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歷史的印痕

賀蘭山——歷史的印痕

據《山海經·海內西經》之“西次二山·高山”中雲:“涇水出焉⋯⋯其木多棕,其草多竹。”這裡的“涇水”即今天六盤山腳下涇源縣境內涇河的水了,由此可推斷這裡的“山”必是六盤山無疑了。

《山海經》成書於漢代,因此,可以說,至少在漢代,六盤山還是個樹木遙遙,竹草萋萋的好地方,那大概是得自於涇水滋潤的緣故吧。邊塞詩人王昌齡在一首詩中寫道:

蟬鳴空桑林,

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

處處黃蘆草。

詩中的蕭關,位於六盤山下,是古代著名邊關。這種對於“空”與“寒”的獨特感受可能是由於北方秋天所形成的真真切切的地域及氣候特點所引起的。但至少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桑林和黃蘆草卻是一眼望不到頭的。六盤山的生態環境應當不會太差。

賀蘭山——歷史的印痕

即使到了元代,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躍馬揚鞭征伐西夏路過六盤山時,也著魔般地被這一派秀美、一山濃蔭、一處生態樂園深深迷住了,竟在戎馬倥惚之際決定築宮避暑。最終把自己走南闖北的五尺之軀永遠地留在了六盤山的清水營。這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六盤山的自然景觀還是相當迷人的。

賀蘭山——歷史的印痕

在毛澤東看來,“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是個馬背上的英雄,他的一生不會留下什麼低吟淺唱之類的東西,即使在六盤山上的那段日子裡,也大概不會產生諸如“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的獨特感受的。但我們從這個故事中還是能略略感知當時的六盤山誘人的魅力和韻味。

《漢書·匈奴傳》中記載了陰山“東西千餘里,草木茂盛,多禽獸”。侯仁之在《烏蘭布和沙漠的考古發現和地理環境的變遷》中認為,賀蘭山和陰山之間的烏蘭布和沙漠北部,是著名的“屠申澤”和漢代臨戎、三封、窳渾三城所在地,當時,這裡不僅不見沙漠蹤影,而且是漢族移民屯墾的重要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