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飽含悲情,筆法豪放不失溫柔,被稱爲「天下第三行書」

蘇軾的傳世書法並不多,但是蘇軾的書法水平是後世公認的,《寒食帖》就是蘇軾的代表作,那麼此帖只有一百二十九個字,卻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寒食帖》飽含悲情,筆法豪放不失溫柔,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蘇軾此帖是繼"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祭侄稿》之後,又一件震爍千古的作品,短短一百多字,訴說著自己的真實情感。

《寒食帖》飽含悲情,筆法豪放不失溫柔,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此帖和《蘭亭序》與《祭侄稿》的共同點就是真情流露,並不是為了書寫而去書寫,而是在書寫中流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

《寒食帖》飽含悲情,筆法豪放不失溫柔,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此帖的高明之處在於,品其詩,蒼勁沉鬱,飽含著生活悽苦,心境悲涼的感傷,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再看書法,筆酣墨飽,神充氣足,恣肆跌宕,飛揚飄灑,巧妙地將詩情、畫意、書境三者融為一體。

《寒食帖》飽含悲情,筆法豪放不失溫柔,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寒食帖》的書寫動勢隨著感情起伏,寫的悲情蒼涼。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

《寒食帖》飽含悲情,筆法豪放不失溫柔,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蘇軾將當時的心情融入點畫線條變化之中,這也是此帖通篇跌宕起伏的原因。

《寒食帖》飽含悲情,筆法豪放不失溫柔,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此帖只是蘇軾抒發情感的一個帖子,也未加修飾,敘述的自己現實的處境。行書與楷書不同,行書追求當下的隨性與意外,把不受可以控制的情感流露作為重點,讓書法線條隨心情變化自由發展。

《寒食帖》飽含悲情,筆法豪放不失溫柔,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寒食帖》代表了蘇軾落寞時期的書法,當時蘇軾被貶黃州,生活窘迫。在黃州的第三個年頭,這一天是寒食節,陰雨綿綿,此時執筆寫下了此帖。

《寒食帖》飽含悲情,筆法豪放不失溫柔,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從此帖中可以看出“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這三句,線條外柔內剛,真可謂綿裡藏針。然而此時的蘇軾沮喪、潦倒,詩文中的“空”“寒”“破”“溼”與書法形式的表達深度契合。

《寒食帖》飽含悲情,筆法豪放不失溫柔,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所以說傳世書法,不僅要有著深厚的書法功底,文學價值等,還有有真實的感情投入。

《寒食帖》飽含悲情,筆法豪放不失溫柔,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蘇軾在書寫此帖的時候,起筆運筆中從筆尖到筆肚再到筆根,並未加以修飾,而是跳躍激盪。字體中的筆畫有著破鋒乾枯的感覺,帶來一種獨特的美感,書法強調抒情,而蘇軾在不經意間完成了不可複製的傑作。

《寒食帖》飽含悲情,筆法豪放不失溫柔,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蘇軾書法完成了言、象、意三個層面的契合,實屬難得。

《寒食帖》飽含悲情,筆法豪放不失溫柔,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其實這只是一幅草稿,正因為是草稿,才使蘇軾的心情毫無保留的展現出來,而筆法隨著心情波動跳躍,豪放中不失細節的溫柔,絲毫不見技法的賣弄和矯情,自我調侃和自我解嘲中暗透著豁達,是譭譽之後的豁達,可謂境界也。

《寒食帖》飽含悲情,筆法豪放不失溫柔,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有人說過《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所以說《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是實至名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