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我國男子怎麼不流行蓄鬍子了呢?

《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這段話說明人不可自毀自殘的觀點古已有之,但是人們普遍對“髮膚”的定義存在一點誤解,以為“發”指的就是頭髮,實際上髮膚指代的還有其他的毛髮。比如——鬍子。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我國男子怎麼不流行蓄鬍子了呢?

美髯公關羽

在中國古代,鬍子的叫法有很多種,例如長在腮幫子上的鬍子叫做“髯”——梁山好漢第十二把交椅美髯公朱仝便是因此得名;長在下巴上的叫“須”——曹操割須棄袍,就是割了這部分的鬍鬚;而長在嘴唇上面這部分的就叫做“髭”。

至於後來統稱為“鬍子”,則是因為胡人的影響,大多數胡人都喜歡留鬍子,因此個個看上去都非常彪悍,所以久而久之,人們把面部留著濃密鬚髮的人稱作胡,也叫鬍子。這一點國學大師王國維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曾提到過。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我國男子怎麼不流行蓄鬍子了呢?

最早的關於鬍子的傳說大約要追溯到黃帝時期,相傳黃帝死後,神龍降世來接,受到人們的崇拜與追捧,狂熱者甚至衝上去拔掉了神龍的鬍鬚,這些帶著神力的觸鬚化作神弓留在人間。當然這些僅僅是傳說,不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但是也從側面反映出古人對於鬍子的崇拜甚至到了迷信的地步,認為鬍子就是某種神秘力量的象徵——一臉漂亮的鬍鬚,比八塊腹肌和人魚線都讓人欽羨。

那麼古人對鬍子的評判標準是什麼呢?其實非常簡單粗暴——就是長度!怎麼看都感覺對鬍子的迷戀有些生殖崇拜的意味……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我國男子怎麼不流行蓄鬍子了呢?

說到美髯,歷史第一代表人物必定是關羽關二爺,所有關二爺的影視作品中但凡關羽要發言,必定先用手捋一把長長的鬍鬚,給人以莊重的儀式感,哪怕後面說出的內容就是幾個字,也讓人覺得擲地有聲。那麼關羽的鬍子有多長呢?據說“長三尺”,這個三尺如果是以今天的度量衡來算,那麼就是接近一米的長度——這實在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從下巴往下量一米,少說也要到大腿,這麼長的鬍子恐怕自出生起就不能剃鬚吧?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我國男子怎麼不流行蓄鬍子了呢?

試想一個人每天從早上睜眼到晚上睡覺,都要手提著鬍子吃飯喝水學習工作,這是要有多大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堅持下來?而且就算是手提著鬍子吃飯,怕是也要沾滿飯菜的油汙吧。數據的真偽如今已不可考,但是古人對鬍子的崇拜和追求,是真真切切的。

而且鬍子在歷史上還有另外一重作用,就是宣告決心。我們經常用到“削髮明志”這種說法,就是剃了頭髮就算是表了某種決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其實鬍子也有一樣的功能——如父親去世,則兒子要將上唇的鬍鬚保留下來,不再剔除;如母親不在,則兒子要將下巴的蓄鬚留下來。倘若父母都已不在人世,則上下嘴唇的鬍鬚都不能剔除,此所謂“蓄髪明志”。

舉一些近代名人的例子:在留下的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上唇始終是蓄著鬍鬚的,說明這都是在魯迅的父親去世之後照的。抗戰時期,周恩來也曾蓄鬚,以昭抗戰之決心,不逐日寇,絕不剃鬚!同樣是面對日寇侵華,京劇大師梅蘭芳同周總理一樣,蓄鬚明志,以示國破家亡、天地君親具沒。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我國男子怎麼不流行蓄鬍子了呢?

魯迅

那麼為什麼現代人不流行蓄鬍子了呢?

大概是因為啊,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普遍比較快,沒有很多時間來打理鬍鬚(過去人們通常要將鬍子修飾成一種形狀,並且要用一些保養品來使鬍子更加漂亮)。另外現在人更講究衛生和身體的健康,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在變化。所以人們逐漸的開始不留鬍鬚,養成了每天清潔鬍鬚的習慣,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人們觀念轉變的結果。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我國男子怎麼不流行蓄鬍子了呢?

為了偽裝,周總理留起了鬍子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我國男子怎麼不流行蓄鬍子了呢?

天安門上,周總理沒有鬍子

另外很多職業是不適合留鬍子的,比如醫生,尤其是手術醫生,大家知道醫生給我們的感覺是乾淨、有愛心的職業,一旦醫生留鬍子在我們面前,首先破壞了醫院的形象。還比如飯店廚師,尤其是星級飯店的廚師,是不允許留鬍鬚的,因為飯店是一個乾淨整潔的地方,是大家去吃飯的地方,留著鬍子的廚師首先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不乾淨。

其實留長鬍子是非常顯老的,如果感覺沒有鬍子的自己顯得不成熟,也不一定把鬍子留的太長,只要稍微留一點,並且做個適合自己的形狀,就能夠很好的體現你的男性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