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市辖区为什么叫埇桥区?

安徽宿州之名源于古宿国,那么宿州唯一一个市辖区埇桥之名是怎么来的呢?

安徽宿州市辖区为什么叫埇桥区?

埇,多用于地名,为道上加土之意。

康熙字典解释为“音勇。道上加土。又地名,在淮泗间。”

埇桥在隋唐年间又称甬上/埇上。明末清初有“埇上四子”,其书法名扬大江南北。这“埇上四子”就是宿州人。

安徽宿州市辖区为什么叫埇桥区?

埇桥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为秦始皇修建的甬道,“甬道”意指两边有墙的通道。在隋朝时期,就在这甬道上搭建了一座桥,所以称作甬上;另外一种说法就是隋炀帝开挖大运河,其中汴河两岸建设堤坝,堤坝上种满杨柳,后人称之为“隋堤烟柳”,而“埇”,就是道上加土之意,而当时建设的桥基就是建设在堤岸上的,所以就称之为“埇桥”了。隋唐大运河上有太多的桥了,而唯独只有宿州这座桥以“埇”为名,所以,这两种说法都有可能。

埇桥,原为一座石桥,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挖大运河,开掘的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了黄河与淮河,称之为“通济渠”,后世称为“汴水”,贯通了洛阳到扬州,而大运河阻断了南北的通道,当时在徐州和濠州之间的汴河段,建起了一座石桥,就取名为“埇桥”。

安徽宿州市辖区为什么叫埇桥区?

唐朝皮日休曾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隋唐大运河亡了隋朝,但在唐朝时期,在大运河沿岸兴起了无数个城镇,埇桥,就是其中之一。

舟车会聚,九州通衢,埇桥遂成重镇,唐朝在埇桥设镇遏使。

安徽宿州市辖区为什么叫埇桥区?

唐朝藩镇割据后,地方节度使和叛乱者曾多次占据埇桥,直接威胁到了唐王朝的安全,在唐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唐朝设置宿州,下辖符离、蕲县、虹县和临涣县,当时还没有五河、怀远、固镇、灵璧,那时的宿州辖境南抵淮河,扼汴控淮,保护漕运,镇守汴水,最初的宿州,是设置在虹县(今泗县)的,泗县是最早的宿州城,大和三年,局势稳定,唐朝撤废了宿州,但仅仅四年过去,唐朝才真正意识到宿州的重要性,大和七年,唐王朝复置宿州,这时候宿州治所就设在了埇桥,这时符离县治所也搬到了埇桥镇,因埇桥不仅仅是在所辖四县的正中央,也地处徐、濠二州之间的官道上,是当年的水陆交通大动脉。

埇桥建城后,白居易在《埇桥旧业》中称宿州为“埇城”。

安徽宿州市辖区为什么叫埇桥区?

北宋年间,宿州升为防御,全名宿州符离郡,辖县五(虹县析置灵璧县),宿州治所驻地埇桥镇经济繁荣,人口剧增,唐朝仓促建立起来的城池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宿州知州周佚欲扩城,但后因苏轼一纸《乞罢宿州修城状》而烂尾,今宿州古城规模和唐朝无异。

宋仁宗年间,眉州青神人陈希亮为宿州知州,他查访了宿州的兴盛之桥埇桥,埇桥原为有柱石桥,城内汴河水流湍急,不仅损坏石桥,也常常损坏过往的船只,陈希亮苦思夜想,建造了一种“飞桥”,有如飞虹,横跨汴河,这种发明得到了宋仁宗的赞赏,下令自京城到泗州沿线的城镇都建造这种飞桥。

安徽宿州市辖区为什么叫埇桥区?

埇桥,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型木拱桥,开封《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就来自宿州埇桥。

宿州,应该纪念历史上知州陈希亮的功绩。

北宋灭亡后,宿州沦为金国地盘,金人疏于疏浚,汴河逐渐淤废,金亡后,蒙古南侵,宿州又沦为战场前线,宋蒙大战宿州,宋朝为了抵御蒙古大军,这时候才在宿州南建设了五河、怀远城池,由于战乱,汴河彻底成为了平地,埇桥也不复存在。

元代就任宿州学正的陈复有诗云:“埇桥无复波通漕,灵璧使闻石卧沙。”

清朝灭亡后,宿州始称宿县。

安徽宿州市辖区为什么叫埇桥区?

1999年初,撤销宿县地区,设立省辖宿州市,原宿县地区下辖的县级宿州市更名为宿州市埇桥区。市辖区名就取自隋唐年间的埇桥之名。

隋唐大运河埇桥遗址现在就坐落于宿州市区大隅口,因这里是城区主干道淮海路,所以,埇桥遗址至今仍深埋地下,地上车来车往,仍是一片繁华景象。

安徽宿州市辖区为什么叫埇桥区?

最近,宿州规划城区206国道改道,绕道古城,说不定在不久的未来,埇桥遗址就会重现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