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懷念的德國足球

“我們還是喜歡將脫臼的胳膊綁在身上繼續戰鬥的德國,喜歡行雲流水的阿根廷,喜歡全是10號的巴西,喜歡如混凝土般堅韌的意大利,喜歡飛翔的畢達哥拉斯。世界變平了,我們卻再也找不到發現未知的驚喜。”這是2014年世界盃時詩人賀煒說的一段話,隨著時間的推移,足球變得愈發快速和全面,一些稜角分明的東西卻已經消失不見。


我們懷念的德國足球



在今年的世界盃上,身為衛冕冠軍的德國戰車最終小組賽一勝兩負小組出局,其中0比2完敗韓國隊的比賽更是堪稱恥辱,雖然也有過絕殺瑞典的激情釋放,但對於一支連續6屆世界大賽都打進四強的王者之師來說,這樣的表現依然讓人失望。在過去這麼多年裡,德國足球湧現了太多的青年才俊,他們始終偶像氣質有餘,卻少了些許前輩們帶著意志奔跑的戰鬥氣質。所以有時候,我們會懷念過去的那支德國,他們可能不是世界冠軍,卻用性格足球折服著我們。


我們懷念的德國足球



我們會尋找瓦爾克和那支創造了伯爾尼奇蹟的德國隊的痕跡,他們在0比2落後不可一世的匈牙利的情況下完成了3比2的逆轉,為德國人開創了世界盃的新時代,激發了整個德國重新在戰後 的頹廢中振作起來。自那以後,德國人就成了大賽的“逆轉之王”。

我們會回味貝肯鮑爾,他是霸氣的,與生俱來的王者氣質給了德國足球新的定義,而那份帶著意志的堅韌更加成為經典流芳百世。1970年世界盃半決賽面對苦主意大利,貝肯鮑爾在第67分鐘被放倒肩膀脫臼,由於德國隊用完了換人名額,他選擇肩膀上纏著繃帶繼續戰鬥。在那一場堪稱史詩的比賽裡,德國最終3比4不敵意大利,但貝肯鮑爾的形象卻名揚天下,這個25歲的年輕人,無愧於德“意志”之名。

我們會想念卡恩的河東獅吼,即便是逆境與低谷中生存的德國足球,也可以在韓日世界盃的賽場上在一片唱衰之聲走到決賽。卡恩的背後是德國足球雄性陽剛的魅力,渾身都是帶著荷爾蒙的氣息。


我們懷念的德國足球

我們會為巴拉克的堅持而動容,勒沃庫森的三亞王,成為絕殺英雄後又因為累積黃牌而錯過世界盃決賽,只能看著日耳曼戰車與冠軍失之交臂。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似乎從來都只有遺憾,但遺憾何嘗又不是另外一種絕美,只有當一次次失敗之後依然百折不撓,那才是英雄真正應該有的態度。於是巴拉克的故事,書寫出世人對失意者的尊重,何況,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從不是失意者。

而克洛澤,展現的是另一種意志。他的堅持,他的自律,他低調內斂腳踏實地,他沉默卻帶著王者野心。我們喜歡的樣子克洛澤都有,所以很多時候,克洛澤即便不是那樣帶著英雄主義的張揚,依然感動著我們。

足球的血液,就是本民族的性格。德國隊沒有那種英雄氣短的慌亂,那種關鍵時刻的氣餒、自卑、仁慈或者迷惘。嚴謹的戰術加上勇猛的作風,即便艱苦卓絕,仍然充滿鬥志。他們的足球,你可以戰勝他,但你打不垮他,何況你還不容易在戰術上戰勝他,更何況你在精神上根本不可能戰勝他。這是我們所懷念的德國隊,它或許不是王者,但卻始終帶著王者的高傲去戰鬥。

貝肯鮑爾說:“你可以不喜歡德國隊,但你不得不尊重她。”英格蘭足球名宿萊因克爾曾說:“足球就是22個人在場上比賽,而最後德國人獲勝的運動。”雖然誇張但是卻說出了整個歐洲甚至世界對德國足球的尊重,對於德國足球來說,這大概是最好的定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