋在地裡一跑,不出百米,己經有半袋蝗蟲了!!!你想想密度有多大!!!

捉蝗蟲容易,可蝗蟲吃多了上火,好多人嘴腫,嘴角爛了!!!接著蝗蟲飛走了,己捉的蝗蟲也放壞了。

當時鹽貴,買不起太多,也買不及呀!

這是一個最真實的故事!!!

歡迎大家關注,作為記者,我喜歡提供法律及維權幫助。關注我吧!!!











正義令主


食用了啊!

聽我奶奶講,鬧災時什麼都吃!

我奶奶吃過樹葉樹皮樹根,蛇老鼠,蟋蟀螞蚱蝗,餓急了連土都吃!還說有些村莊連人都吃。

奶奶說能逮到蛇和老鼠等有肉的東西吃,那都是奢侈!

蝗蟲多的時候,燒口大鍋(沒油,不放油的),燒熱的時候,將一大袋活蹦亂跳的蝗蟲螞蚱蟋蟀之類的倒在鍋裡,立馬蓋上鍋蓋,幾秒中後打開鍋蓋,各種蟲子已奄奄一息,用鍋鏟翻炒直至炒熟。

奶奶回憶說特別香。

老人家不願回憶太多,她那時也小,自己的家人又有餓死的,現在我們都不提了。小時候童言無忌問得比較多,奶奶被問的煩了,會含糊的講一些。

唉,推薦你看看電影《1942》,雖然講的是旱災,但一樣沒吃的。我奶奶是河南人,親身經歷過。


我家來只貓


就是以前的蝗災的時候人們也會吃蝗蟲,不僅人自己吃,還會給家裡面的家禽吃,但是吃這些蝗蟲對於蝗災來說幾乎沒有任何的影響,因為蝗蟲太多了,靠吃真的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前幾年山東鬧蝗災,結果很多人開車去地裡面收蝗蟲,有很多農民靠賣蝗蟲的錢就超過了自己種地 所得的收益,那一年的蝗災被戲稱為“最失敗的蝗災”。於是就有人想如果在蝗災的時候 大家都一起吃蝗蟲,那麼就能夠解決問題了,如果真的這樣想的話那真的是太幼稚了。

其實蝗災的時候吃蝗蟲並不是現在才開始興起的,在很早之前人們都知道蝗蟲可以吃,並且會收集大量的蟲子給雞鴨,但是相對於蝗蟲超強的繁殖力來說,每個蟲子在理論上就會生下將近2萬的卵,而一個蝗蟲蟲卵發育成成蟲所需的時間也不過三十多天,所以要想靠吃來解決問題,無異於痴人說夢。





另外蝗蟲有非常強大的機動力,一天可以飛上幾十公里,從一個地方去另外一個地方擁有很快的速度,並且數量龐大,所到之處,遮天蔽日,能吃完所遇到的一切植物,知道了這些,還想著靠吃蝗蟲來度日嗎?


國557


也就是古代才會考慮這個問題,現代人吃蝗蟲吃的蝗蟲都不敢結對出現了!

聽網友說,去年山東濰坊鬧蝗災,蝗蟲還沒飛出濰坊地界就被抓光了!抓蝗蟲的人烏央烏央的,簡直比蝗蟲都多!


不少人在蝗災時還能賺大錢,因為蝗災的蝗蟲都是純野生的,絕對能賣100一斤的,漫天遍地的蝗蟲,那不是蝗蟲,那是人民幣啊!

在山東等地,蝗蟲養殖已經是超級賺錢的新興農業模式了。從4月初到11月中下旬,能養3~4茬螞蚱,一畝地一年淨賺3萬~5萬。一畝地三五萬,養十畝蝗蟲,比白領掙得多多了!

現在蝗蟲的價格,少說也要20塊錢一斤,有時候能賣到50塊錢一斤。有的蝗蟲養殖戶,年產量達18萬斤,這就是500萬的收入啊!這哪裡是蝗蟲,明明就是黃金啊!

我們老家農村沒有出現過蝗蟲災害,但是經常出現豆青蟲成災。去年夏天,豆青蟲收購價20一斤,全村人都去捉蟲子,當年大豆產量並未出現減產。

到飯桌上一看,你發現蝗蟲身價一點不輸給小龍蝦。飯館裡,一盤炸蝗蟲30多,放在電商平臺,一斤炸蝗蟲最貴賣到350元以上。


古代如果吃蝗蟲,可不可以起到防災減災的作用?

答案可能很讓人失望,效果很有限。

捉來的蝗蟲,大部分會被扔掉,少部分炸一下烤一下當零食吃,不頂飽,還得再吃飯。

我給學生上課時講過這個笑話,

小明愛吃魚,爸爸大明摳門不給買,於是小明又一次故意讓大明撿到一條魚,回去父子倆好好吃了一頓。小明故技重施,大明撿到魚直接扔掉“這麼一條魚,害我一頓飯多吃了一斤大米!”

這個笑話告訴學生,魚和大米是互補品,配合起來才好吃!

蝗蟲也一樣。吃蝗蟲,可能消耗更多糧食。

更重要的是,收穫不到糧食,收到了蝗蟲,蝗蟲是活物,無法長期保存。過一段時間,蝗蟲都放壞了,糧食也沒有了,那麼我們只能餓肚子了!

類似的事情還經常發生在遊牧民族身上,他們養到位牛羊,遇上雪災風災等災害,大片死去,你以為能吃肉嗎?不能!因為那個時代沒有冰箱儲存,也沒有大量的鹽做臘肉,基本全扔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