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范進有沒有真才實學?原文有三處暗示

中學時的一篇名叫《范進中舉》的課文讓范進這個人物“名揚四海”,他也成了如今很多學生眼中的“考神”。從《儒林外史》對范進的描述,我們可以瞭解到范進歷經千辛萬苦才在54歲那年中了秀才,緊接著又中了舉人,最終考取了進士。

在科舉的道路上,范進自從在五十四歲那年考取秀才之後,人生便像開了掛一樣,迅速的考取了舉人、進士。看完范進進擊的一生,我們不禁要問:范進到底有沒有真才實學呢?他為什麼考了二十多年,到五十多歲才中了秀才?

通過對原著的分析,我們很容易得出答案,而原因也非常簡單,因為:范進這個人物根本就沒有真才實學。為什麼這麼說?原著中有三處暗示。

《儒林外史》中的范進有沒有真才實學?原文有三處暗示

一、范進連劉基都不知道

原文第四回寫到:

張靜齋道:“老世叔,這句話斷斷使不得。你我做官的人,只知有皇上,那知有教親?想起洪武年間,劉老先生……”湯知縣道:“那一個劉老先生?”靜齋道:“諱基的了。他是洪武三年開科的進士,‘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名。”范進插口道:“想是第三名?”靜齋道:“是第五名,那墨卷是弟讀過的……”

當湯知縣、張靜齋和范進三人談到回民送了50斤牛肉時,張靜齋開始大談明朝初年劉基的典故,由此揭開了這場瞎扯淡討論的序幕。張靜齋說劉基是洪武三年開科的進士,范進就插嘴說劉基應該是第三名,張靜齋爭辯到劉基是第五名,連試卷他都讀過。之後,范進也沒有說啥,算是表示默認。

然而,事實是劉基是元順帝元統元年(公元1333年)考取的進士。等到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時候,劉基已經被朱元璋封為誠意伯,位列伯爵,食祿240石,並且在文壇上更是赫赫有名,被譽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

在原著中,湯知縣、張靜齋和范進三人都是明朝中期人,連大名鼎鼎的“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的劉基都不知道,張靜齋瞎扯淡,范進也跟著胡說八道。在完全不瞭解劉基的情況下,范進竟然胡謅劉基應該是在明朝洪武三年考取了進士第三名,真是可笑之極。

從這一處,可以看出范進確實沒有真才實學,不僅不瞭解劉基,還跟著張靜齋瞎扯淡,荒謬之極。當然了,從這一情節的來看,作者吳敬梓不僅暗示了范進並無真才實學,也諷刺了張靜齋、湯知縣,進而強烈抨擊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源—明朝科舉制度。

《儒林外史》中的范進有沒有真才實學?原文有三處暗示

二、范進連蘇軾都不認識

原文第七回寫到:

“四川如蘇軾的文章,是該考六等的了。”“學生在四川三年,到處細查,並不見蘇軾來考,想是臨場規避了。”說罷將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這荀玫是貴老師怎麼樣向老先生說的?”範學道是個老實人,也不曉得他說的是笑話,只愁著眉道:“蘇軾既文章不好,查不著也罷了”……

當范進為找不到荀玫的試卷而苦惱時,他手下的一個少年幕客蘧景玉就給他說了個笑話,說數年前的一位老先生在四川作學差時,沒有見到蘇軾來應考而斷言是其臨場規避了。

然而,范進根本就不知道蘧景玉講的是個笑話,還根據其講話的意思,直接就斷言蘇軾文章作的不好,所以找不到、沒錄取也就罷了。由此可見:已經作為主考官的范進連蘇軾都不認識,確實是讓人大吃一驚。

蘇東坡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詩文書畫樣樣精通,堪稱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才。現在就是小學生也沒有一個不知道蘇軾的大名的,而考取了進士,作為封建最高級別知識分子的范進,連蘇軾都不認識,不得不說這是對范進最大的諷刺。

從這一點來看,連鼎鼎有名的蘇軾都不認識的范進,確實是沒有什麼真才實學,吳敬梓用其塑造的范進這個人物形象,對明朝八股取士進行了猛烈抨擊。

《儒林外史》中的范進有沒有真才實學?原文有三處暗示

三、范進多年考不取秀才

原文第三回寫到:

那時天色尚早,並無童生交卷,周學道將范進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裡不喜道:“這樣的文字,都說的是些甚麼話!怪不得不進學。”

作為主考官的周進,在其主持的院試中,非常仔細用心的把范進的考卷看了第一遍。結果是心裡非常的不高興,面對范進寫的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發出了“怪不得不進學”的感慨。

作為童生的范進,從二十多歲參加科舉考試,考了二十多次都沒有考取秀才,在五十四高齡的時候,還沒有考取秀才。作為主考官的周進也大發感慨,說其文章寫得很差,難怪考不起秀才。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范進確實沒有真才實學,考了三十多年,連個秀才都沒考到。吳敬梓正是借用主考官周進之口,說出了范進並無真才實學,也揭示了范進多年都考不中秀才的原因所在。

從原著中的以上三點暗示,都可以看出作者吳敬梓是精心塑造了這個並無真才實學的范進人物形象,而作者塑造巧妙之處在於:在塑造這個毫無真才實學的范進形象的同時,特意安排了范進在千辛萬苦考取秀才之後,就迅速考取了舉人、進士。

之所以這樣安排,借的是范進這個人物形象,諷刺的是明朝八股取士的荒唐性,也是其對明朝科舉考試製度發起的最猛烈無情的抨擊,在這樣的科舉制度之下,不可能造就一批具有真才實學的士大夫。

一個毫無真才實學的范進,在考了二十多次都沒有考取秀才,在五十四歲考取秀才之後,一次就考過了舉人,又一次就考取進士,足以見明朝八股取士的荒唐。縱觀歷史,從來沒有一個具有真才實學的人,考個秀才都考了二十多次,而考舉人、進士一次性就考取了的。

當然,作者吳敬梓不僅僅諷刺了范進這個人物,更是諷刺了像范進這樣的一大批只知死讀書的文人,而造成了這些人物悲劇的根源正是荒唐的明朝八股取士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