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廟出土一塊糟朽木頭,改寫國內音樂發展史,但卻留下一個遺憾

歷史考古就如同現代科技一樣,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的“驚喜”出現,比如:郭家廟的考古大發現,其中一件“糟朽木頭”,就將古代音樂發展史的車輪推進了300年,雖然這是個驚人的發現,但卻有個生生遺憾,讓考古專家們連連搖頭,這到底是什麼一件事呢?下面就讓小編給您揭秘。

郭家廟出土一塊糟朽木頭,改寫國內音樂發展史,但卻留下一個遺憾

郭家廟出土一塊糟朽木頭,改寫國內音樂發展史,但卻留下一個遺憾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曾侯乙墓位於湖北隨州,在1978年開始發掘,除了出土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鐘之外,還發現了一把古琴,但可惜它沒有像編鐘一樣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殘缺的木製古琴呈黑色,因上面可以掛十弦,故此,被稱做十絃琴。據專家考證,曾侯乙墓是戰國早期的一座諸侯墓葬,墓主人氏曾名乙,是早期曾國的君主,但具體的生卒年不詳,因此專家推測,這把十絃琴距今約2400多年,是中國所發現的最早的古琴。

其實關於中國古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雖有文字記載,但無實物佐證,所以十絃琴就穩坐了國內最早古琴的頭把交椅,可是隻過了短短的三十多年,古琴的歷史,又一次被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所改寫了。

郭家廟出土一塊糟朽木頭,改寫國內音樂發展史,但卻留下一個遺憾

郭家廟出土一塊糟朽木頭,改寫國內音樂發展史,但卻留下一個遺憾

2014年末,湖北棗陽發現了郭家廟曾國墓地,這裡出土了金箔虎形飾、曾子鼎青銅器,車馬坑等珍貴文物,其文物的精緻,數量的龐大,以及規格之高,震驚了國內的文物界,而郭家廟的墓地,也被列為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上面出現的這些文物都不算什麼,下面小編跟您說一件,改寫文物發展史的一件“寶貝”。

專家打開這座古墓,提取完上面那些有價值的文物,他們在墓室的一個角落,發現了幾塊糟朽的木頭,這些糟朽的木頭因為碎裂,上面還掛滿黑泥和青苔,已經看不出是它們曾經是什麼器物了。

郭家廟出土一塊糟朽木頭,改寫國內音樂發展史,但卻留下一個遺憾

郭家廟出土一塊糟朽木頭,改寫國內音樂發展史,但卻留下一個遺憾

郭家廟出土一塊糟朽木頭,改寫國內音樂發展史,但卻留下一個遺憾

一位文物工作者就小心地,將碎木提取到木箱子裡,然後將其完整地運回了棗陽的博物館。隨著那些最有價值的一類文物被清理完畢,拼對這幾塊糟朽木頭的工作也展開了。

幾位文物工作者拼對了一個小時,一件模樣高古的古琴琴床,就出現在了眾人的面前,接著,專家們又經過十幾天的仔細修復,整體長約92釐米,寬約35釐米,造型優美,頗具貴族之風的古琴,終於煥發出了它昔日的神韻。

郭家廟出土一塊糟朽木頭,改寫國內音樂發展史,但卻留下一個遺憾

曾侯乙墓出土的“最早”古琴,如果與這把郭家廟古琴相比,誰才是真正的古琴“注重”呢?其實答案已經很明瞭,十絃琴是戰國早期的,而郭家廟古琴最晚也是春秋早期的,所以伯仲已分。後來專家們又經過周密的分析和推斷,確定了這把郭家廟古琴的時間——距今2700多年。如此一來,郭家廟古琴就以早300年的絕對優勢,成為國內最早古琴文物,併成功地改寫了中國古琴的發展歷史。

但正當人們為此發現歡呼雀躍之時,考古專家們也講出了自己的懊惱,這件經過復原,顯得很是精美的古琴,卻無法再彈奏一曲昔日的高山流水之音,著實令人感到萬分的遺憾!

郭家廟出土一塊糟朽木頭,改寫國內音樂發展史,但卻留下一個遺憾

小編是一個樂觀的人,相信隨著專家們對古代造琴工藝研究的不斷深入,再加上新技術的不斷湧現,相信在並不久遠的將來,這把華夏民族最早的古琴,一定可以再次被賦予生命——當琴聲夢幻般響起的時候,不知道又會驚豔多少人!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