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申:“南方谈话”改变了我的命运

左宗申:“南方谈话”改变了我的命运

左宗申:“南方谈话”改变了我的命运

官方权威发布平台

人物名片

左宗申,重庆宗申产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左宗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下乡插队5年,1975年返城后做过烧窖工;1982年5月至1992年11月,从事个体摩托车维修;1992年11月至1998年11月,担任宗申摩托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1998年至今,担任宗申产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重庆市工商联副会长、中国国际商会重庆商会副会长、全国摩托车协会副理事长、重庆海联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

左宗申:“南方谈话”改变了我的命运

“没有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就没有中国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也没有民营经济的今天。”2012年,到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宗申产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左宗申谈起著名的“南方谈话”时,仍记忆犹新,“正是在‘南方谈话’那年11月,我们才成立了公司。”

1982年5月,左宗申仅靠5000元开了一家修理摩托车的店铺,成了一个认真的“左师傅”。如今,他已成为一家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上市公司老板。

1952年8月,左宗申出生于重庆。初中毕业后下乡插队5年,1975年返城后在重庆瓷厂当烧窑工。改革开放后,下海经商的热潮席卷中国大地,左宗申顺势而为,辞掉“铁饭碗”下海经商。

1979年,左宗申和妻子袁德秀开始从事个体经营。几年下来,两万元本钱经过“折腾”后,只剩2000元。1982年,他用5000元在重庆巴南区王家坝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店铺。在王家坝的铺子里,左宗申把摩托车装了又拆,拆了又装,维修技术得到极大提升,也越来越专业。左宗申在这里迈出了他创业的重要一步。

左宗申:“南方谈话”改变了我的命运

1990年,左宗申受朋友委托去买一辆三轮摩托车。到了卖车的地方后,他发现等着买车的人太多了。左宗申经过多方打听后了解到,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是因为摩托车发动机产量跟不上造成的。左宗申想,自己就是修理发动机的,对发动机的构造了如指掌,如果由自己组装发动机,再卖给这些车企,那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1992年,左宗申攒足20万元,又筹措了30万元,成立了宗申摩托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左宗申有了自己的驰骋空间。1993年,国家放开政策,允许私营企业生产发动机。随后两年,中国摩托车发动机市场的表现出奇地好,那两年,几乎所有生产摩托车发动机的企业都赚得“盆满钵满”。宗申摩托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也迅速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目前,宗申产业集团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之一。

左宗申的公司成立后,隆鑫、力帆等集团迅速崛起,重庆成为当之无愧的全国摩托车生产基地。作为重庆第一个涉足摩托车行业的民营企业家,左宗申在谈到邓小平“南方谈话”对自己的影响时,他说:“‘南方谈话’改变了我的命运,没有‘南方谈话’,就没有宗申集团的今天!”

“在1992年‘南方谈话’之前,成立公司很困难,必须要‘挂靠’到某个集体或国营单位。”左宗申记得,那几天他从报纸、电视上看到,邓小平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的情境,“当时就感觉到,发展的机会来了。”

左宗申:“南方谈话”改变了我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