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秒回微信的年輕人,已經一年沒發朋友圈了


那個秒回微信的年輕人,已經一年沒發朋友圈了


關於自由,有這樣一個說法:

“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

不過這對於絕大多數成年人,都是一種奢求。

寧波的一位王小姐,就因下班後沒有及時回覆工作微信被開除。

那天晚上 10 點,公司負責人在微信工作群裡要求大家10分鐘內上報店鋪當月營業額。

懷有身孕的王小姐因為早早就睡下了,錯過了這條信息。

第二天一早,王小姐收到工作群通知:你已經被辭退。

她到公司詢問,負責人告訴她這是真的,並且以“未及時彙報工作”為由拒絕支付工資。

然而 15 天后,事情有了新的反轉。

當地信訪服務中心發現:這家公司只是找了個緣由要開除懷孕的王小姐。

雖然最終,王小姐拿到了應得工資和 1.8 萬元賠償金。這段經歷卻讓許多人憤憤不平。



- 01 -

權利是一回事

現實是另一回事


寧波工會給出了權威回答:“《勞動法》第三條規定,勞動者享有休息的權利。

公司或單位無權要求職工在下班後有事必回。應當尊重職工休息權,不應隨意侵佔職工休息的時間。”

可是,權威答案是一回事,生活實際又是另一回事。

“八成以上的微信用戶在使用微信時有工作相關行為,其中主要包括工作安排、對接與通知。”


那個秒回微信的年輕人,已經一年沒發朋友圈了


加班已經不算什麼了,微信二十四小時待命才讓人崩潰:一條工作微信,能讓你在地鐵站掏出筆記本加班;

能讓你凌晨兩三點打開電腦開始工作。

這邊剛受完家人的氣,那邊也要立刻微笑著面對老闆。

本想好好做一頓飯。領導一個電話,就得立刻放下正在揉的麵糰,掏出電腦開始工作。

雖然有時只是幾分鐘的事,但整塊的閒暇時間被切割成了碎片,腦子裡無時無刻都要懸著一根線,上面掛著工作。

到頭來,微信徹底變成了工作軟件,除了交接工作,一年都不會發一條朋友圈,更別提交流情感。

那個秒回微信的年輕人,已經一年沒發朋友圈了



有人在網上倒苦水:“最討厭同事和上級在非工作時間發微信來命令我做事了,下班的好心情都被毀掉了。

我只是用勞動力換工資,又不是賣身為奴!”

職場白領小玉從事會計工作,經常下班回家後收到新的賬單文件。

且常常收到領導的要求:這筆賬單比較急,先算出來,今晚就需要。

碰上這種情況,小玉就算已經躺在床上了,也不得不再起床工作。

“有時候碰上頭疼感冒,還是得摁著太陽穴在家裡加班到深夜。”

在一份微博投票中,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認為下班後不應該回工作微信。

那個秒回微信的年輕人,已經一年沒發朋友圈了



可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話是這麼說,你敢嗎?”

“當晚不回消息,第二天就別想好好上班了。”

那個秒回微信的年輕人,已經一年沒發朋友圈了


那個秒回微信的年輕人,已經一年沒發朋友圈了



也有網友吐槽:領導總是喜歡下班後才佈置任務。

還將“下班後回工作微信”作為衡量職業道德的標準。

那個秒回微信的年輕人,已經一年沒發朋友圈了


那個秒回微信的年輕人,已經一年沒發朋友圈了



可即便如此,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硬著頭皮回覆處理,哪怕會佔用大量休息時間。

下班只是換了個地方上班,這是現在許多行業的“慣例”。

在醫生行業中,有“36h on call”的說法,意思是 36 小時都要待命;

一些記者、自媒體行業的從業人員,更是下班後也要緊盯時事熱點;

有老師抱怨,家長群裡的消息半夜都不消停,常常要“家長會開到凌晨”……

知道很多事不合理,又不得不去做。

這是成人世界的無奈,也是社交時代最讓人身心疲憊的地方。



- 02 -

身在職場

每個人都是“戲精”


常常在網上看到有人吐槽,某個綜藝裡某位明星“太假、太做作”。

殊不知,許多混跡職場的人,都是“訓練有素”的“老戲骨”:

內心波濤洶湧、小宇宙火山噴發,臉上依然掛著禮貌得體的笑容。

職場的糟心事太多太多,顯然,你並沒有那麼多時間花在調整情緒上。

有人調侃:每天叫醒你的不是夢想,是工作群的消息提示音。


那個秒回微信的年輕人,已經一年沒發朋友圈了


就算你再想“退群聊、卸微信、砸手機”,也必須忍著氣一條一條把消息看完,並逐一回復。

再加上會讓當代職場人“後背一涼”的一件事:“領導在工作群 @ 你”。

標紅的“@”總會讓人心臟漏跳半拍,同時迅速開始腦補:

“領導又要讓我改 PPT 了?”

“交上去的表格又出錯了?”

“該不會是要罵我吧……”

無論是責問還是佈置任務,都得虛心聽著。

即使已經在心裡吶喊千萬遍“我不幹了”,也必須迅速回復“抱歉,下次會注意”或者“好的,馬上發給您”。

很多領導愛在佈置完任務後加一句“收到請回復”,這本無可厚非。

然而“收到請回復”卻變得越來越程式化和敷衍。

那個秒回微信的年輕人,已經一年沒發朋友圈了



三十多人回覆“收到”,卻只有兩個人真的下載了文件,這聽起來像個笑話,卻並不是個例。

很多人往往都沒來得及看消息一眼,看到同事都發了“收到”,就急匆匆地跟了個隊形。

在群裡齊刷刷清一色的“收到”背後,有多少人真的認認真真看完了消息呢?

微信似乎成了人的延伸,還伸得很長,將工作事務伸向了我們的空閒時間。

只要手機還在,微信還在,我們就無處可逃。

屋漏偏逢連夜雨。

今年 1 月起,中國多家航空公司陸續在飛機上開設 WiFi,並允許使用手機。

對廣大上班族而言:又少了一個不回消息的藉口。

韓劇《就算微不足道也沒關係》裡,女主角剛剛踏入職場,原本滿懷憧憬,迅速被現實“嚇退”。

“我喜歡除了工作之外的任何事情,即便如此還是要上班。”

那個秒回微信的年輕人,已經一年沒發朋友圈了


據統計,2017 年,歐盟職工每週平均工作時間為 36.4 小時。排在最末位的荷蘭人,每週只需要花 31.8 個小時在工作上。

這相當於一週工作五天,一天 6 小時。

根據《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2017 年報告》,中國職工每週平均工作時間是 44.73 小時以上,有四成人每週工作時長超過 50 小時。

一邊嚮往著北歐式的愜意生活,喊著“我再加班就是狗”,轉頭就在地鐵上打開了筆記本電腦。

承認吧,這就是當下大多數職場人的現狀。



- 03 -

一邊想辭職

一邊連遲到都不敢


網上有一個段子:

“PPT 已經加班加點改了六版了領導還是不滿意,想想算了我不幹了!

辭職信寫到一半收到老婆推開門:‘明天下班回來帶兩桶奶粉’。

嘆了一口氣關掉文檔,重新打開了 PPT。”

這大概就是讓職場人們不得不遵循一些“心照不宣”的“潛規則”的理由。

對多數職場人,尤其是中年人,一份工作就是生存的主要來源,就算滿腹怨言,也要隱忍不發。

就像網友所說:你可以選擇不回微信,那這個行業也可以選擇不接受你。

那個秒回微信的年輕人,已經一年沒發朋友圈了



“八小時工作,八小時外生活”,大概只有電視劇裡才有這樣“講道理”的情節。

工作的邊界早就不復存在,多少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想回家看看父母,總是被臨時增加的工作絆住手腳;

想抽空和愛人一起看一場電影,工作群裡卻飄來幾個“急件”,只能無奈的聳聳肩,對愛人道一聲抱歉;

終於有一天可以滿足孩子的願望,陪他們去遊樂場,卻要在路上處理各種消息,連孩子玩了什麼都不知道;

背起了行囊準備“說走就走”,也不得不帶著電腦,生怕路上有什麼“突發事件”……

那個秒回微信的年輕人,已經一年沒發朋友圈了



或許有人會說“大不了辭職不幹了,出路多得是。”

可是對那些揹著無數賬單的人,辭職了,房貸車貸怎麼辦、孩子奶粉錢、上學的學費、家庭的開銷、父母的養老錢又從哪兒來?

不是自己不想,是現實總會適時給你一巴掌,讓你清醒清醒。


那個秒回微信的年輕人,已經一年沒發朋友圈了


生活和工作看似在天平的兩端,但有幾個人能將其平衡得剛剛好?

韓寒曾說,低頭要有勇氣,抬頭要有底氣。

為了賺足底氣,誰都不得不低頭。

成年人的生活,從來沒有“容易”二字。

畢竟,“家裡有礦”的只是少數人,多數人還是得咬著牙把眼淚憋回去。

給文章點個贊,願正在拼命的你,早日攢夠抬頭的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