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航天員,馬家浜遺址出土文物,竟和現代航天員驚人的相似

大家都知道,航天員是乘坐航天器進入太空飛行的人員,相信大家已經都非常熟悉了,而神舟五號楊利偉是第一位航天員。中華民族是最早具有飛天夢想的民族之一,從遠古時期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等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戶進行人類最早的固體火箭升空試驗,可以說中國人的飛天夢已做了幾千年。

古代也有航天員,馬家浜遺址出土文物,竟和現代航天員驚人的相似

隨著近些年來的考古發現 ,出土的文物竟和現代的航天員驚人的相似,在上世紀50年代末期,考古專家在浙江海寧的馬家浜文化遺址發掘出一塊陶片。陶片上刻著一個像人又像猿類的頭像,頭像的外面還套著一個封閉式的頭盔,在頭盔的左側還有一個帶狀的裝飾物。因為出土的陶片殘缺不全,所以專家沒有辦法推測帶狀飾物和頭盔相連的到底是什麼東西。但是這個航天員的形象,確實讓在場專家十分吃驚,巧合的是在甘肅的新石器時代的半山文化遺址中,也出土過半身陶製人像。

古代也有航天員,馬家浜遺址出土文物,竟和現代航天員驚人的相似

陶製人像圓腦袋、長脖子,頭頂還有一個圓狀的裝飾物,很像護眼用的風鏡,兩個陶製本身人像看起來跟現代的航天員十分相似。而據考古專家分析,其中一個“航天員”很有可能是《山海經》中所說的西海之神。網絡上曾有一句話很流行,“你咋不上天呢”,而用古話說就是扶搖直上九萬里。

古代也有航天員,馬家浜遺址出土文物,竟和現代航天員驚人的相似

馬家浜文化遺址位於環太湖地區,南至錢塘江,西到茅山,北抵長江北岸。遺址的年代大約距今6000-7000年,遺址中出土了稻穀、農具骨耜、木鏟、陶杵等。另外專家還發現了骨錐、骨針、石斧等,而且還發掘出房屋的遺址。馬家浜文化屬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它正處於母系社會的繁榮時期,大約到距今五千五百年時,發展為崧澤文化。在距今五千年左右,又演進到良渚文化。

古代也有航天員,馬家浜遺址出土文物,竟和現代航天員驚人的相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