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生病寶寶的醫生提示

文|王萍(卓正醫療兒童保健科醫生,北京中醫藥大學兒科碩士。擅長兒童保健、兒童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和危重症的及時處理。)

到了秋冬季節,咳嗽流涕、頭疼腦熱總會不期然地找上門來。家長們除了帶著生病的寶寶求醫問診,其實,怎樣更科學地照顧生病的寶寶也是一門學問。照顧得當,還可以起到促進康復的作用。

身為一名醫生,在門診碰到焦慮的家長帶著病娃來求醫問診時發現了一些問題,不少家長僅僅是著急,甚至急得連寶寶的病情都描述不清楚,醫生的醫囑都聽不明白,那麼對寶寶的病情改善則並無助益。其實,寶寶的常見病,大多在家休養即可,因此如何照顧生病的寶寶是不容忽視的一件事,家長照顧得當,可以讓寶寶免受很多痛苦,使寶寶早日康復。

照顧生病寶寶的醫生提示

1.心明眼亮,做寶寶疾病最靠譜的觀察者

實時觀察寶寶的狀態,和醫生準確溝通

家長是照顧寶寶的最親密的人,寶寶的所有不適,寶寶病情的細微變化,家長是第一觀察者。很多時候,醫生會詢問寶寶的精神狀態如何,因為寶寶的病情如何有一個很重要的判斷標準,即寶寶的精神狀態。寶寶生病時的精神狀態轉變對於病情判斷有時比溫度計上的數字還要準確。而寶寶平時健康時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家長是最清楚的。所以家長需要實時觀察寶寶的狀態,就診時和醫生準確溝通。

根據精神狀態判斷病情變化,正確應對

家長還需要根據寶寶的精神狀態來判斷寶寶的病情變化,並根據病情變化情況選擇繼續在家觀察還是及時就醫。由於自身發育特點,寶寶的疾病變化速度有時比成人要快得多,所以遇到一些疾病演變特別快,出現危險信號時,務必及時就醫。

照顧生病寶寶的醫生提示

2. 合理用藥,做寶寶最負責的 “藥師”

不要隨意自行用藥

在出診的過程中,很多家長會詢問:寶寶需要吃什麼藥?吃什麼藥能讓寶寶快點好?這是因為很多爸爸媽媽堅信生病了只有吃藥才能好。但在醫學上,有不少常見疾病都屬於“自限性疾病”,即“吃藥一週好,不吃藥七天好”,比如寶寶常見的感冒,出於安全起見,不建議給 6 歲以下兒童使用複方感冒藥和咳嗽藥。對於自限性疾病而言,吃藥不僅不會促進疾病康復,還會增加胃腸道不適、肝腎負擔;同時,對寶寶而言,很多藥物的安全記錄、副作用、不良反應也並不明確,所以給寶寶用的藥越多,發生意外的風險越大。此外,很多家長會認為外用藥物、營養補充劑、草藥製品相對更安全無害,其實這些藥物或者保健品同樣存在出現不良,因此不建議家長自行給藥。

一旦給寶寶使用藥物,不要隨意停藥

很多藥物,特別是抗生素,發揮作用是依靠在人體內穩定的血藥濃度和持續時間的,因此如果在寶寶剛剛見好的時候就自行停藥,則藥物的血藥濃度就會下降,沒有辦法達到療效,會導致病情反覆;而有些藥物有著嚴格的療程要求,不達到療程的話就無法發揮最佳的效果。

不要自行更換藥物

疾病本身是有其發展及演變過程的,也沒有哪一種藥物是即刻起效的,家長切不可因為覺得寶寶服用某種藥物後疾病仍然沒有好,就認為此藥物無效,而自行停用或更換藥物。更不要因為“聽說別人用了哪種藥物,病很快就好了”,而隨意給寶寶用藥,寶寶的個人體質不同、疾病也未必相同。

照顧生病寶寶的醫生提示

3. 科學護理,做讓寶寶舒適的照顧者

給生病寶寶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

很多家長在寶寶生病的時候會變得緊張不已,屋子裡一點風都不能有,生怕寶寶再次“著涼”,其實這種憋悶的環境不但容易使得寶寶感到不適,而且病菌擴散不出去也不利於寶寶的恢復。應當適當開窗通風,既能降低室內的病原體密度(特別是對於呼吸道感染而言),又能讓寶寶感覺舒適,利於休息和康復。對於呼吸道感染的寶寶來說,除了注意開窗通風,還要注意室內溼度,可將室內溼度調整到 40%~60%,有利於緩解咳嗽,促進分泌物的排出。

讓寶寶在飲食上也感到舒適

在寶寶生病的時候,飲食會是家長比較關注的問題,按照“老”說法,寶寶生病期間會有很多飲食禁忌,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對於呼吸道感染的寶寶,除非有明確的過敏原,否則並不需要忌口,充分的水分攝入反而能夠幫助緩解咳嗽症狀;對於腹瀉、胃腸道感染的寶寶,除了避免攝入高脂肪、高糖食物,其他飲食同樣不需要忌口。

胃腸道感染就診前,最好自行留好大便標本

一般對於醫生來說,呼吸道感染的診斷要比胃腸道感染的診斷更直觀一些。呼吸道感染,一般通過詢問病史、查體就可以明確一大部分呼吸道感染的性質,而胃腸道感染則不同,血常規並不能夠代替便檢,而家長也很難保證寶寶在去醫院的時候一定能夠留到大便標本,因此,如果能夠在家裡提前、及時地留取大便標本,對於及時診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可嘗試在寶寶的尿不溼上墊上乾淨的保鮮膜,寶寶一旦排便,取蠶豆大小的大便標本(如果標本里面有膿血的話,儘量選擇膿血部位),放在乾淨的小盒子裡面,且在 1 小時以內送檢。

*媽媽圈微報——《時尚育兒》雜誌旗下母嬰app,最懂你的育兒靈感探索平臺,為孕、0~6歲孩子的媽媽們隨時隨地提供試用、搶購、資訊平臺,讓新手媽媽的育兒生活有滋有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