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外長被總理坑了,前方費力“求和”卻遭背後拆臺

澳大利亞外長被總理坑了,前方費力“求和”卻遭背後拆臺

據環球時報11月9日消息,11月8日,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同澳大利亞外長佩恩舉行第五輪中澳外交與戰略對話。這是澳外長近3年來首次訪問中國,被認為是兩國關係開始緩和的象徵。兩國外長在對話會達成共識:“中澳雙方在太平洋島國問題上完全可以合作,不存在零和博弈。”

同日,澳大利亞總理在國內宣佈成立總額30億澳元的“太平洋基金”,幫助南太平洋島國發展基礎設施。此舉被不少媒體解讀為“對抗中國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這到底是個什麼情況?澳外長前方“和談”,總理卻在後方“拆橋”,如此矛盾的信號到底哪個算數?

澳大利亞一直是美國在亞太地區最親密的盟友,美國提出“重返亞太”戰略後,美澳在政治、軍事方面的聯繫更加緊密,澳大利亞密切配合美國戰略,充當了美國圍堵、遏制中國的急先鋒:

一是炒作“中國威脅論”,指責中國商人“竊取本國機密”,“中國干涉澳大利亞內政”,在國內掀起排華浪潮;二是打壓中國企業在澳投資行為,將中國企業排擠出澳大利亞5G建設市場,叫停中國企業收購澳洲天然氣管道運營商APA集團的計劃;三是對中國南海問題指手畫腳,頻頻派出軍艦到中國南海搞“航行自由”;四是視中國對南太平洋國家的援助為“入侵”,逼迫南太平洋國家叫停與中國的合作……澳方這些蠻橫無理的行為,都激起了中方對澳大利亞的極大不滿。

中國之於澳大利亞,在經濟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出口市場,產自澳大利亞的礦石、羊毛、葡萄酒等主要銷往中國。去年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出口總額達1160億澳元,佔澳大利亞出口總額的30%。另外,中國還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旅遊和留學市場,給澳大利亞帶去鉅額收入。

澳大利亞外長被總理坑了,前方費力“求和”卻遭背後拆臺

澳大利亞儘管在經濟上高度依賴中國,但它一直在對華關係上搖擺不定。特別是上任總理特恩布爾,一面說自己是“中國的女婿”,一面緊跟美國步伐,大肆炒作“中國威脅論”,以至於去年下半年以來中澳關係幾近停擺。財政部長莫里森取代特恩布爾後,雖頻頻向中國示好,但仍然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政治上敵視中國的立場。

這次澳總理和外長在對華關係上發出矛盾信號,大體上有如下原因:

一是澳大利亞政治鬥爭嚴重,莫里森需要釋放對華強硬信號獲得支持率。近10年來,澳大利亞換了6名總理,他們都是政治鬥爭的受益者,同時又是受害者。莫里森同樣時刻面臨下臺的危機,因此他需要爭取澳政壇更廣泛的支持。反華勢力在澳社會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要爭取他們的支持,莫里森必須選擇在對華政策上強硬。

二是澳大利亞冷戰思維作祟。澳大利亞視南太平洋國家為自己的“後院”,時刻警惕他國染指南太平洋地區。隨著中國與南太平洋國家合作的深入,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也在提高,澳大利亞自然將中國視為其後院的“入侵者”,因此加大對該地區的經濟投入,以爭奪對該地區的主導權和控制權,捍衛其太平洋大國地位。

三是中國作為澳大利亞的“衣食父母”,澳政府徹底得罪中國的後果是其不能承擔的。僅以紅酒為例,如果中國在進口上稍微嚴格一點,澳紅酒商就會大呼“吃不消”。如果真像美國一樣,叫囂著“美國優先”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黨爭氾濫的澳大利亞政府將遇到巨大的經濟壓力,甚至面臨國庫空虛、財政赤字的危險,其政治危機就會進一步加劇,政局將陷入動盪之中。派出外長向中國示好,進一步穩固、加深中澳經貿關係,也是澳政府不可忽視的一步棋。

澳大利亞政府如果想既討好美國,哄好國內反華勢力;又想實現政經分離,繼續一邊賺著中國的錢,一邊幹著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事,那麼可以很直白地說“如意算盤打錯了”,這種事情中國不會讓它重演。

中國有句老話叫,聽其言,觀其行。澳外長訪華釋放改善對華關係的信號,遠遠不夠,具體還要看澳政府下一步的行為,中國是始終歡迎友好合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