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的水上竹屋

作者注:本文講述的是在廣州番禺的事情。

1966年6月,學校組織到農村勞動,我們初二二班由班主任何平帶隊到河對面的沙灣公社,隴枕二隊(陳湧村),坐船過河後走了半個小時就到了。

那是我第一次到廣東農村勞動,感覺很新鮮,到處是水,一片綠色。

我們被分配的當地老鄉家裡住下來,我和阿昌分在一戶,農戶房東叫桂好,一對年輕夫婦,熱情好客,在他家第一頓飯吃的是沙葛炒鴨,那清爽的香甜記憶尤新。

他們家在一條河邊,河兩邊都是荔枝樹,他把河邊一個竹寮讓我們住,我們去時,他家已經收拾的乾乾淨淨。

竹寮搭在河邊,整個竹寮都在河上,有六支粗壯的竹子伸到水裡,把竹寮的地板支離水面約3米高,從河邊地面上通過竹梯上去,竹板鋪的平平整整,上面還鋪了一張竹蓆,一張蚊帳把整個房間都佔滿了,兩個人在裡面睡可以隨便打滾。

每到漲潮的時候,河裡的水面離竹寮地板僅有1米多,就是在水上睡啊。

番禺的水上竹屋

每天的早餐是白米粥,發糕,還有河蝦。一天早上起得早,我看到房東在屋邊的小水溝裡撈蝦,他用竹簸箕,在水裡石頭下面揣了幾下,滿滿的蝦就有一簸箕,回屋就倒在鍋裡了,不一會兒,蝦熟了。

這麼好的條件,應該好好幹活吧,可是我卻不爭氣,勞動的第二天,割稻子,我用不慣那種鐮刀,不小心把左手小指割了,當時都看到骨頭了,農民大嬸很熱心,毫不猶豫在地邊拔了一把不知道是什麼草,放到在嘴裡嚼碎了就給我糊上了,然後又從地下抓了一把泥也糊上了。後來阿昌告訴我那是叫做"血見愁"的一種草藥,醫治刀傷、無名腫毒最有效,止血消炎,田邊到處都有。也別說,放到現在又要打破傷風針、又要消炎針。可那時候用土方法處理後,也沒有發炎,唯一的就是留下了永久的傷疤,至今清晰可見,也算是紀念吧。

此後,盧三妹囑咐我不要出工了,所以,同學們幹活,我每天休息,不是吃,就是睡,每天中午午睡起來,阿昌已經去勞動了,我的枕邊有一堆荔枝,是房東桂好給我摘的,天天如此。

那一個月過起了神仙般的日子。

回到學校,我去找龍校醫,請她看看我的傷口,她看後直埋怨我說,當時應該馬上回學校處理,萬一傷口惡化了怎麼辦?不過傷口已經開始癒合了,沒事了,呵呵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