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會“Kill”現有商業模式?



區塊鏈會“Kill”現有商業模式?



2008年,中本聰在《比特幣白皮書》中提出區塊鏈的概念,希望藉此創建一套基於密碼學的“去信任化”系統。十年來,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區塊鏈是什麼,也認識到區塊鏈將會改變世界。對於許多成熟的行業和公司來說,區塊鏈帶來的改變是一場“滅頂之災”。

區塊鏈諮詢公司 Northwest Passage Ventures CEO Alex Tapscott 是數字金融領域權威發言人,其父 Don Tapscott 更是被稱為“數字經濟之父”,父子二人合著《區塊鏈革命》曾在多個國家及地區位列暢銷書榜首。

在這對“父子兵”來看,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蒸汽機起步,第二次工業革命始於電氣化,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是移動互聯網的產生。區塊鏈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這項技術將對整個社會帶來巨大影響,也將使互聯網時代進入第二階段。有人說,區塊鏈最先革的是現有商業模式的“命”。

中心化應用平臺“岌岌可危”

在一個以硅谷為背景的美劇中,男主有一個極具區塊鏈精神的構想,希望每個人的手機和電腦中多餘空間和處理能力在網絡中得到充分使用。

這就意味著,每個人的手機和電腦都可以託管一小部分互聯網,從而向彼此提供網頁。通過手機和電腦用戶的託管,成本就會減少,這是一個“省錢”的方式。這就像一個人如果擁有多餘的太陽能資源,就可以向電網出售剩餘能源,道理相同。

然而我們卻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所有的網頁全部集中在大型服務器中,所有人的手機、電腦只是網絡信息的接收器。同時參與儲存和託管網頁的,也僅僅由幾個關鍵的參與者主導。據數據調查公司Statista稱,目前的全球雲計算和託管市場每年會帶來約1180億美元收入,並且在過去10年中,該市場每年都在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區塊鏈會“Kill”現有商業模式?


如此看來,存儲和服務真是一塊“肥田”。人們之所以依賴這種模式,是因為中心化託管能保障較高的安全性,並進行強化處理。也正因為中心化的託管,當建立擁有大流量網站時,像GoDaddy、Amazon網絡服務和 Google雲這樣的網站,會利用用戶創造的內容吸引更多流量。

這麼做沒有任何問題,但實際上,這種超級中心化的網絡託管商業模式創造的價值,“配不上”高昂的託管費。

試想,如果這1180億美元分佈到互聯網中每一個人的身上,是不是會有另外一番景象?

雖然1180億美元分配到個人手中後數額並不多,但的確會讓這些用戶的月賬單總額有所下降。如果這種模式真的應用在現實場景中,對託管公司的影響將會是毀滅性的。

2018年初,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在其年度報告中承認,區塊鏈技術對其商業模式構成威脅。

20世紀90年代以後,電子商務迅速佔領全球市場,線上網銀崛起。更“可怕”的是,支付工具不斷創新,銀行的一部分線下業務已經被支付工具取代。也就是說,在十幾年前,互聯網已經對傳統銀行的商業模式進行了再造和創新。

而區塊鏈可以天然與金融和銀行結合,帶來的零成本信用交易,會使申請銀行卡或貸款的過程省去很多中間步驟。也就是說,你就算不提供任何證明材料,也幾乎不會發生詐騙交易。因為在區塊鏈智能協議裡,詐騙交易的成本非常高昂。

同時,區塊鏈會促使銀行改善其服務質量,防止市場份額下降。因為客戶可以自由選擇與市場上其他人展開業務,這無形中增加了銀行的競爭對手,會搶佔銀行的市場份額,影響收益。

因此,銀行如果想要守好自己的“地盤”,維持現有的利潤,新技術的運用是一條必經之路。

平臺“多中心化”是必然商業趨勢?

從目前來看,Facebook的客戶需要從那些有爭議的、能產生點擊量的內容獲得報酬。此外,Facebook員工的獎勵以獎金形式發放。

此時我們假設Facebook有區塊鏈支持版本,那麼在這個版本平臺上,用戶可以通過他們發佈帖子、參與活動、瀏覽網頁的時間等得到獎勵,這些獎勵可以兌換成美元。

這就形成一個邏輯,用戶發佈的內容越多,內容越吸引人,賺得獎勵就越多。同時,用戶為了參與區塊鏈版的Facebook,他們必須擁有一些平臺token。因此,隨著更多的參與者增加,這些token的價值就會增加。平臺的創建者得到了一定比例的token,並且參與投資。進入良性循環之後,會有更多新用戶加入,同時token將繼續增值。

對於平臺來說,每當一個新用戶加入平臺,每個用戶的獎勵都會隨需求增值。在這種情況下,平臺用戶會逐漸集結許多發帖子的主力軍,通過這種維護方式為公司留住大多數用戶。

當然,區塊鏈除了用底層技術改變應用以外,基於底層技術還可以衍生出“通證化證券”。面對“通證化證券”,最不淡定的是資本市場和金融行業。

“通證化證券”會刺激資金流動

世界上的財富大致分為三種形式,一種是我們常說的“貨幣”形式,其餘兩種主要由房地產和股票組成。房產和股票為投資者提供了資產多樣化的方法,用以應對市場的波動性和增加資產回報。

但對於大部分投資者來說,進入二級市場投資的機會十分有限,因此他們會選擇長期鎖定資產。同時,資產有限的流動性限制了投資者獲得額外資本的機會。

這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普通投資者的資產“按兵不動”,資本方若想實現資產流轉,簡直是步履維艱。區塊鏈帶來的“通證化證券”為這個“死循環”打開了缺口。

簡而言之,“通證化證券”是使用電子“包裝”的證券,它允許企業在鎖定資金的情況下釋放投資機會給投資者,因為對於投資者來說,二級市場上的“通證”交易更加容易。

此外,區塊鏈為“通證化證券”提供了技術供養,可以將涉及金融證券交易的賬本安全保管並分佈在區塊鏈中。通過使用這種方式,可以提供關於財產、可信證券,以及公開可介入分佈式賬本相關完整數字化信息。

“通證化證券”風險更小?

以當前貨幣體系來看,儲備貨幣歸根結底不僅僅是“貨幣”,它背後受到了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的支撐。

就拿美國國債來說,當你購買美國20年期的國債時,事實上,你潛在地對美國貨幣體系、20年後美國的償債能力、法律機構對政府的權力都做了“押注”。所以國債對弱國或政府不穩定的國家來說是沉重的負擔,同時,基於不穩定原因,這些國家的國債需求會減少。

與國債作對比,“通證化證券”最簡單的應用形式是,在鏈上使用通證來對證券進行記賬和轉讓。事實上,區塊鏈天生就帶有網絡協同的屬性,將區塊鏈與智能數據進行深度結合,通過算法服務於應用場景。區塊鏈帶來的商業模式是把國債、證券等資產數字化,把商業交易過程“去信任”化。

因此可以說,區塊鏈帶來的“通證化證券”的風險遠遠低於不穩定國家發行的國債。

行業生態決定了行業發展,而生態的繁榮與否,完全由經濟模型和商業模式來決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根據上文可以看出,“信任”是區塊鏈商業模式的核心和最大動力。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會重新對那些成熟的商業模型進行“信任”考量。在區塊鏈商業模型下,協議代碼代替一部分人力勞動,消解“信任”耗去的人力成本,人為執行力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Punch Line

如果你沒有真正創新,你的顛覆不算顛覆,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才是人間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