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的時候,這家國企基層員工的月獎金才100元左右,他們要闖出一條活路……

最難的時候,這家國企基層員工的月獎金才100元左右,他們要闖出一條活路……

“當好標杆旗幟,建設百年油田。”“走出去”是一個重大而關鍵的問題,是一條戰略之路、發展之路、振興之路。經過長時間磨礪探索,在國內,大慶油田業務已延伸至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0餘支隊伍在外施工服務,大慶油田以高超的技術、優質的服務、過硬的作風贏得了合作方的廣泛認同和尊重。

日前,記者隨同油田公司市場開發部赴吉林、陝西、甘肅等地採訪外拓市場一線幹部員工。他們克服遠離家鄉、山路險要、飲用水匱乏等重重困難,精益施工、精細服務,用實際行動展示大慶油田的良好形象,傳播大慶精神大慶傳統,值得學習。

截至10月末,裝備製造集團吉林分公司累計落實工作量5.7億元,較去年同比增加633%;實現銷售收入2.15億元,較去年同比增加286%;完成工業總產值3.4億元,較去年同比增加426%,數據背後是觀念的逆境突圍。

與如今熱火朝天的工作場景相比,一年前,這個坐落在吉林省松原市的廠區仍是一種與生產企業不相稱的“安靜”。

自2012年起,這個廠工作量逐漸萎縮,隨著國際油價低迷,產能建設投入減少,近幾年訂單量呈斷崖式下跌,在2017年,甚至連續停產4個多月,員工們每天上班僅有的工作內容就是打卡簽到。工資收入上,基層員工月獎金長期徘徊在100元左右,機關人員月獎金平均在十幾元上下。“最難那陣,我們都沒法上報經營計劃。”說起曾經的困境,吉林分公司行政負責人張國臣仍心有餘悸。

在固有的思想觀念中,國企單位意味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需要跑業務,不必闖市場,一切生產任務只需等著上級指派。區域內部難以飽和的工作量,深深觸動著張國臣和他的同事們。市場經濟下,“等靠要”的思想已不符合發展規律,再不轉變思想觀念主動出擊,形勢將越來越嚴峻,長時間停產近在咫尺。

這個分公司員工年齡大多在43歲左右,承擔著贍養老人、撫育孩子的責任,每月微薄的收入連家庭日常開銷都難以滿足。停工期間,有的在超市當理貨員、有的在市場挨家挨戶推銷塑料袋、有的在附近擺攤賣蔬菜……生活的壓力讓原本捧著“鐵飯碗”的員工們低下了頭。

“窮到份兒上了,必須闖出一條活路。”經過深入研究,在裝備製造集團的大力支持下,這個分公司制定了詳細的闖市場方案,將市場範圍和目標層層分解,主管幹部人人肩上有指標,幹部員工不論職責分工,找同學、託朋友,齊心協力推介產品尋找市場。

很快,有活兒了。復工那天,員工陳鳳龍、張玉泉騎著美團外賣的電動車趕到單位。“領導,要不然我們倒夜班吧,送外賣這活不好找,掙得還挺多。”一句話說得制管分廠廠長樊志強眼眶發紅。

經歷過逆境方知復工的珍貴。從停產到復工,看著一條條生產線恢復了往日的繁忙,所有人都更加珍惜崗位。員工們三班倒,最晚一班工作到凌晨,從設計到生產再到質檢,每個環節都一絲不苟。工作量有了,收入翻番了,大夥說:“活兒來之不易,得幹出樣來。”

敢闖才有路。通過全員闖市場的不懈努力,他們的產品已成功進入吉林油田、華北油田、遼河油田,體會過谷底的辛酸,他們總覺得工作量才是“安全感”。在嘈雜的生產車間中,吉林分公司副經理劉慶鑫指著一堆套管成品告訴記者:“這是我們在集團公司外的第一單,原來想都不敢想。”

於今年5月份成功中標的延長油田訂單,成為他們在集團公司範圍外的第一單。“那是我們第一次參與電子競標,每出現一個標的信息,就要在5分鐘內提供最優報價,各家的報價在屏幕上唰唰閃。”憑藉產品質量和價格優勢,幾分鐘內“搶”到的3800萬元訂單,開啟了又一片天地。

審核/吳海波

來源/大慶油田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