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快50年後,河北85後小伙花200元「登上月球」


飛到月亮上去,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幻想。自1969年,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此後的三年之內,前後僅有12人曾經踩在月球堅實的表面上,但是,自1972年12月後,一切又都戛然而止了,再無人登陸月球。不過,一位來自河北的85後小夥花200元“登月”圓太空夢的經歷,卻著實讓人羨慕的嫉妒又恨。

這位中國河北的85後小夥名叫趙浦,1986年出生,來自河北省邢臺市,是名副其實的越野和攝影愛好者。經常同一些越野俱樂部的朋友們走南闖北挑戰越野極限,並用手中的相機為自己,也為大家留下美好的瞬間。

趙浦兒時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哪一天能登上月球,看看每晚頭頂上的月亮是什麼樣子。

2017年10月,趙浦與朋友們商量著前往內蒙古額濟納自駕遊,在研究路線時,聽說內蒙古阿拉善盟一個叫蘇宏圖的地方有一個非常漂亮的戈壁灘,像極了月球表面,趙浦兒時的“登月”夢想瞬間被“激活”。

他從網上花200多元錢購買了簡易、高仿的“太空服”。到了戈壁灘,趙浦穿上“太空服”,模仿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的一些經典動作,在戈壁灘上謹慎地行走。耳旁不時飄來阿姆斯特朗的那句“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圖為1986年出生的趙浦穿著“太空服”行走在戈壁灘,假裝在月球。

事後,趙浦說,不管是不是真的,我都覺得像極了月球,把自己裝在狹小的“太空服”裡,閉上眼睛用無盡的想象力將自己置身在“月球”,這種感覺太爽了。

據悉,如果想要登月,宇航員乘坐的飛船除了要具備離開地球的能力,以及在地球安全著陸的能力,還要具備在月球降落以及在月球起飛的能力。

登月計劃的早期階段,美國宇航局的工程師曾經考慮過將宇航員離開地球時乘載的指揮艙整個降落在月球上。這不僅需要更多更復雜的計算,而且由於無法在地球模擬試驗過程,所以危險性更大。另外,科學家們也很快意識到,從月球起飛需要耗費太多的能量,飛船必須搭載更大的火箭、更多的燃料,而這樣的體量和預算是不切實際的。


為了規避飛船必須搭載更大的火箭、更多的燃料,科學家們想出了一個方法:既然從月球上離開的費用那麼高昂,不如讓宇航員們中途“轉車”。他們乘坐指揮艙到達月球上的軌道,再爬進一個與飛船尾部相連的小登月艙,然後登月艙脫落並降落在月球。

這個登月艙很小,所以離開月球時只需一點點動力——等宇航員登月結束,登月艙被噴上月球軌道,停留在那裡。這時,沒有下去登月的留守宇航員,就負責將登月艙捕獲接住,然後大家就可以團聚一起飛回地球了。

這就是為什麼登月計劃的宇航員總是三人一組,但每次登上月球的只有兩個。我們都知道阿姆斯特朗,以及晚他一步登月的巴茲•奧爾德林,不過沒幾個人知道當時也一起上天了的第三個宇航員柯林斯。

據悉,從1963年到1973年間,美國宇航局為了指揮艙花掉了37億美元,而為了登月艙,又花掉了22.4億美元。

從數字上就可以直觀地看出,從月球軌道到月球表面,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它的難度,並沒有比從地球去到月球軌道簡單多少,甚至可以視作一個完全獨立的項目。

也許有的朋友會有這樣的質疑:半個世紀前人類就已經能夠熟練地登月了,為什麼如今這個設想,漸漸又變得像地平線一樣遙遠了呢?

其實,登月的技術並沒有後退,主要還是因為要考慮的一個很重要因素:人。據介紹,在1969年~1972年間登上過月球的12位宇航員中,個個都是萬里挑一的人才,他們的身體、心理素質和知識儲備也都是常人無法企及的。

據悉,為了節約成本,當年的登月艙被做得要多小有多小,這些宇航員連座位都沒有,全程只能站著,而且登月艙只有小小的三角形窗戶,視覺效果很差,根本無法飽覽月球風光。

登月計劃首席工程師托馬斯•凱利2012年出版的回憶錄裡提到,一開始,他們準備給登月艙設計一個寬大的玻璃窗,還要有舒適的軟座位,不過由於預算問題這些設計都胎死腹中,只能委屈一下宇航員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