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報國19年:雲從科技周曦的「AI日記」

2018年10月12日,雲從科技承辦的“國家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發佈會”即將在北京啟幕。來自重慶市政府、中國科學院等單位機構的30多位重要嘉賓,近20個行業的企業創始人和首席技術官將齊聚該會議,共話人工智能技術前沿與產業融合趨勢。

求知報國19年:雲從科技周曦的“AI日記”

此時距雲從科技承接該項目已近2年,雲從科技的也從當時的“小獨角獸”實現了數倍的增長,堪稱全球發展最快的AI公司之一,而這家從中國科學院走出來的“AI國家隊”成立僅三年。

新時代科學家周曦的家國情懷

2015年,雲從科技成立,時年34歲的周曦正式從科學家轉變為創業者。這種轉變並不突然,周曦十多年經歷透露出的情懷可窺一斑。

1999年,周曦進入中國科技技術大學就讀電子科學與技術系,在這個被譽為“科學家搖籃”的國內一流大學,他已開始嶄露頭角,在大學期間,周曦就憑藉聲紋識別研究獲得NIST評測世界冠軍。

2006年,周曦進入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成為“計算機視覺之父”Thomas S. Huang黃煦濤教授當年全球招收的三個學生中的一個。

求知報國19年:雲從科技周曦的“AI日記”

雲從科技創立背後的關鍵人物,從左往右依次是創始人周曦、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黃煦濤、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研

“在從語音轉到圖像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從推導數學公式到最後電腦上的實驗,需要經歷一系列複雜的過程。而實驗結果基本上都會很壞,因為程序、推導可能寫錯,假設也可能出錯,在這麼長的鏈條上,很多時候我們還根本不知道錯在哪裡。” 儘管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周曦卻從中看到了做原創技術研究的樂趣,“這才是原創性的理論,也才能在科研上做點貢獻。而之前我們採用的辦法是在走捷徑,因為風險都被前人承擔了。”

那時,周曦喜歡去旁聽《信息論》的課程,一邊聽一邊想,突然得到些啟發,就會在紙上反覆推演,沉浸在未知的探索中,常常回過神來,教室裡就只剩下他一個人。國內的語音識別學習經驗,也讓周曦在方法論,包括原創技術研究這件事上遠遠的領先了一些人。當時圖像識別領域尚處於發展階段,大多都是在一個電腦或者服務器上運行任務。而語音識別領域已經在開始應用Cluster服務器陣列分佈式的提交任務。

周曦很快在UIUC搭建了Cluster服務器陣列,通過語音識別領域的算法跟思想與圖像識別領域碰撞以及交叉實踐,成果顯著。

此後的幾年,周曦跟團隊先後戰勝MIT、東京大學、IBM、Sony等著名研究機構,拿到六次世界智能識別大賽冠軍,並發表了數十篇論文,被引用上千次。

求知報國19年:雲從科技周曦的“AI日記”

周曦研究團隊正在測試系統

十多年的潛心研究,周曦在人工智能技術上積累下深厚的知識沉澱和技術經驗。在IBM,微軟,NEC等科技公司總部研究院的工作經歷讓周曦在美國獲得了高薪工作。

2011年,中國科學院計劃在西南地區籌建研究院,急需拔尖人才與頂尖技術,籌備人袁家虎(現任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院長)三次赴美與黃煦濤教授及周曦見面,希望能夠為國內引進全球頂尖的科技人才。最終,家虎院長的誠意和周曦胸中的赤子之心,讓周曦做出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

“國內需要這些高新技術”,留美5年之後,周曦毅然放棄在美建立的優渥生活和事業,以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專家的身份隻身歸國,聯合新加坡國立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創辦了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智能多媒體中心,從事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

新成立的智能多媒體中心嚴重缺乏專業人才,剛回國的周曦僅用半年的時間,到全國招攬了20多位專業人才。就這樣一個成立不久且成員年輕的團隊,本著對科學的熱愛和執著最後成為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唯一的人臉識別團隊,這也是雲從科技的前身。

隨著時代發展,我們國家越來越積極推動技術研究開發工作,十分重視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展。周曦團隊在科研領域和重大課題領域取得的成果,現有實驗室的規模已經無法承載。於是“科研成果不能只躺在實驗室裡,不能只存在文件袋中!”這句話不斷的在周曦的腦中迴響。

求知報國19年:雲從科技周曦的“AI日記”

雲從科技辦公室一角,圖右為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

4年前的“投身報國”,4年後就是“投筆從戎”。2015年周曦再次做出重大抉擇,放棄在中國科學院穩定的工作,帶領團隊再次創業。“前沿尖端技術的創業,如果研究人員不能親力親為,成功的機會等於零;親力親為,也只有很小的幾率成功,即便如此,我也願意一搏”——川娃子骨子裡的倔強和不怕苦不畏難的性格指引著周曦。“科研成果能為個人帶來光環,但如果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仍然是遺憾的”。周曦決定以人臉識別技術作為跨行業入口,讓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真正能用”,解決實際需求,做到AI技術普惠。

3年過去,雲從科技從起初的20人小團隊壯大了到1000多人,現在全國400多家銀行、29個省市的公安部門、各大城市的樞紐機場都運用上了雲從科技的人工智能系統。

國家人工智能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發佈

早在今年9月中旬,周曦就有透露,雲從科技即將發佈“國家人工智能平臺”。該平臺能夠降低AI開發門檻,解決傳統企業智能化改造中AI人才短缺問題,並且打造底層開發框架,打通人工智能技術的跨場景應用,讓AI適用於所有行業及場景。

求知報國19年:雲從科技周曦的“AI日記”

雲從科技也披露到:“公司未來將傾注於國家人工智能平臺的擴建及大數據技術的相關研發,人工智能技術及硬件上下游產業佈局、研發中心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等。”

記者從多個不同渠道獨家獲悉,“國家人工智能平臺”是指2017年3月,雲從科技承擔建設的國家發改委“互聯網+”重大工程——“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預計今年10月12日發佈,首批用戶包括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聯通等。

求知報國19年:雲從科技周曦的“AI日記”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1月,國家發改委還確定雲從科技承擔了“人工智能”重大工程——“高準確度人臉識別系統產業化及應用項目”建設任務。

AI國家隊的家國使命

在新時代的開局之年,產業變革和實體經濟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改造充滿殷殷期盼。今年9月,工信部公佈2018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重大項目名單,包括雲從科技在內的106家企業入選其中。

但出身於中國科學院、承建國家發改委兩項人工智能建設任務的雲從科技比其他企業肩負了更多的家國擔當。周曦在創業之初便決定只接受國內資本投資,中國人工智能領先世界,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國家安全絕不能因逐資本一時之利而受別國干涉。技術不受制於人,資本和企業管理也要完全自主自控。

求知報國19年:雲從科技周曦的“AI日記”

銀行自助設備應用雲從科技技術

周曦自始至終堅定著一個信念,這也是雲從科技的企業理念,那就是:“雲從要把自己在科學技術領域實現的領先,帶給祖國的重要行業和領域;雲從是一個企業,更是一個學校;我是一個企業管理者,更是一個科研人員、中國科學院的一名老師,我們應該把我們的領先技術教給各社會行業,讓行業更強!我們在很多領域做了很多開源的事,我不關注雲從能直接賺多少錢,我只看創造了多少價值。從雲從目前的發展來看,證明了我的決定是對的,國家和社會給雲從帶來了更大的回報和獎勵!”

聞鼙鼓而思良將,謀大業而召英才。“中國夢”正由一批胸懷家國使命的科學家和科技企業撐了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