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差50年!從日本的「變態農業」,反思中國農業的出路

相差50年!從日本的“變態農業”,反思中國農業的出路

向西學習歐洲,向東學習日本……這是很多中國農業經營者的想法。儘管有一些經營者還停留在模仿的階段,但學習的心態,終歸是好的。

01

中國和日本農業整整差了50年

相差50年!從日本的“變態農業”,反思中國農業的出路

一、從中日農民收入的對比來看

日本農民收入驚人!從日本雜誌《PRESIDENT》在2013年公佈的“日本各職業年均收入”排名中可以看到的是,日本農民年均收入竟高達到756萬日元(約合49萬人民幣),甚至還超過了公務員等諸多職業。從收入這一點來看,物質生活完全可以匹敵城市,說日本農民是“生活在農村的市民”並不過分。

然而,根據國家發改委網站公佈的消息來看,2016年上半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0元。這與日本農民49萬相比,相差80多倍。

相差50年!從日本的“變態農業”,反思中國農業的出路

二、從中日農業土地的對比來看

土地是農業的根基,土地不好,一切都免談!眾所周知,有機質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有機質是土壤養分的主要來源,可促進土壤結構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質,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緩衝性能,同時有機質中的腐殖質具有生理活性,能促進作物生長髮育;有機質中的腐殖質還具有絡合作用,有助於消除土壤的汙染。

在日本,果園有機質含量可以達到6.8%。而國內的果園有機質含量大都在1.0%以下。能達到1.0%的果園管理已經相當不錯,達到1.5%果園少之又少,達到2.0%的果園可謂是鳳毛麟角,全國也沒有幾個,而他們的果園有機質含量竟然可以達到6.8%,不能不說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

有人可能對這個數字沒有概念,舉個例子,假如說我們的果園目前有機質含量是1.0%,我們通過連年合理負載,每年足量施入有機肥,連年進行果園生草,降水在700毫米以上或有灌溉條件,並將產的草和果樹落葉還田,這樣的話,每年這個果園的有機質含量可以增加0.1%,而這個果園有機質含量要達到6.8%,則需要50多年。

相差50年!從日本的“變態農業”,反思中國農業的出路

三、從中日農業生產的方式來看

中國農業:散,日本農業:聚。目前在中國,小規模的兼業農戶佔大多數,2.6億小農戶仍將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組織形式。據農業部統計,截至2016年底,我國經營規模在50畝以下的農戶有近2.6億戶,佔農戶總數的97%左右,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規模總體還不大,仍然以小農為主。雖然,國家已經頒發扶持小農戶政策,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而日本不一樣。日本農戶的生產規模都較大,一般農戶全家只有2~3個勞動力,擁有土地50~70畝,個別農戶達到200多畝,一個農戶就是一個小型農業企業。

尤其是,日本農協的作用。日本農業因為農協周到的服務而得以迅速發展,日本農協也因其無可替代的作用而迅速壯大。日本農協已發展成為集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於一體的民間團體,不僅負責組織農業生產,購買生產、生活資料,出售農產品等經濟活動,而且還負責將政府的各種補助金分發給農戶或有關團體,同時代表農民向政府行政部門反映意見,以保護農民的利益。

02

日本農業發展思維 :品質與產業化

相差50年!從日本的“變態農業”,反思中國農業的出路

中國農業經營者的產品商業化或者產業化上存在很多盲區,或許“等靠”思維的慣性,而缺乏主動性或者突破性。日本對農業商業思維有3個方面:一是產品品質;二是生態閉環;三是產業溢價。

1)產品品質:精益化、死磕單品

日本農民從事生產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追求質量。以稻米為例,一般每畝產量只有300~400千克,但所產大米無論在外觀,還是在口感上都屬上乘。所以日本農產品不但銷路暢,而且價格優。

同時,日本農業生產的專業分工十分明確。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產業特色,一個農戶有一個農戶的主導產品,優勢互補,相互依存,共同構建起了日本農業經濟的整體框架。

日本的農民都是專業戶,種草莓的都種草莓,種番茄的都種番茄,種鮮花的都種鮮花。一般農戶全年只生產1~2個品種,最多不超過3個品種,而且生產的產品幾乎全部為商品,農產品的商品率極高。死磕單品的態度贏得消費者或市場的青睞。

相差50年!從日本的“變態農業”,反思中國農業的出路

2)生態閉環:尋找溢價空間

日本人很會做生意,同時他們對一件事的考慮也是很完善的。這也許是他們從小就灌輸的一個思維方式吧,在農業問題上給他們很早就採用了“閉環式”的發展模式。

任何一個模式的商業或者什麼服務,只要能實現閉環式的發展就能拉大利益空間。他們將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形成一個農業特有的閉環式產業鏈接,從而增加利益和發展的原動力。

相差50年!從日本的“變態農業”,反思中國農業的出路

3)產業溢價

六次產業最早是由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臣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當時的日本面臨著農業後繼乏人、農村衰落的問題。為了激發農業發展活力,開始推動農業生產向二、三產業延伸,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藉此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業發展活力。

比如:馬路村,村長和農協會長一起帶領全村“伐木工”轉型向“6次產業創業者”。種有機柚子,再組織村民把柚子進行深加工,製造柚子果醬,柚子飲料,柚子湯料等。同時修溫泉民宿、農林產物直賣所,吸引東京、大阪等大城市消費者來馬路村遊玩。截止2016年底,全球有一萬多人成為馬路村特別居民。一年接待300多個團體來體驗與遊學,賣出1000多萬件商品,年銷售高達2億元。

03

日本農業,為何能成為世界學習的樣板

相差50年!從日本的“變態農業”,反思中國農業的出路

一直說日本很變態,除了他們文化、還有農業創意,也非常變態。但他們呢這種變態農業贏得了世界的尊重與學習。農村勞動力的外流,導致了農地棄耕、農業後繼無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日本把農業生產和藝術加工融為一體,利用田園風光滿足人們遊樂的需要,以此作為產業升級、價值增值、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其實,日本農業有2大特色:

1)創意農業

2)農產品包裝

相差50年!從日本的“變態農業”,反思中國農業的出路

先看日本的創意農業。稻田畫是日本農業的核心創意。田舍館村是日本稻田畫的鼻祖。受到麥田怪圈的啟發,為了振興當地經濟,開發觀光資源,1993年該村村民開始製作稻田畫。每年題材都不同,題材涉及日本內外,非常廣泛,既有日本著名的古代武將雄姿,也有蒙娜麗莎、拿破崙,甚至還有哆啦A夢這樣的動漫形象。

這種稻田藝術根據不同設計的種植方法,可分為兩種觀賞法:一種是俯視觀賞。觀賞的遊客乘坐吊車或是直升飛機,不過這種方法對於恐高症的遊客有點尷尬;第二種方法叫“遠近法”。所謂“遠近法”,是為了便於遊客們在地面的觀賞臺上,也能清晰地看到稻田裡的巨幅畫卷,而設計出的一種由近至遠的稻田畫種植方法。

如今,每年去田舍館村的參觀旅遊人數已超過20多萬人。這真是種田種出的“旅遊業”。甚至,還有一些大企業找上門,希望能利用農民們的稻田畫來為他們做“宣傳廣告”。

相差50年!從日本的“變態農業”,反思中國農業的出路

其次就是農產品包裝。日本農業之所以“享譽全球”,除了質量外,就是包裝。日本的農產品包裝可謂驚豔:色澤亮麗,規格統一,令人賞心悅目。

在市場上,所有待銷的農產品都是精心整理包裝的,沒有散裝,更沒有帶泥、帶枯葉出售的。農產品的包裝箱上都印有產品名稱、產地、生產者姓名。同時,白菜有賣整箱的、一顆的,也有切成半顆或四分之一顆的,全都用塑料紙密封包裝。切開的白菜當天賣不掉,晚上就扔掉。辣椒有10個、也有5個一盒的,全都整齊排列在貨架上。蘿蔔、甜瓜、草莓、櫻桃、番茄的漂亮外觀和鮮美口味,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內部的排列包裝之外,還有就是外形包裝設計,日本是世界上最講究包裝的國家之一,他們將日本文化中的禪意精髓提煉出來,再傳達出深融入一些自然、樸素、可愛的元素,最終呈現出來的設計簡單卻別有滋味,邃的極致品味。

相差50年!從日本的“變態農業”,反思中國農業的出路

日本農業憑藉獨特的創意和精心的包裝,成為全球農業學習的樣板。對此,中國的農業經營者,要學習三個地方:

1)要學習對農業的態度

2)學習對消費者的責任

3)要學習對自身的要求

在學習日本農業的同時,我們也要思考3個問題:

1)中國農業的創意點在哪裡

2)中國農業需要什麼動力

3)農產品包裝如何創新

04

中國農業,未來的趨勢在哪裡

相差50年!從日本的“變態農業”,反思中國農業的出路

一、農業機械化

機械化農業的代表就是美國、加拿大、荷蘭等國家,利用農用機械實現一人種多畝田的目的,進而創造出低成本高產量的農產品。中國現如今許多的種植大戶都已經實現了半機械化農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絕大部分地區都將實現農業機械化。

二、農業智能化

智能化農業最為代表的國家就是以色列,以色列是一個將沙漠建成綠洲的國家,以色列的節水農業是全世界農業的參考。這種智能化的農業不僅解決了缺水的問題,同時也將種植搬離了土壤,搬進了寫字樓。

三、農業有機化

有機農業的代表國家就是尼泊爾,尼泊爾是全民信奉佛教的國家,種植過程中不使用工業化肥,更不使用農藥。中國農民已經實現了這種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模式,而這種模式正在隨著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而逐漸的被重視,未來這種農業生產方式會屬於真正熱愛農業勞動,熱愛大自然的人。

四、農業精緻化

精緻農業的主要代表國家一個是日本,一個是臺灣。將西瓜種成多種形狀,將果園變成體驗園,將稻田變成畫布,這樣的精緻農業,在中國的許多地方都已經實踐成功,吸引了許多的遊客去觀光體驗。

相差50年!從日本的“變態農業”,反思中國農業的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